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变局系列:工业生产“腾笼半岛平台换鸟”

2023-05-11 阅读次数:

  从各省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各省公共事业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各省重点发展制造业和公共事业;西部地区各省公共事业发展速度最快。从工业行业的角度看:采掘业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集中,特别是山西和内蒙古两省;上游原材料制造业明显向东部地区集中,特别是环渤海地区;中游制造业整体向中部地区集中,但各省之间差异较大;下游消费制造类主要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公共事业较分散。

  工业生产重心由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向中部和西部迁移;公共事业资产占比上升,制造业资产结构优化。

  工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下降的趋势,近十年有所减缓。我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从工业GDP在实际GDP占比结构看,分为两个阶段,时间上以2000年为划分,2000年之前,工业GDP在实际GDP占比趋势性上升,高点接近50%,2000年之后,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工业GDP占比逐渐下滑,从40%下行至当前的30%上方。从工业GDP增速看,则主要以2013年为划分,2013年之前,工业实际GDP增速高于经济增速,2013年之后则大多数时间内工业实际GDP增速较经济增速走低,但这一情况在2020年和2021年有所变化,受工业GDP增速回升带动,工业GDP占比下行的趋势也有所减缓。

  工业GDP的占比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各地区工业GDP在全国工业GDP占比变化看,2011年-2015年间,平均工业GDP占比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广东12.5%)、江苏11.6%)、山东10.9%)、浙江7.3%)、河南6.9%)、河北5.8%)和辽宁5.4%),而到了2016年-2020年间,平均工业GDP占比最高的地区前五席未变,河北和辽宁则变为福建4.9%)和湖北4.9%)。与2011-2015年相比,2016-2020年平均工业GDP占比上升的省份还有贵州、江苏和广东,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生产出现集中化的趋势;如果将全部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占比高低排序分为四类,则能够发现,包括东北、内蒙古、河北在内的北方地区整体排序下移,东部地区的福建,中部地区的湖北、江西,西部地区的贵州则排序上移。

  近两年工业GDP复合增速延续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从2020年-2021年各省工业GDP复合增速看,增速较高的省份包括山西、西藏、内蒙古、北京、宁夏、云南等地,主要位于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区,工业GDP复合增速较低的地区则有湖北、河南、福建、上海、黑龙江、安徽、辽宁、广东等地,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沿海、以及部分中部地区等。

  综合各省市工业GDP占比和近两年复合增速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变化明显,且趋势仍在加强。

  2013年至2021年间,工业总资产结构向公共事业倾斜。从工业总资产占比结构变化看,2013年制造业总资产占比76.56%最高,其次是公共事业占比13.22%,采掘业占比10.23%最低,2021年工业行业大类占比次序未变,但占比结构出现趋势性变化,其中采掘业总资产占比下行至8.24%,公共事业总资产占比持续上升至16.51%,制造业总资产占比在2017年之后开始明显下行,2021年回落至75.26%。

  采掘业7个细分行业中,占比结构相对比较平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三个行业的占比最高,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比相对平稳,2013年-2021年间总资产增速最高的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业。

  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整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上游原材料类,二是中游制造类,三是下游消费类。

  上游原材料类共有7个细分行业,总资产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37.23%回落至2021年的32.05%,其中总资产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资产增速较高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中游制造类共有11个细分行业,总资产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40.16%上升至2021年的48.53%,其中总资产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

  下游消费类包括13个细分行业,总资产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22.77%回落至2021年的19.42%,具体又可以分为食品药品类、纺织类和家居文娱类,2021年总资产在制造业中的占比分别为11.66%、3.67%和4.09%,但大多数行业存在总资产占比持续下降和增速偏低的问题,其中仅有医药制造业总资产占比持续上升。

  公共事业的3个细分行业,总资产在2013年-2021年间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电热行业总资产增长102.87%,燃气行业总资产增长193.94%,水生产和供应行业总资产增长229.21%,从占比结构看,水生产和供应的占比持续上升,电热行业占比持续下降。

  一是工业分析的数据来源,年度工业增加值以实际GDP为依据,行业分类仅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公共事业三大分类,工业41个细分行业比较的情况,主要采用的是各行业总资产数据;

  二是地域划分根据统计局最新分类,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个地区,分别是东部10个省市)、中部6个省市)、西部12个省市)和东北3个省市),在进行地区比较时,出于直观考虑,我们将31个地区相对等分为四类,分别是占比最高的7个地区,以及占比次高、偏低和较低的各8个地区;

  三是在工业行业当中,分为三个中类和41个细分行业,综合考虑41个细分行业的总资产占比和增长情况,我们重新划分分类并总结各类中的重点行业,包括:采掘业5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上游原材料类5个: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游制造类5个: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游消费类1个:医药制造业;公共事业3个: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总的来看,2013-2021年间,受工业实际GDP增速低于经济整体拖累,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下行,但工业内部结构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一是地理重心方面,工业发展从东部和东北部向中部和中西部转移的迹象比较明显,二是行业结构方面,采掘业占比下降,公共事业总资产占比上升,制造业总资产结构优化,表现为中游制造类占比持续上行,下游消费类占比持续下降。

  东部地区资产占比依然较高,但细分行业间差异扩大,向上游资源、低成本、地理优势转移的趋势明显。

  采掘业资产分布重点依托资源。2020年采掘业资产占比最高的省份分别为山西24.30%)、内蒙古9.21%)、陕西8.62%)、山东6.90%)、新疆4.90%)、黑龙江4.83%)和河南4.49%),上述地区资产占比共计63.25%,2013年采掘业资产占比较高的7个地区共计占比58.91%,从采掘业整体情况看,资产分布向头部省份集中的情况比较明显。从地理分布看,2020年相较2013年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山西、内蒙古、辽宁、北京、黑龙江、广东和西藏,占比下降较多的省份则是山东、河北、天津、河南、吉林、安徽、江苏和四川。

  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资产分布,依据资源和进口并重。2020年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占比最高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1.24%)、江苏9.49%)、这就7.38%)、广东6.80%)、河北6.54%)、河南5.31%)和辽宁4.89%),上述地区资产占比共计51.64%,2013年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资产占比较高的7个地区共计占比52.18%,头部省份的资产占比略有下降。从地理分布情况看,2020年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和长三角等地,但与2013年相比,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省份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

  周期类产品工业发展布局更依赖上游供应。周期类产品工业发展受资源禀赋影响明显,因此我国采掘业工业资产分布较大程度上集中在资源省份,并且在发展过程当中向资源省份头部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但上游原材料制造业的工业资产分布与之不同,我国周期品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从HS分类看,虽然贱金属及其制品在进口额的占比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但矿产品的进口额占比持续上升,以2019年数据为例,原油进口额占比11.66%,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额占比4.88%,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额占比1.63%,因此我国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的资产布局不仅围绕国内采掘业分布,同时也依托进口原料区位优势。

  考虑到周期类产品工业大多属于重资产行业,且存在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在经过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之后,预计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在中期之内,整体上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中游制造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2020年中游制造类总资产分布占比较高的省份主要有广东18.49%)、江苏15.28%)、浙江9.24%)、上海6.16%)、山东5.35%)、湖北4.29%)和北京3.92%),上述地区总资产占比整体与2013年相比小幅上升0.98个百分点,变动相对平稳。从地区看,与2013年相比,总资产分布排名靠前的省份中,辽宁排位下降、北京排位上升,资产占比上升较多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西、浙江、安徽、福建、陕西和湖南。整体来看,中游制造类的分布重心目前仍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但相较十年前,发展较快的地区是东南沿海、西南腹地和西北部分地区,发展偏慢的地区是华北和东北地区。

  半岛平台

  中游制造类重点行业2020年资产的地区分布情况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沿线。我们认为影响中游制造类地区分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历史原因,中游制造类行业的规模效应虽然不及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但也一定程度上具备比较明显的重资产行业特征,国企发展起步较早,民企起步相对较晚,因此部分省份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二是地理因素,制造业发展初期,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人才供给、外销便利度都是影响制造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东部沿海的发展优势明显,但随着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水平整体提升和国内市场不断壮大,部分制造业的行业布局开始向供应链和销售市场聚集。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区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重庆、湖南和江西,以上地区资产占比较2013年上升了10.26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区是广东、江苏、湖南、河北、浙江、江西和北京,以上地区资产占比较2013年上升了12.03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区是浙江、江苏、江西、河北、广东、重庆和山西,以上地区资产占比较2013年上升了8.19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区是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新疆、安徽和重庆,以上地区资产占比较2013年上升了9.75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占比上升的主要地区是安徽、江西、湖北、陕西、浙江、湖南和重庆,以上地区资产占比较2013年上升了9.34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越是重资产行业,地理分布的头部集中趋势越明显,但新兴行业和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打破传统的资产布局,比如计算机通信行业兴起,以及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制造业资产布局的影响。整体来看,相较2013年,我国中游制造类重点行业的资产地区布局中,中部地区占比上升6.7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比上升5.6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依然较大。

  下游消费类制造业的资产分布与变迁差异较大。2020年下游消费类制造业的资产分布依然较为集中在广东11.08%)、浙江9.81%)、江苏9.63%)、山东9.26%)、福建5.93%)、河南5.52%)和四川4.93%)等地,但上述地区的资产占比较2013年下降了3.46个百分点,从资产占比变化情况看,较2013年资产占比上升较多的省份则是贵州上升1.2个百分点)、江西上升1.16个百分点)、广东上升0.99个百分点)、四川上升0.91个百分点)、福建上升0.60个百分点)、湖南上升0.58个百分点)和云南上升0.57个百分点)。

  下游消费类制造业的问题不仅在地域分布变化方面,还体现在其总资产增速慢,且在制造业整体中的占比下降等方面,2020年相较2013年下游食品医药类总资产占比下降0.25个百分点,纺织类总资产占比下降0.72个百分点,家居文娱类总资产占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类2021年总资产相较2013年平均增速仅有7.33%,远低于同期制造业整体的69.49%。

  下游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转移”。消费类制造业2020年的资产分布虽然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但相较2013年,主要有两个变化趋势:一是向长江中上游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二是在制造业资产占比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时间比较早,当前的发展程度也较为成熟,因此总资产增速偏低,二是消费类制造业企业主体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偏低,因此无论是向国内中西部还是海外东南亚,整体有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动力。

  医药制造业资产分布也有向中部转移的趋势。2020年医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资产占比达到3.88%,较2013年上升了1.12个百分点,2020年医药制造业资产占比较高的地区有江苏11.07%)、山东10.71%)、广东9.98%)、浙江8.13%)、北京5.80%、上海5.15%)和四川4.51%),上述地区的2020年资产占比整体较2013年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有广东、江苏、上海、江西、北京、安徽和云南。医药制造业的资产分布也有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但同时东部地区的行业优势也在进一步加强。

  下游消费三类的资产分布特点存在差异。2020年食品药品类资产分布集中在四川、山东、广东、云南、河南、江苏和贵州等地,纺织类资产分布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和河北等地,家居文娱类资产分布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河南和湖北等地。从分布来看,食品药品类资产分布相对更靠近农产品产地,而纺织类和家居文娱类制造业由于出口外向型特点相对更鲜明,因此分布也较为集中在沿海地区。

  从资产分布相较2013年的变化趋势看,食品药品类制造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包括贵州、四川、江西、湖南、云南、福建和河北,一方面向农产品产地集中,另一方面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纺织类制造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包括福建、河北、江西、湖南、新疆、安徽和湖北,家居文娱类制造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包括湖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广西和安徽,二者整体向中西部低成本地区转移趋势较为明显。

  公共事业资产布局整体规律不明显。2020年公共事业资产占比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北京12.16%)、广东9.09%)、山东7.04%)、江苏5.76%)、四川5.41%)、云南4.54%)和浙江4.46%),上述地区资产占比总计达到48.45%,较2013年占比小幅上升0.69个百分点。从资产占比变化情况看,较2013年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新疆、北京、山西、宁夏、江西和青海。公共事业资产占比从分布到变化,整体都没有表现出规律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公共事业的三个行业分类各自特点比较鲜明,同时增速均较高,因此应该将三个行业分开分析。

  电热行业资产分布向沿边、沿海地区迁移。2020年电热行业资产分布占比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北京13.32%)、广东8.75%)、山东7.13%)、四川5.22%)、江苏5.15%)、云南4.87%)和内蒙古4.27%),占比相较2013年上升较多的地区则是山东、北京、新疆、宁夏、山西、青海和西藏。整体来看,电热行业资产分布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我们认为与几个原因相关,一是电热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因此资产分布和统计受注册地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地理分布上的规律,二是电热行业受新能源发展影响较大,而新能源资产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因此分布较为分散。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电热行业资产分布及变化特点上发现,传统能源行业资产分布相对依赖化石能源,新能源资产分布更多向地理条件资源靠拢,我国电热行业近些年资产分布的发展调整过程,既能看到以山西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发展的基础作用,也能看到以新疆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的结构调整作用。

  燃气行业资产分布向北部迁移。2020年燃气行业资产分布占比较高的地区包括广东8.24%)、河北7.86%)、山东6.48%)、江苏6.13%)、北京6.11%)、山西5.65%)和河南5.45%),相较2013年,资产占比上升较多的地区包括河北、云南、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和山东。从地理分布上看,燃气行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在北方,这或与我国燃气行业发展进口依赖度较高,以及西气东输管线走向有一定关联。

  两江流域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2020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资产占比较高的地区包括广东12.46%)、江苏10.75%)、浙江7.82%)、四川7.13%)、山东6.57%)、北京6.20%)和上海5.2%),相较2013年,资产占比上升较多的地区包括贵州、河南、山东、四川、陕西、江西和新疆。虽然截至2020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资产分布主要仍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但2013年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沿两江流域展开,或指向近些年水利行业发展领跑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020-2021年固投增速较快的依然是中西部地区和资产占比高、上升快的重点制造业。

  采掘业发展因地制宜。2020-2021年两年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增速-2.4%,但各地区表现差异较大,采掘业固投增速较高的地区包括福建39.6%)、广东38.3%)、重庆32.4%)、贵州26.9%)、宁夏25.5%)、西藏22.2%)和浙江17.9%),与2020年采掘业总资产的地域分布集中在资源省份的情况看,差异较大。

  从各省采掘业总资产在省内工业资产占比情况看,与2013年相比,2020年采掘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是辽宁、山西、黑龙江、甘肃、浙江、上海和福建,其中既有资源型省份也有重工业省份,既有经济发达省份也有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我们认为各省在发展采掘业的过程中或重点考虑两个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本省的资源禀赋,比如山西,围绕煤炭相关资源集中发展采掘业和相关深加工行业,巩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其次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比如在发展相对初期阶段,建设需求对相关采掘业产品需求量较大,也会拉动本地相关行业阶段性高增长。

  制造业固投增长重心继续向中西部转移。2020-2021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增速5.4%,各地区中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的省份包括北京67.4%)、海南66.1%)、山西25.2%)、广西19.7%)、新疆15.1%)、上海14.0%)和湖南12.7%);从各省制造业总资产在省内工业资产占比情况看,与2013年相比,2020年制造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是陕西、安徽、贵州、四川、吉林、重庆和湖南。整体来看制造业投资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投资增速维持相对较高增速,二是从地区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发展制造业的趋势更加显著。

  沿边省份公共事业发展较快。2020-2021年公共事业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增速9.0%,各地区中公共事业投资增速较高的省份包括吉林33.0%)、甘肃29.7%)、贵州22.5%)、黑龙江21.9%)、湖南17.6%)、宁夏17.5%)和浙江17.3%);从各省公共事业总资产在省内工业资产占比情况看,与2013年相比,2020年公共事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是西藏、湖北、宁夏、山东、四川、天津和甘肃。2020年与2013年相比,公共事业行业总资产在各省分布的变化情况,与各省公共事业资产在工业占比结构变化情况,存在比较明显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公共事业行业的业态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格局。

  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或进入2005年以来第二次高增长时期。2005年至今,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历过一次由高转低的过程:2005年至2014年期间,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中采掘业固投增速从50%上方下行至10%左右,制造业固投增速整体波动相对较小,但在2015年之后也结束了持续较长时间的两位数同比增速,公共事业固投的同比高增长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在2017年之后也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至2020年期间,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增长,2021年在低基数效应影响下,增速开始回升。但现今年三大行业固投增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21年的高增长,截至现今年11月,公共事业累计同比增速达到19.6%,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9.3%,采掘业固投累计同比增速虽然仅有0.5%,但扭转了此前两年复合增速负增长的情况。

  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进口依赖度高的行业固投增速相对较低。从连续三年正增长的角度看,采掘业中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增速较快,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中连续三年增长的细分行业相对较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整体来看,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固投增速相对稳定,但行业之间出现分化,对周期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如能源和黑色金属行业固投增速相对偏低,对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固投增速则相对较高,如非金属采掘和加工业,以及化学制品相关制造业。

  中游制造业:优势行业发展突出。从连续三年正增长的角度看,中游制造类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其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计算机通信制造业,都是我国近十年总资产占比和增速双高的重点行业。

  下游消费类:食品药品类投资增速较好。从连续三年正增长的角度看,下游消费类制造业中表现较好的细分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类当中,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此外就仅有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下游消费类制造业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与2013年至今的行业发展特点一致,并且此前下游消费类制造业资产表现出的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和向海外转移的趋势,在进三年固投增速中也有一定体现。

  公共事业:投资强劲增长。公共事业的三个细分行业,在近三年都实现了固投增速连续正增长。我们认为公共事业投资增速强劲的原因或有三个:一是基建投资进入新的增长期,对公共事业相关细分行业如水利建设投资产生明显带动,二是在低碳环保转型过程中,能源结构调整直接带动相关公共事业行业投资高增长,三是在扶贫和共同富裕政策落地过程当中,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向内陆省份倾斜,也带动了相关地区公共事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考虑到低碳环保和共同富裕都是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预计至少中期内,公共事业投资或仍将维持中高速增长。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依然最高,但外商投资结构开始从工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中,制造业占比46.9%,采矿业占比0.6%,公共事业占比2.0%,但此后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21年,外商直投制造业实际使用资金占比仅为19.4%,与之对应的是第三产业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持续上升。2021年租赁商服使用外资占比19.1%,仅次于制造业,其次是房地产业占比13.6%,科学研究占比13.1%,和信息技术占比11.6%。

  外商投资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国内制造业产业链逐渐完备,传统制造业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二是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对本地营商环境和劳动力要求相对较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仍未充分显现,三是近十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且市场空间广大,因此外资在进入我国市场时调整了产业布局。

  国内资本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外资投资国内的同时,我国对外投资也在加速海外布局。从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行业结构看,占比最高的是租赁商服行业32.2%,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占比13.4%和信息技术占比11.5%,制造业对外直投存量占比10.8%紧随其后,工业三大行业中,采矿业占比6.8%,公共事业占比1.6%,工业整体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比达到19.2%。

  从历史数据看,公共事业在对外投资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平稳,采矿业对外投资存量占比最高时在2013年达到16.1%,此后快速下滑,制造业与之相反,2010年占比仅为5.6%,此后持续上升至2020年的10.8%。从行业角度自下而上的看,目前转移至海外的制造业多为利润率较低、追求更低人力成本的加工类制造业,但预计随着一带一路在海外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海外营收占比较大的制造业也存在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因此预计未来制造业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占比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我国工业实际GDP高增长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13年之前,2013年之后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大多数时间内工业实际GDP增速较经济增速走低,工业GDP在实际GDP中的占比也出现持续趋势性下降。但这一情况在2020年和2021年有所变化,受工业GDP增速回升带动,工业GDP占比下行的趋势也有所减缓。

  综合各省市工业GDP占比和近两年复合增速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变化明显,且趋势仍在加强。从各地区工业GDP在全国工业GDP占比变化看,将全部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占比高低排序分为四类,则能够发现,包括东北、内蒙古、河北在内的北方地区整体排序下移,东部地区的福建,中部地区的湖北、江西,西部地区的贵州则排序上移。从2020年-2021年各省工业GDP复合增速看,增速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北、西南、中部等地区,工业GDP复合增速较低的地区则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沿海、以及部分中部地区等。

  工业行业总资产结构性调整明显。三大行业中,2021年采掘业总资产占比下行,公共事业总资产占比持续上升,制造业总资产占比在2017年之后开始明显下行;41个细分行业的资产结构变化和增速差异也较大。

  综合考虑41个细分行业的总资产占比和增长情况,我们重新划分分类并总结各类中的重点行业,包括:采掘业5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上游原材料类5个: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游制造类5个: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游消费类1个:医药制造业;公共事业3个: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020年与2013年相比,工业总资产的分布表现出布局优化与转型升级并进的特点。

  周期类产品工业发展受资源禀赋影响明显,因此我国采掘业工业资产分布较大程度上集中在资源省份,并且在发展过程当中向资源省份头部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但上游原材料制造业的工业资产分布与之不同,资产布局不仅围绕国内采掘业分布,同时也依托进口原料区位优势。考虑到周期类产品工业大多属于重资产行业,且存在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在经过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之后,预计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的资产分布在中期之内,整体上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中游制造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2020年中游制造类总资产分布占比较高的七个省份总资产占比整体与2013年相比小幅上升0.98个百分点,变动相对平稳。但相较十年前,发展较快的地区是东南沿海、西南腹地和西北部分地区,发展偏慢的地区是华北和东北地区。但各行业资产分布相较2013年变化差异显著,整体来看,相较2013年,我国中游制造类重点行业的资产地区布局中,中部地区占比上升6.7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比上升5.6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依然较大。

  中游制造类重点行业2020年资产的地区分布情况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沿线。我们认为影响中游制造类地区分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历史原因,中游制造类行业的规模效应虽然不及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但也一定程度上具备比较明显的重资产行业特征,国企发展起步较早,民企起步相对较晚,因此部分省份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二是地理因素,制造业发展初期,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人才供给、外销便利度都是影响制造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东部沿海的发展优势明显,但随着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水平整体提升和国内市场不断壮大,部分制造业的行业布局开始向供应链和销售市场聚集。

  下游消费三类的资产分布特点存在差异。从分布来看,食品药品类资产分布相对更靠近农产品产地,而纺织类和家居文娱类制造业由于出口外向型特点相对更鲜明,因此分布也较为集中在沿海地区。

  下游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转移”。消费类制造业2020年的资产分布虽然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但相较2013年,主要有两个变化趋势:一是向长江中上游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二是在制造业资产占比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时间比较早,当前的发展程度也较为成熟,因此总资产增速偏低,二是消费类制造业企业主体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偏低,因此无论是向国内中西部还是海外东南亚,整体有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动力。

  公共事业资产布局整体规律不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公共事业的三个行业分类各自特点比较鲜明,同时增速均较高。

  电热行业资产分布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我们认为与几个原因相关,一是电热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因此资产分布和统计受注册地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地理分布上的规律,二是电热行业受新能源发展影响较大,而新能源资产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因此分布较为分散。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电热行业资产分布及变化特点上发现,传统能源行业资产分布相对依赖化石能源,新能源资产分布更多向地理条件资源靠拢,我国电热行业近些年资产分布的发展调整过程,既能看到以山西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发展的基础作用,也能看到以新疆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的结构调整作用。

  燃气行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在北方,这或与我国燃气行业发展进口依赖度较高,以及西气东输管线走向有一定关联。

  虽然截至2020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资产分布主要仍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但2013年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沿两江流域展开,或指向近些年水利行业发展领跑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从各省内部工业资产结构在2020年和2013年之间的变化,展望看工业的发展趋势。

  与2013年相比,2020年采掘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是辽宁、山西、黑龙江、甘肃、浙江、上海和福建,其中既有资源型省份也有重工业省份,既有经济发达省份也有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我们认为各省在发展采掘业的过程中或重点考虑两个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本省的资源禀赋,比如山西,围绕煤炭相关资源集中发展采掘业和相关深加工行业,巩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其次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比如在发展相对初期阶段,建设需求对相关采掘业产品需求量较大,也会拉动本地相关行业阶段性高增长。

  制造业固投增长重心继续向中西部转移,与2013年相比,2020年制造业资产占比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是陕西、安徽、贵州、四川、吉林、重庆和湖南。整体来看制造业投资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投资增速维持相对较高增速,二是从地区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发展制造业的趋势更加显著。

  公共事业行业总资产在各省分布的变化情况,与各省公共事业资产在工业占比结构变化情况,存在比较明显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公共事业行业的业态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格局。

  从2020年至今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看,三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或进入2005年以来第二次高增长时期。细分行业看,采掘业和上游原材料类制造业固投增速相对稳定,但行业之间出现分化,对周期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如能源和黑色金属行业固投增速相对偏低,对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固投增速则相对较高,如非金属采掘和加工业,以及化学制品相关制造业。

  中游制造类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其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计算机通信制造业,都是我国近十年总资产占比和增速双高的重点行业。下游消费类制造业中表现较好的细分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类当中,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此外就仅有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公共事业的三个细分行业,在近三年都实现了固投增速连续正增长。

  我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发生结构性变化。从2010年到2021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中制造业占比目前依然最高但趋势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持续上升。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行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10.8%,采矿业占比6.8%,公共事业占比1.6%,工业整体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比达到19.2%。制造业占比从2010年的5.6%持续上升,从行业角度自下而上的看,目前转移至海外的制造业多为利润率较低、追求更低人力成本的加工类制造业,但预计随着一带一路在海外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海外营收占比较大的制造业也存在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因此预计未来制造业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占比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宏观政策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我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我国”。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宏观政策有望持续发力。

  财政政策方面,能够从两方面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公平发展,为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创造更稳固的国际比较优势,二是对处于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行业和企业,创造更有利发展的税费条件;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巩固和稳定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稳定和提升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融资占比,不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同时适时客观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详情参阅原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