公司动态

新型半岛平台工业化探析

2023-03-20 阅读次数:

  引子: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的工业化,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工业化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期文汇予以汇编。

  王泽宇在《质量与市场》2021年3月(上)《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优势与新路径》一文中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按照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标准来发展工业的,其内涵和实质就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由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指导,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应用和实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加快发展的速度,还可以提高发展的效益,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是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手段,是补齐发展短板和挖掘发展潜力的统一。绿色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共享劳动成果,共同走向富裕。

  柳杨、江鸿震、付宇涵等在《改革与战略》2021年第37卷第4期《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一文中认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碰撞下的被动贴合,而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主动、深度、全面耦合与本质创新,两化融合是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之举。一方面,两化融合带来的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使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变得不再明显,国家越来越难以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来实现工业化并最终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两化融合以新一代信息半岛平台技术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群体性突破和协同应用为主体,以人、机器和资源间的智能互联以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面对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课题,中国必须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速转变传统工业化产业范式,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丽娜、蒋伏心在《经济学家》2018年第2期《阶段特征、比较优势演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一文中认为,工业化不仅是结果、状态,更是动态发展过程。由于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工业化进程将在技术进步提供的可能性、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共同作用下不断升级演化。虽然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特定阶段表现出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吸纳就业比重等“量”值出现下降趋势,但是工业经济仍是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宜仅以“量”的指标作为区域产业结构高级与否的评价标准,以免造成产业政策导向的偏离。对于中国来说,要在重新审视新形势工业系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当前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以适应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发展约束,充分认识新阶段中国“新比较优势”内涵,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工业系统的根植性、内生性。完善有利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运作良好的支持体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以组织间、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促进要素使用的集成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王曙光、王伟龙、徐余江在《社会科学战线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与政府—市场关系——兼谈德日经验》一文中认为,中国工业化产业政策的未来,在于进一步规范政府为市场赋能,打破阻碍高端制造业发展、区域均衡发展、要素畅通的制度壁垒,构建更加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未来工业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在全球经济面临重大挑战的时期,中国经济依然具有潜在增长与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较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应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要契机,加快推进工业化转型发展,适时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赋能市场发展动力与微观主体创新动力,调整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稳步推进中国经济更加成熟、更加均衡与可持续的发展。(栏目主持: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