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回顾经济发展历程简述产业结构由低到半岛平台高的发展的多种趋势

2023-05-09 阅读次数:

  回顾经济发展历程,简述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发展的多种趋势,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综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诸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初期,多从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开始,农业和轻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多以发展资金或资本密集型的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和机械等基础工业部门为重点,这些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期,多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这类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

  上述这种产业转变的趋势,不仅表现为全世界产业及其结构的逐步升级的过程,而且表现为各国产业及其结构的不断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日本和前苏联都有明显反映。

  工农业结构发展趋势的转移阶段,可大致表述为农业国、农业工业国、工业农业国、工业国这四个阶段。这个发展阶段划分的具体标准,主要看它在社会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化工业产值逐步占优势的程度,以及现代化大工业以先进技术装备和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力。

  所谓农业国,主要是指现代化大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它在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生产总值中还处于劣势,还没有能力以先进技术装备国民经济;而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生产总值中却占绝对优势,这种没有现代技术装备的农业又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所谓工业国,主要是指现代化大工业有了高度发展,它在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生产总值中占有绝对优势。它已用先进技术装备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都反复证明,发展中国家要变成发达国家,穷国要变成富国,落后国家要赶超先进国家,都要经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移过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外国是这样,中国也不例外。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当今的世界上,各国都应采用工业立国的国策,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耕地少、国民生产总值低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除了工业立国别无他途。

  这种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由现代化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上升,而农业则相对下降的这种发展趋势,是与农业的高生产率指向、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指向同步的。简而言之,是用现代化工业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工厂化”的表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对农业产品长期短缺的一种补偿,在一段时期内使国家的农业在工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总值中处于相对上升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上升状态只是暂时的,是一种特殊情况,而不是长期趋势。

  从全世界范围看,在1955年至1976年间,在整个制造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轻工业由41.2%下降到32.3%,重工业由58.8%上升到67.7%。同期发展中国家的轻工业由67.3/下降到48.9%,重工业由32.7%上升到51.1%。重工业所占比重的上升都是以轻工业所占比重的下降为代价的。

  早在1955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重工业几乎占制造业产值的2/3,中央计划经济国家重工业只占制造业产值的1/2。到1976年,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产值略超过了制造业产值的1/2。这种趋势在拉丁美洲最为显著,其重工业在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60年的43%增长到1976年的58%。总之,重工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增长部门。

  无论从制造业的轻重工业结构趋势上看,还是从整个工业中的轻重工业结构趋势上看,都呈现出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的转变趋势,大体上由七三开格局转变为三七开格局。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脱节,已成为产业结构的一大趋势,即原材料工业比重呈现出相对下降,而制造工业比重呈现出相对上升的趋势。彼得·德鲁克指出,原料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脱节,是世界经济中发生的一个主要结构性变化。目前一个单位工业产品所需原。料量只有本世纪初的2/5,而且这种下降速度还在加快。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研究报告估计,自从1900年以来,世界对原料的需求每年约下降1.25%。这意味目前一个单位工业产品所需的原料量只有1900年所需的2/5,而且这种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日本下降的速度更快,1984年日本每一单位工业产品所消耗的原料,只有1973年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消耗原料的60%。

  德鲁克在分析原料需求下降的原因时指出,因为工业生产正逐步脱离原料密集型的产品和加工程序,并举例作了说明。比如,一枚半导体微芯片所使用的原料只占整个微芯片生产成本的13%;在一辆汽车中,原料则占生产成本的40%,而水壶和平底锅中则占60%。在一些传统工业中,对原料的需求也下降了,如50磅的玻璃纤维电缆所传递的电线吨铜线传递的一样多。同样,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生产100磅玻璃纤维电缆所需的能源只及生产一吨铜线%。塑料在原料方面的成本还不到钢的一半,而塑料正日益取代用钢生产汽车车身。所有这些都说明原料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这种脱节,乃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主要表现。

  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技术革命。这种革命的内容尽管很广泛,但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十分重视发展电子工业。电子工业是个高新技术的产业部门,机械工业是个传统的产业部门,把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而且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传统产业的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改造和武装的机械工业,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它所生产的劳动工具,不仅有高加工的执行功能,还有感知功能和预测、调整及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及计算和控制的功能。任何产业部门一旦使用了以电子技术武装的工具,这个部门的人们就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生产力。把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列为重点产业部门,不仅具有实践的依据,而且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又开始于生产工具。而唯一能够提供现代化劳动工具的产业就是机械工业。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部门在内的所有产业部门要现代化,首先就要求机械工业部门能为它提供现代化的劳动工具。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于生产工具的原理,我们可以说,以电子技术武装的机械工业,始终应当列为重点产业部门,不过是不同时期这种产业的内部应有不同的重点部门罢了。比如,在国家重点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阶段,机械工业的重点就是分能源和原材料部门制造劳动工具;在国家重点发展农业和轻纷工业阶段,机械工业的重点是纺织和机械工业等。

  重视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共同国策。西欧工业结构的老化和病根正是对机械电子工业发展重视不够,我们应引以为戒。鉴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约落后15年~20年,所以下面我们对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半岛平台

  美国的机械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73年为35.5%,仅次于日本(35.6%)。美国对新技术设备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70年代的12.3%提高到80年代初的28.5%。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控制了80%的尖端技术的研制和30%的国际技术的转让。可以说,世界先进技术已基本上被跨国公司所垄断。

  日本在70年代中确定把产业结构由原来的重化工业为中心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中心,到80年代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5%~20%。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70年的52.7%提高到1978年的68.8%;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却从1970年的27.7%下降到1978年14.9%。日本的机械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75年至1979年一直保持在35%~36%左右。法国比日本还高,同时期的机械工业所占比重为36%~38%上下(按联合国口径计算,一般高于本国的数字)。

  前苏联也是一样,战后前苏联始终采取了加快发展机械、化学和石油化学、电力工业的方针。他们认为,这些才是能够确保国民经济达到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主导产业部门,根据前款联《经济报》报道,1950年至1978年,前苏工业增长了10倍,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增长了29倍,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增长了26倍多。1980年上述三个部门的产值将达到前苏工业总产值的41%。

  1980年和1981年的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8.7%和29.3%。苏共二规定,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机械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要比整个工业高90%,产品每年更新率要从1985年的4%提高到1990年的13%。在机器制造业内部将优先发展机床、仪表、电子和电机部门。

  西欧与美、日及前苏联的情况大不相同,其工业结构老化比较严重。首先是传统工业构成过高,以增加价值计算,共同体九国传统工业(粮食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纺织和缝纫工业)的比重高达24.5%,而美、日分别为17%和14%。其次是以资本密集型和能耗巨大为特征的重化学工业所占比重大,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过低。以英国为例,它已从工业强国的屋脊上跌落下来。

  这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工业革命发源地,19世纪末它的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3,1950年还占1/4,而现在已下降到只占7.6%。1983年制成品对外贸易出现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一次制造业产品的入超,近三年每年逆差在50亿英镑以上。虽然制造业占英国整个工业产值的73.6%,1980年至1985年,制造业只增长3%,石油开采增长5%,劳务价值扩大12%。英国的机械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954年至1974年一直保持在30%~31%上下。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加速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出口换汇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加快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我们从现在起,就应把机械电子工业引入战略重点产业的行列,并应列为首位。这样做也完全符合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节的趋势。

  我国机械电子工业不仅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有国际市场。据中国农业机械进出口联合公司提供的信息:近几年来,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不断增加,据对国外市场调查,小马力立式单缸风冷柴油机、小马力汽油机、大中马力手扶拖拉机、马力轮式拖拉机、四轮驱动变型拖拉机、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油艇用船机柴油机挂浆、收获机械等八种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要,比较适销对路。

  在当时,我国出口的机械产品有300多种,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已达438.6亿美元,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已达29.48元,成为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1994年技术比较密集的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已达到87.5%;而劳动相对密集的金属制品在机电产品出口额中的比重下降至12.5%。八五期末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83.7%,在出口总额中达到85.6%。

  国内外大量实践反复证明,要优化产业结构就必须按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办事,最为重要的是准确地判定各时期我国产业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以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