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中国工业化简史

2023-03-23 阅读次数:

  人类在不断的前进,自从发现了美洲的金银以后。一方面是货币的极大充裕,另外一方面是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还有一方面是精神、意志、品德、思想的不断创新,这里面就包括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落后于生产力的思想家。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他们只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但我们这个世界最出彩却是反自由贸易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英国。英国最著名的经济政策就是只进不出,大意就是货币可以进入英国,但不准离开,或者说离开的门槛很高,这种经济政策被称为重商主义。

  像英国、日本这种资源绝对稀缺的国家,他们对资源有着非常极端的认识。历史上日本就有出口白银换取铜钱的货币政策。这种以银换铜的经济发展模式,看上去好像缺心眼,但实际上金银在中国有着更高的购买力,而换回的铜钱可以放大银量的购买力。这样在中日贸易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都获取了极大的财富,中日之间的贸易甚至比中欧贸易更加重要。但这些,你在中国历史书上是找不到的,中国人的皇帝一句话,中日之间的贸易就算是禁绝了。

  1883年,阿诺德-汤因挂了,人们在整理他的书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工业革命。这个词与中世纪彻底划清了界限,他不仅是生产方式上、财富分配方式上、消费模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产方式上,中世纪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水磨坊、牲畜、封建制,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蒸汽机、马耕、资本制。在财富分配方式上,中世纪的财富分配方式主要是地租成本10%,资金成本10%,劳动力成本70%,赋税及其他10%。工业革命的财富分配方式主要是劳动力成本50%,地租成本10%,资金成本10%,赋税及其他30%,然后一群傻叉说资本剥削了他们。

  因为地租是无形的,政府不可战胜,于是反资本就成了反物质论的一群骗子最好的宣传工具。最搞笑的就是资本对宣传的漠视,可能是因为不符合资本收益的原理吧。中国的劳动力支出只占中国GDP的5%,中国的运输成本占中国制造的50%,一群傻叉说长沙的经济地位不能变。无语。中国的赋税占GDP的比例居高不下,赋税中的大部分用于行政支出,你说你不考公务员行吗?这相当于你们家三代人就养活一个公务员,我劝我儿不可一日不读书。

  1816年,英国向大清国派出了自己的外交使团,带队的是阿美士德勋爵。嘉庆皇帝就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三拜九叩,于是英国外交使团选择了回国。为什么是这个时候选择了中国?因为一年前,也就是1815年,英国打败了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这个时候的英国人携胜利之余威来中国,中国人只是笑嘻嘻的就把他送走了。

  英国外交使团的亨利-碍利斯在日记中写到: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但是缺乏活力和变化,令人乏味的单调一致统一着一切,也让一切失去活力。多少年过去了,中国还是中国。

  其实在1816年这次觐见之前,还有一次中英接触,那就是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觐见乾隆皇帝。不论是嘉庆和乾隆,他们都喜欢作,都写了一篇长长的劝谏信,英国那么远,你们就不要来了。1215年英国人搞出了大,1781年法国人搞出了资产阶级大革命。

  1750年,中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2%。1750年,英法德俄意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7%,其中英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9%。

  1800年,中国不降反升,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3%,英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4.3%。英国用了五十年的时间,GDP比例翻了一番,中国用了五十年,GDP原地踏步走,五十年比例增长了3%。

  1830年,中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开始下降,达到29.8%。其实这一阶段,中国还是增长的,但外国的GDP增长的更快,就把你比下去了。1830年,英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达到9.5%。英国用了三十年的时间,GDP比例又翻了一番。

  1860年,中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9.7%,英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达到19.9%。英国用了三十年的时间,GDP比例又翻了一番。发生变化的是英国此时超过了中国,而且中国迄今为止都没有重回世界第一。

  1880年,英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22.9%,中国在世界的GDP中的比例12.5%。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主要输出的是丝绸和茶叶。英国在工业化的初期,主要生产和销售的是轻工业产品。而东亚的轻工业产品在历史上就非常、非常的强悍。英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是毛呢制品,这就相当于大同的煤拉到平顶山去卖。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输出的是白银,中国人很乐意接受,而英国人没有贸易的商品。

  这个时候英国人想到了,英国人当然知道是什么东西。英国鼓吹自由贸易,但是不准输出英国的。英国人在考察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后,英国人还考察了清朝人的军事工业。他们终于发现了破绽。清朝的武器,不仅质量差,而且军官士兵的素质非常差,用英国人的话说就是毫无用处。

  其实历史上的明朝、清朝都有火器部队,甚至有一种声音说明朝、清朝早期的火器都要比这个时期英国的火器要强的多。自从明清战争的结束,中国人事实上抛弃了火器这种武器,这很符合中国兔死狗烹的实用主义精神。中国人历史上造船技术都要强于西方,但中国人下完西洋以后,你挡不住傻叉把造船的书籍、图纸烧的干干净净。到了明朝晚期,海船甚至到了无可考的地步。

  历史上有一个南京龙江船厂,他们可以造万吨的海轮,中国再造这样的巨轮,已经是五百年以后了。中国人一贯如此,清明上河图的那个桥,中国人一千年以后也造不出来。古有焚书坑儒,现有把知识分子送进夹边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不变的中国人还是那么二。

  战争一开始,大清朝着急了,要求沿海各船厂造船迎战,回复都是无可考,意思就是没有图纸。但是,大清朝终于找到了大明朝的大炮图纸,临时造出来一批红夷大炮。哈哈哈哈哈。这都是250年以前的技术了,要打今天的日不落帝国,这得多大的心啊。英国这个时候投入的是铁甲舰,动力是蒸汽机,装甲厚度是11.4厘米。清朝两百五十年前的技术生产的红夷大炮射程是四公里,英国海军舰炮的射程是六公里。问题来了,求解英国人停在五公里处,向你无差别射击,你如何应对?最尴尬的就是你的红夷大炮射中了英国的军舰,也穿不透英国人的军舰。这就是战争,他本来就是一场逗比的战争。

  中国人称英国人为奇技淫巧,这个时候奇技淫巧准备要你的命了。在这以前,西方不敢直视中国,他们知道中国羸弱,但并不明白中国底细,这下丢人丢到世界上去了。战争之后,谁是最大的战胜国?是中国。原来中国是不准种植的,现在你容许进口,那你就要容许别人种植,于是中国几乎从一天之内从纯进口国变成了纯出口国。原来是丝绸、瓷器、茶叶,现在又加上了一个,英国人也是醉了。英国开始尝试平衡东西方贸易,开始在印度、斯里兰卡尝试种植茶叶,即使今天,印度和斯里兰卡都是中国茶(中国草)最大的竞争者。

  战争后,中国正式开启了融入全球的进程。1870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考察完中国工业以后,说:中国的制造业本质就是前现代化的手工业,一些没有见识的欧洲人为了中国人出的高额报酬而帮助中国人生产武器,不止一次有人告诉我中国人取得了多大的进步,我只是从内心蔑视这群无知的人。现在的中国认为自己强大了,可以和西方对抗了。

  战争以后,中国进口英国商品在100万英磅到200万英镑之间波动,英国进口中国商品从五百万增长到一千万英镑,中国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出口武器。英国的纺织品在中国并无市场,美国的大使在呈报国内的函件中称,美国的纺织品在亏本甩卖,英国的商品大量积压。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

  清政府不想也无力太平天国运动,他们的办法就是以汉制汉,这个时候一批地方实力派官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张之洞、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创办江南制造局,其实就是把一个美国人的修船厂买过了改了一个名字。

  曾国藩在当年有一句话:盖翻译之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捍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

  1853年,美国逗比叩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自此开始明治维新。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大宗,中国商人一直是对抗西方经济殖民的排头兵。这个时候日本也开始求知识于世界,日本开始肆意压低丝绸的价格。这个时候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就特别尖锐,原来是垄断的生意,现在有了竞争者。

  日本丝绸出口额迅速从世界市场份额的15%成长到33%。日本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体现在制造业,那就是开始机器缫丝,中国很多地方传统的制丝业开始凋敝。一些中国商人也开始学日本人开始机器缫丝,但在中国遇到了极大的阻力。1881年,广东一些传统的缫丝产地发生大规模暴动,暴动的目的是砸毁缫丝厂,烧毁厂房,抢走蚕茧。直到军队到达,暴动才算结束,地方政府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明令缫丝厂停止生产,事实上中国的缫丝业已经走上下坡路。伴随着日本资本的累积,日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开始赶超中国,这其实才是抗日战争的起源。

  前面讲英国人开始在印度、斯里兰卡试制中国茶(中国草),这个时候成功了,即使今天印度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出口国。假如说印度、斯里兰卡生产出来的是马尿的话,那日本就要聪明的多,最关键的是他懂行,他从一千年前就开始学中国了。日本茶叶税只是象征性的收一日元的税,这就让中国的茶叶很难搞了。原来是暴利,现在日本这么一搞,茶叶的利润下降的速度就非常快了。

  伴随着通商条约的签署,大量的外国商人开始在中国投资修建茶叶厂,这就导致中国的茶叶生产进一步被外国资本控制。印度、斯里兰卡虽然说今天茶树的质量都不咋地,但日本的茶树改良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日本的茶树比中国茶树质量要好很多,你们经常听说中国人吹几十、几百年、几千年的茶树,日本人家十年就砍了,因为质量下降,产量上不去,货比货,你说尴尬不尴尬。你种了几千年的茶树怎么的?还不是败给你的学生。战争中国并没有败给英国,战争中国败于日本的经济竞争。

  1888年,日本尚无与中国竞争的瓷器,但日本产业升级很快,很快瓷器的生产就超过了中国。日本瓷器甚至占领了中国很多市场,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战争很快就达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

  中国开始有针对性的针对日本,日本迅速开辟了日本与印度的商路,开始从印度进口棉花等原材料,此时日本的军界、商界都明白中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中国人的火柴市场被日本人控制,你看到历史书上说的洋火,指的就是日本火柴。火柴是很简单的工业产品,最次的日本火柴都要比中国火柴要好,你说怪谁?

  西方的纺织品在中国很难销售,而日本的纺织品在中国却极度畅销,日本纺织品品质、光泽、捻线度、重量都要优于中国纺织和西方纺织品。所以说,甲午战争与其说是日本人打赢我们,还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甲午战争毫无必要,且毫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傻叉而言,那就一定要打,一定要死一户口本,一定要中国遍地都是坟。

  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是废除武士阶级后建立的国民动员,统一军队建制,是以村田步枪为代表的统一化军械生产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崛起。中国朝野正在为江南政治局每年投入几百万量银子是否值得,展开大辩论,最后虽然洋务派取得了胜利,事实上洋务派已经知道了领导的意思,国家支持的洋务运动已经偃旗息鼓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办商营,最后川汉铁路耗尽了大清朝最后一丝气力,接着就是逗比袁世凯上台。

  伴随着甲午战败,中国连本带息赔了4亿两白银,你现在又能听到全是坟的爱国贼言论了。与之对应的是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不断给国人喝狼奶,说什么战败是因为修园子。这就是把战败的屎盆子扣在主和派慈禧头上的中国文人,他们不仅无知,而且。

  石原莞尔说:最不要脸的就是中国的学生,他们把一个国家推到战争的最前沿,然后转身就没人了。蒋介石面对要求对日作战的学生说:你们可以到军营报道,最后竟无一人去报道。

  这才是中国工业化简史之洋务运动。他从一开始就是场闹剧。有人问,村长你为什么那么反感史官文化?你多读书就清楚了。

  大清朝发展洋务运动,结果最后把自己玩嗝屁了。中国现代化有三大害,清政府、暴民、日本人。这一切的起因是日本人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始改良东亚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使用机器,这就逼着中国民营资本开始使用机器。有人开工厂,就会有大量的工人失业,暴民就会去打砸。工厂与清政府并无利益关系,所以暴民砸了工厂以后,再加上清政府本身就很反感工业化,于是封厂了事。

  官办工业被推上历史舞台,但清政府官办工业对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于是又退回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的争斗,最后又产生一个公私合营,或者官督商办的东西。在日本有财阀,德国有容克地主,在中国为什么只能产生官办工业,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清政府结束了。中国的工业化再次进入快车道。东北有张作霖大力发展东北,直隶有吴佩孚,江苏有孙传芳,绥远有冯玉祥,山西有阎锡山。他们第一步要搞的还是军工业,搞完军工开始搞实业,各个军阀为了存活,拼命推进工业化。

  中日还在缠斗经济,同一时期,西方发生了著名的英法资本化。最先完成工业化的英法国开始抛弃输出工业产品的资本主义,开始走输出资本的帝国主义。伴随着英法国输出工业化,很多工业就被布局到了德国和美国。德国率先超法赶英,美国紧随其后,也完成了超英赶德。这个时候的美国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英国通过资本牢牢控制着美国、德国经济。在输出资本的领域,德、日、美、俄紧随其后。1913年,德国钢产量1800万吨,美国3180万吨,英国780万吨,法国470万吨,俄国450万吨,奥匈帝国260万吨,意大利93万吨,日本25万吨。你问中国?中国没有统计。

  1913年,一战爆发,受益最大的两个国家就是美国和中国。中国的问题就是他的产能很高,但生产效率太低,这就导致他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大意就是GDP很高,但他的毛利润和利润几乎就没有。一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订单到达中国,价格瞬间涨了三倍,中国的产能在瞬间就爆发了。1913年,中国进口英日棉纱268万担,1918年中国进口已经减少到111万担,民族资本纺织业的纱锭从58万枚,增长到221万枚。1913年,中国大量进口面粉,战后中国已经开始出口面粉。民族资本面粉业的厂家由57家扩展至137家,资本从884万元增长到3256万元,每日生产能力从7.6万袋增长到31万袋。1920年,中国出口1077万袋面粉。中国被日本压着打的缫丝业增长50%,卷烟工业增长800%,水泥钢铁因为前基数较小,故也有长足的发展。半岛平台伴随着资本的大量进入,原来不愿意技术改造的民族资本开始大量投入机器替代原有的劳动力,能源结构也从薪柴林迅速过渡到煤炭。

  一战不仅仅为中国的制造业输入资本,同时也为日本的资本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本,这就导致日本开始抛弃面粉、造纸、缫丝、纺织这些行业,开始工业升级。日本重点投入的三大领域是化工产品、机械制造、交通领域,这对中国并不是什么好事。与此同时,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形式上统一中国。中日之间马上就要展开第三次经济领域的争夺,剧透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大胜。

  在一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民族资本都没有大的增长,总体趋势平稳,这源于日本在中国投入的大量的资本和企业。华资工厂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日本人在华企业的劳动时间只有11个小时;华资工厂工资是300元,日本工厂工资是400元;华资工厂每个中国工人平均管理16锭纺锤,日本工厂每个中国工人平均管理24锭纺锤,华资工厂的单位成本是日本工厂的150%。华资工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产条件不完善,个人效率低下,生产效率低下,原材料成本高昂。

  缫丝行业,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份额是中三日一,现在的格局是日七中一,作为中国传统的出口强项,日本已经把中国远远抛在脑后。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使用不使用机器的问题,你使用机器,破产农户就来砸你的工厂,你不使用机器,就导致你的成本居高不下。原来中国的所谓质量优势,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也荡然无存。

  中国面粉工业面临的也是纺织业那个窘境,被日本企业逼到了墙角。造纸业也是大宗,1913年中国的机器纸是3%,1933年中国的机器纸是15%,进展乏力。1936年,中国出口44.1%是农产品,32.4%是手工业产品,机器制成品只占7.1%。英法国开始立国的时候,中国还在手工业立国。

  当时的牙刷用的都是猪鬃,中国是猪鬃最大的出口国,所以西方有人嘲笑中国,曾经出口丝绸和茶叶的高端玩家,现在靠出口猪鬃才能勉强求活。虽然是个笑话,但这就是当年真实窘迫的状况。

  一战前,中国面临的仅仅是日本的价格竞争,一战后,英美法德都缺资本,所以都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于是价格战被祭出。外国进口或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商品只有中国产品价格的一半,导致中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举步维艰。1924年,中国工业化的标志物汉阳铁厂正式停产,这也意味着中国前一阶段布局的重工业彻底失败。

  在九一八之前,南京国民政府考虑的只是工业化。九一八爆发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考虑战备工业化。蒋介石的幕僚钱昌照组成了资源委员会,正式开始谋划中国对日作战。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工业,本身就落后世界很多,在国内有失业暴民不断的冲击工厂,地方政府不支持甚至反对工厂的兴建,在外部有英法美日俄德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殖民,不断的通过价格战和质量战侵占市场份额。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民族资本家难堪大用,并不懂现代工业的特征和管理。

  钱昌照对照苏联五年计划,开始打造中国人的三年计划。重新投产重工业,一批钨钢厂、煤矿、油矿、机械厂、电器厂、炸药厂被投入运营。伴随着三年计划的执行,自甲午战争开始的中国工业整体衰退开始被遏制,中国工业化的步伐再次向前迈进。

  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个谁先走的问题。资源是有限的,从发展的整体来看,日本的条件更好。当苏联开始执行计划经济的时候,德国只能入侵苏联。世界的殖民地已经被英法美西葡瓜分完毕,德国只有一片原料产地和市场,那就是苏联,假如苏联完成了工业化,你德国的工业化那就只能停止。同理,中国开始重新发展重工业的时候,日本也只能入侵中国。假如没有中国市场,日本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村长为什么说抗日战争对中国是有利的原因,他破解了一个外国资本在中国恶性竞争的局面。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下,你的资本积累根本不能发展。

  伴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资源委员会开始执行工业内迁的战略,内迁企业448家,机器七万吨,技术工人1.2万人。其中机械企业40%,化工企业12.5%,纺织企业21.65%,钢铁企业0.24%,电器企业6.47%,食品企业4.71%,这些努力为此后的长期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资源委员会内迁了全国12家钢铁厂,创建了资渝钢铁厂、云南钢铁厂、电化冶金厂等现代企业。重庆几乎是从一天之内变成了中国的重工业中心。1942年,中国在后方投入的冶金企业已经达到155家,国营44家,私营111家,国营资本2.7亿元,私营资本2700万,国营厂工人6657人,私营厂10747人。在抗战的最高峰,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8.24万吨的最高峰,甚至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已经开始试制大型火电设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人也投入了巨资建设。1943年,日占东北的煤炭产量达到2539万吨,发电量4500百万千瓦时,钢铁257万吨,水泥150万吨,棉布455万匹,面粉1525万袋,卷烟24万箱。日本人投入大量的高精设备,以至于苏联和中国接收以后,很多设备不会使用。

  在战前,日本几乎控制中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伴随着日本战败,这些企业作为敌资产一律被接收。其中电力领域资产价值2764亿,钢铁领域资产价值2483亿,煤矿领域资产价值1990亿,机械领域资产价值357亿,化工领域资产价值166亿,水泥领域资产价值156亿,电器领域资产价值49亿,矿业领域资产价值337亿,石油领域资产价值78亿,糖业领域资产价值1037亿,造纸业领域资产价值2134亿,其他资产303亿。

  最为关键的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在中国构建的一批在华纺企业,他们实力雄厚,长期把持和影响着国际棉纺织业,这些日资企业在战后全部被改组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为全球不可小觑的一只轻工力量。

  抗战时,中国有求于美国,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导致中国经济在战胜日本狼之后,开始对决美国虎。在日本控制中国制造业的时期,中国制造业还尚能一搏,美国的那种托拉斯联合企业玩的规模经济,要比日本牛叉太多、太多。以至于美国商品运到中国,卖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只有中国厂家成本的二分之一。事实就是,中国虽然打赢了二战,但他还是一个边缘化国家,工业化和他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

  上一段讲了中国工业化在黄金十年遇到的问题,还讲了现代工业在中国的扩张,中国最先进的那些精英已经意识到了国防工业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内部本身并不具备产生技术和管理的条件,这里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资本主义精神。欧美日的工业化形成了对中国制造业的代差,他们利用这种代差吊打中国。而伴随着二战中国战胜日本,中国占有了日本人在华资产,形成了世界经济轻工业的一级。

  49年以后,中国开始尝试以俄为师。西方技术封锁我们这是事实,但中国人自己不学习这也是事实。西方向我们输出资本这是事实,但中国根本没有资本生存的土壤这也是事实。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中国是一个非正常国家,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特色。

  1950年,指出:中国的工业化应该是建立我们自己的重工业,并发展重工业,直到轻工、农业生产完全机械化。69年过去了,农业机械化还是一纸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太多了,中国还没有资本积累的意识。用一个概念形容中国工业化,就是无因无果。资本主义产生的所有必要条件中国都没有,中国只是师夷技长以制夷的工业化策略。这种模式下,你打败多少次日本,你最后都注定了覆灭的命运。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下,中国制造业根本不能和欧美日形成的工业化代差竞争。

  1949年,标志着中国工业化开始走入新的历史阶段,那就是国家掌控的新经济。为了体现国家意志在经济中的作用,新的政府组织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中财委下设五个部门开始布局经济。这五个部门分别是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食品工业部。

  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法国扩张,法国向德国扩张,德国向苏联扩张的这条线中,中国的工业化意志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他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从那来的问题。你像日本,他有技术独立发源的特征。你像美国他和欧洲保持高度的互动。你像中国,他买进来的战列舰是8000吨的铁甲舰,他生产的战列舰是一千吨的木头船,这就导致你只能不断的买进西方国家的落后技术。你说你买日本人的,日本和你本身就是竞争对手。

  计划经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技术转移的路线问题。你问我英国技术转移法国会不会留一手?法国技术转移德国会不会留一手?德国技术转移俄国会不会留一手?俄国技术转移中国会不会留一手?这不用问,肯定会留一手。道理其实很简单,猫上树的技术肯定不会教给老虎。中国钢材可以生产9000种,苏联可以生产14000种,苏联比起西方来差距更大。

  第二个问题就是工商管理者的问题,他们身穿西装,脚踩皮鞋,喝着xo,但灵魂深处还是一个中国人。他们并不懂西方的现代管理技术,他们还在沿用落后的管理体系来管理他的乔家大院和大宅门。这就导致在很多中国人占优势的领域,败给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比利时人。同样的技术和设备,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只有比利时的五分之一,比利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比你低,质量比你好。最近质监总局的局长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中国生产的日本马桶用了几次就坏了,日本生产的日本马桶就一直没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注定了亡国灭种的命运。

  第三个问题。那就是农民、手工业者反工业化的问题。工业化必然导致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必然导致机器生产机器,这就会使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这个问题在日本和西方很激烈,但在中国,中国有推恩令,导致他的人口规模超过正常值太多。每一个工厂的开门,都意味着一次小的暴动。计划经济把这些手工业者转化为国企职工,顺道也解决机器与就业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工业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资本推翻了政府,在日本、德国资本替代了政府,在中国资本是整体无意识的,所以就存在个一元的问题。政府为什么那么积极的反对工业化?为什么对暴民冲击工厂选择性无视?就是因为工业化和他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公私合营解决了中国工业化一元的问题,从西方的资本家主导或者说资本主导转变为国家主导。伴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以及公私合营的推进,中国计划经济事实上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开始大规模的采集数据,开始制定责任制,开始预备计划经济。

  公私合营的比值问题。1949年,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为35%,公私合营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为2%,私营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为63%。1955年,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为68%,公私合营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为16%,私营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为16%。事实上,中国在形成一个封闭的市场环境,保留部分私营企业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但中国选择了走的更远,那就是政府控制原材料的生产,控制政府采购,更多的涉及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当私营企业与原材料、市场割裂开以后,私营企业的末路已经成为事实。

  斯大林在评述计划经济的时候,有很多著名的论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认为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之机械工业(机器制造机器),机械工业之军事工业是一个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斯大林: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如果国内不能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既不得不使国民经济受制于那些生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阶段,就不看保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

  斯大林:彼得大帝在接触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的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一想跳出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但是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才能消灭我国历来的落后性。

  政治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接着就是抗美援朝,你不能不假设有些人想通过外部的战争,构思和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中国的计划经济第一个问题是散的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高度集中,而中国的计划经济遍布三北地区。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计划经济的建设重点问题。苏联在执行计划经济前,他农业的骡马化是100%。中国在执行计划经济以前,他农业的骡马化近乎于零。最为关键的是中国投入的拖拉机厂只有一个,那就是洛阳拖拉机厂,就是这个洛阳拖拉机厂还远离原材料产地。洛阳的基础工业近乎于零,中国人就敢在这投建洛阳拖拉机厂。一五计划投入了七百亿,有313.2亿投入了工业化建设,其中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占了88.8%的比例。

  1950年1月,对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成立,总部设在巴黎的美国驻法大使馆内,简称巴统。巴统明文规定,如有必要,各成员国可以否认参与这个组织。他们明确自己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对国产党中国进行贸易管制,尤其是要阻碍其战争潜力的增长,阻止其工业化的推进。中国轻工业在世界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轻工业在补足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之后,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事实上,面对中国人自己不适应工业化,以及西方国家的不对称竞争,中国的资本积累非常困难。只有在一战那样的特殊环境下才能得到发展,与巴统形成前的局面对比,无非就是一个是经济阻碍中国工业化,一个政治层面阻碍中国工业化。中国的一五计划,用村长的评述就是非常的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工业推进的非常慢,即使是骡马化也行啊,但这一点我们也没做到。

  其二,煤炭和钢铁领域的投入非常之巨大,但在村长看来,还是比例过低。由于前期的投入不足和比例不合理,这也为后面的铺平了道路。中国人就是这样,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再犯一个错误。中国把大头留给了军事工业,中国人想的是一步走完苏联三十年走过的路程。苏联人教中国人是无私的,但中国人是有小心思的,那就是他的国防工业就是为了防御苏联。你们想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把唯一的拖拉机厂修在洛阳?中国对空军、海军的超常规建设导致了中国军重民轻的结局。中国搞一五计划不是为了发展经济,不是为了搞推进工业化,说白了他的目的就是为了。

  1957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000万吨,与之对应的是,1942年,中国的钢铁产量7万吨。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的上海通用机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一些小型机械,1953年,该企业更名为上海汽轮机厂,开始生产6000千瓦的汽轮机。1957年,相对1952年,中国铁路建设增加29862公里。1957年,相对1952年,中国公路建设增加130000公里。1957年,相对1952年,民航飞机增加73架。

  上面的经济制定者不以推进工业化为第一目的,下面更是乱作一团。某部试制的59个产品,26个未试制,19个试制计划取消。石油部向二级部提交化验样品,检验用了一个月,提交报告用了三个月。国有企业中,苏联专家提交的汽车钢板生产工艺,企业不愿意生产,简单的回复:技术指标达不到。苏联专家问:没有试生产,怎么就知道技术指标达不到?

  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在国有企业中生产积极性非常之差,所以只能通过一个个群众运动来倒推企业生产。中国钢铁产量达到700万吨的同时,美国钢铁产量10617万吨,苏联钢铁产量4527万吨,英国钢铁产量2010万吨。中国钢铁工人的人均产量只有美国工人的15%,只有苏联工人的50%。由于计划经济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以及中国对计划经济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到位,最后导致了的出现。

  在中国有一个很搞笑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在宋朝的时候钢铁产量就超过了一百万吨,为什么到了1942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反倒成了7万吨。这个一百万吨指的是所谓的手工钢,也就是我们说的土钢。而这个1942年的七万吨和这个计划经济的700万吨指的是标准钢,也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出来的钢材。中国仅四川,就有大量的土钢生产,规模约在四万吨左右,他们主要的作用就是打造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当时的中国,或者的发动者,想的就是把这部分产能收编,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部分。发动者想的就是,原来是一个土炉子,我现在给你升级成一个土高炉,这样产能不就上去了?假如一地可以这样搞,那全国都可以这样搞,那产量不就一下上去了。中国当时搞了超过24万座的小高炉,然后开始砸锅造铁。这种非常规的发展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钢材产量不但没有上去,反而下降了。消费就那么多,你用了这种劣质的钢材,你就不会再去用工厂生产出来的钢材,这就导致了市场需求不足。这种地条钢、手工钢、土钢的成本是工厂钢的六倍,而质量却参差不齐。这种小高炉的投入非常的高,但寿命却很短,遇到一次事故,这种土高炉就算是彻底报废。最关键的是他们生产出来的钢材根本不能用,也不敢用。

  土高炉仅仅是一项,还有其他小土工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小。就是小钢铁、小建材、小化肥、小煤窑。这样的四小企业,我们一共搞了多少?我们搞了31.4万个,其中汽车生产的配套企业我们一共搞了二十四万家。这些东西到后面就成了乡镇企业的前身。不管是四小、五小,还有后面的六小,他们都是反工业化的,这就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中国工业产品在时期都有剧增,但这都是违反工业规模经济规律的,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成本去生产工业产品,你生产他干什么,这本身就违背了产品的价值规律。

  上文讲了,大意就是中国的手工业鸟枪换炮,完成了中国手工业的产业升级、更新迭代。但你们要懂的,中国的工业化任重道远,他从一开始就是喝狼奶长大,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不是土炉子升级小高炉,而是规模化和集中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是对中国社会生产的一次更新迭代,自此以后中国再也回不到铁锤敲铁锄的时代。中国的土钢产量惊人,但这并不会计入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

  中国还在尝试托拉斯,也就是烟草、盐业、医药、橡胶、铝业、汽车、纺织、采矿业、拖拉机的垄断经营,这种对新型计划经济的尝试,事实上也已失败告终。只不过今天,盐业和烟草还是国家垄断的行业。中国的计划经济,你说他是没有成绩的,那肯定是假的,你说他是有成绩的,你要看从那论。从历史的角度讲,你前面钢铁产量最高七万吨,现在七百万吨、一千万吨、一千八百万吨,这肯定是进步的。与此同时,你还要看到,由于中国违反了很多工业设计和布局的理论,导致他产能、效率低下,这个时候的美国钢铁产量一亿吨,苏联的钢铁产量超过五千万吨。

  中国的问题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步并作一步走,现在的问题是三步并作一步走,以后还会出现四步并作一步走的尴尬局面。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毫无建树,他们一定要用主观的意志治神经病,结果可想而知。最经典的是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送进夹边沟去开荒,然后让一群充斥在战斗机研制第一线,研究双万战斗机。所谓双万就是航程过万、升限过万的战斗机,你们是不是没听过这种玩意?就是J-8,那么技术指标有没有一项达到呢?鬼才知道。直到J-20,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肯定说支持啊。至于水平到底怎么样,自己呵呵呵就好了。

  中国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损失,赫鲁晓夫很委婉的批评了毛,于是中苏闹翻了。党内的刘、彭委婉的批评了,于是中国热闹了。伴随着中苏交恶,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继承了中国人一贯的反工业化的思想,很多潜水艇、鱼雷艇、海军舰艇被布局到贵州、四川、云南,而这些武器的发动机生产却在东北、上海,你问他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人家根本就没想过。

  1968年,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成功试制轰-6轰炸机。苏联一度想缓和中苏之间的关系,给了中国一大堆的图纸、技术,但中苏之间的武力对抗却不可避免了。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苏联不打你,但苏联不知道你打不打苏联啊,于是苏联被迫在远东部署大量的军队用于积极防御。事实上,当时的苏联在东北漠河对岸有战略轰炸机基地,可以开到广州上空实施轰炸,并撤回。

  通常我们理解的三线指的是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三线他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国自为战,一个是省自为战。国自为战,他的三线是陕甘川滇贵。省自为战的意思是,福建省的内陆、浙江省的内陆就是你的三线地区。整个三线建设,共占用了三个五年计划,投入了2050亿的资金和几百万的从业人员,计划了几千个战备项目。根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西南投资的经验,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市场销售受限,原材料分散,运输困难,经济效益极差,伴随着三线建设的结束,这些工厂最后都倒闭了。

  三线当年的工业化投资已经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配套工人1129.5万,建成了8046公里的铁路,22万公里的公路。你像攀枝花、十堰、六盘水就是在山沟、荒地里建设城市,配套的生活设施基本没有,根据优先生产的原则,事实上就没有打算设计配套设施。在设计中,某些设计人员突发奇想,把一个军工厂拆解成若干厂区,为避免敌军轰炸,每个厂区之间的距离在五到十公里。继而每个厂区都要设计锅炉、给水设施、变电站、化粪池、生活设施等,毫无必要的增加了生产成本,这也是三线建设最后无疾而终的主要原因。某些工厂,利用原有的自然山洞设厂,后来发现地质灾害频发,渗水、垮塌、水淹等问题不断。一些经济点的选址实在是奇葩,某军工厂,打洞五年,最后国家都放弃三线建设了,洞还没有打好。这些军工厂、经济点、远离城市,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没有托儿所、小学、中学,导致这里的干部职工,活的惨不忍睹。

  伴随着反工业发展理论的和三线建设,中国事实上发展工业的动力已经耗竭,在外部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围堵我们,在内部我们公私合营启动工业化的资本金已经耗尽。

  此时,中国还有一支奇兵没有用,这支奇兵就是二战后收编的日本纺织和公私合营收编的民营纺织企业。当时的中国无非两个选择,一个是向苏联靠拢,一个是向美国靠拢。向苏联靠拢,苏联能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很少了,无非就是远程战略轰炸机、核电技术。另外一个是向美国靠拢,美国可以给我们黑鹰直升机、国际市场、计算机、安全保证等。中苏交恶,中国和苏联的贸易直线下降,而传统的中日贸易则直线上升,这也为中国向西方世界靠拢,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中国出口的大宗还是当年清朝的那些商品,茶叶、瓷器、丝绸、原油、机械。伴随着中国接入西方世界的全球贸易体系和出口产品的构成,说明中国还是轻工业较强,重工业毫无竞争力可言。

  你们想一个片段,中国采买定远、镇远军舰的时候,英国已经开始生产一万两千吨的铁甲舰,而定远、镇远军舰只有八千吨,中国自造的木铁混合军舰只有一千吨。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技术的代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是无法敉平的。中国关起门 来培养了三十年的重工业,最后打开门时,还是没有出口的商品。一方面苏联不给我们,即使苏联无偿的给我们,苏联能给我们的技术已经不多。

  在国际上有很多极左,他们到现在都想不通中国为什么可以在全国一片左的情况下和美国建交。在国内有很多极左,他们到现在都想不通中国为什么可以在全国一片左的情况下和美国建交。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美国人手里有我们急需的技术,而苏联人手里没有,这就是中国人的实用主义。

  中国开始重启与西方的贸易往来,有一点可以说明中国是主动的,那就是中国的原油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日贸易都留在停滞的阶段,伴随着中苏交恶,中国开始向日本出口石油,要知道作为贫油国的中国,石油也是工业化极度匮乏的资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打石油这张牌。通过出口传统的贸易商品和石油,中国换回了外汇,缓解了因为和三线建设导致的工业发展资本金匮乏问题。

  中国开始执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前身是一个叫四三计划的方案,中国开始向西方大规模采买机械设备和技术专利。其中有11套化肥设施,有4套合成纤维设施,此后中国又增加了六套化肥设施,三套合成纤维设施,彻底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和穿衣问题,为我国的计划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上段讲了中国的计划经济经过以后,又迎来了三线建设,最后导致中国的流动性被耗尽。中国事实上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重新融入国际市场。

  在此之前,伴随着中国计划经济的执行,美国被迫在中国周边留下一些工业据点,用以支撑他的军事据点,这些东西就被我们称为四小龙。对于这些据点,美国人给了很低的评价,认为他们发展动力并不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是单纯的调动资源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本进行投入,而这种所谓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他忘了一点,那就是雁行理论的雁头是日本,日本人连珍珠港都偷袭,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干的事情?

  日本的传统势力认为日本只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适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汽车产业,但对于日本通商省的官员而言,他们才不信什么狗屁经济理论,他们要做的就是去尝试,试错的结果就是诞生了日本汽车。日本汽车从追随美国,到赶超美国,最终成为世界汽车业的一霸,以至于今天的小鬼子完全吊打欧洲和美国汽车制造业。尽管美国有广场协议救场,但日本汽车制造业一直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流动性,保证这个国家长期存在。

  伴随着日本的产业升级,对于中国纺织业也是重大利好,中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有人说中国是袜子换飞机,问题是没有袜子你用什么去换?当时的情况是香港和台湾的GDP加起来就可以和大陆匹敌,当时的中国到底有多落后了。

  改革开放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德国大众和中国的合资企业。德国人第一见到了中国所谓的工业成就,那就是铁锤造汽车,厂房脏乱差,工人无纪律,薪酬大锅饭。第一个拿中国人开刀的是外国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废止薪酬平均制,厂长、工程师、工人、清洁工的工资被拉开。根据外国管理层的观察,中国工人每天迟来十五分钟,早走半小时,工作应付差事,故工人的工资改为计件工资,请假扣工资。中国工人当然不吃那一套,很快洋大人就学会了中国特色的说理,那就是毛、邓、江(上海市市长)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德国人说,中国人几乎是一天之内就达到了世界水平。

  在清朝有一个招商局,一直保留到了1949年以后,招商局向中央提出在靠近香港的地区利用香港的资金、技术、人员、土地,搞外向型经济,为国家创收外汇。这个靠近香港的地方就是蛇口工业区,就是宝安县,就是现在的深圳市。1985年,蛇口工业区工业产值7.6亿,出口5.5亿。

  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有工人2000人,生产了4.4万台电视机,生产的电视机供不应求,但最后却亏损1563万元。在当时,有一种扯淡的共识,那就是开工厂亏本那是正常的事情,你不亏本,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人民的工厂不以赚钱为第一目的。当时东风厂的厂长想到了给日本人生产电视元器件换点外汇,结果却意外的遇到日本三洋集团淘汰落后产能,一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于是东风厂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这条生产线万元,一年就补平了建厂以来造成的亏损。

  中国一五建设的重点就是军工产业,此后的、三线建设,重点还是军工,伴随着援越战争的结束,中国的军工企业突然间就没有了订单。很多军工企业为了求存,开始生产锅碗瓢盆,有些职工甚至开始养猪、养羊、编箩、编筐,这个时候做出了民的指示。大量的军工企业开始民,尤其是三线地区的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到1990年产值已经达到155亿元。船舶行业为祖国对外贸易制造了大量的运输船,并在此后一路高升,上方无压力式发展,到今天只有韩国企业还能和中国造船企业拼一拼。

  改革开放最大的利好,不是上海大众,也不是深圳蛇口,而是给了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以自由,伴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为整个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活力。截止199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732万家(前数32万家),从业人员5571万,产值7097亿,营业收入5679亿。1991年8月,讲话中提到:中国纺织工业、机械工业产能过剩三分之一。中国自此从投资不足,彻底变成了产能过剩。

  中国企业经营理念的改变,从原来的思维变为赚钱为第一目的。邯郸钢铁公司、双星集团、常柴、宝钢等企业迅速完成了战略调整,实现了企业转型。1938年,指出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三:1、重复建设。2、盲目建设。3、人员膨胀。1998年-2000年,中国下岗了2550万工人。1999年,中国正式以指令的形式,要求关闭五小企业,也就是村长前面讲到的四小、五小、六小企业,为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腾出发展空间。

  1997年,美国人保罗克鲁格曼预言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势必垮塌的预言成真了,东南亚危机成真了。中国在此前完成了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国企的工人下岗、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开放,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有大量的美元外储,此时的中国已经从沙土坝变成了不畏风浪的海堤。东南亚危机以后,东南亚、四小龙的外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避险,导致中国持续十年的经济繁荣。1997年,东南亚哀鸿遍野,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22.9%。

  中国经历了很多曲折,走到了今天的发展道路上,今天的经济和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并无本质的区别。中国的农业还是不能产生资本,甚至连骡马化也无法实现。中国的工业还是不能产生资本,他处在一个很低的维度。他的商业还是大量的行政垄断,盐政、路政连年亏损,反倒是银行系统因为特殊的政策,成为赚钱的利器。

  中国只能通过与外部贸易,不断的吸取资金,为这个帝国打气。用美国人的描述,那就是这个经济体不是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办法来产生财富,而是用大量投入自然资源、人力、财力的办法维持经济的增长,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这里讲一下,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发展模式,那就是中国需要美国的资本,有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可以创造资本,事实上创造不了。有了美国的资本,我们就可以不断的印钱,不断的扩张经济的边界。对于美国而言,他用了很多扭曲价值规律的办法,进口了很多廉价工业产品,来实现或达到美国压低美国通胀和变相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目的。比如说美国农业只有一百万农民,社会生产效率独步天下,即使如此美国还有大量的农业补贴,进一步压低他的农产品价格。

  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物质守恒,子弹打在美国人脸上他也挂。所以美国人需要一个贸易秩序输出通胀,输入通缩。这个输出通胀,就是把钱转移到其他国家,比如说中国的超大规模外储。这个输入通缩就是中国制造以极低的价格向美国出口,这样美元就可以保持每年以极低的水平贬值,这个极低的标准是2%。假如没有中美贸易,美国是不敢大规模扩张货币信用的。

  在2005年,美国就爆发一场中国货的运动。其中有家人写了一本书,大意就是中国货,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无法。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假设中美贸易突然失控,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有那些?当然是美国本身。计算机价格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增长50%,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计算机。其他商品和大宗的价格都会飙涨20%以上,因为市场的成本和企业的利润需要重新制定价格。而对美出口的加拿大、墨西哥、东南亚将会获得更多的议价权。闻到味道的投机资本会大量进入食品领域和大宗领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美元神话说不定就算彻底结束了。

  当时的日本控制了中国经济,英法有自己的殖民地,美俄发展空间广阔,最搞笑的就是德国,他要原材料没有原材料,要市场没有市场,就一条交通线,苏伊士运河还控制在英法手中。对于德国而言,除了打仗,没有其他可以生存的办法,这就是德国发动世界战争的逻辑。为避免世界战争的再次爆发,美国人在程序设计上搞了一个自由贸易秩序,这就是世贸组织。

  中国是最早加入世贸组织的一批国家,就是前面讲到的中美之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7年,中国就参加了世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了就是让民国白银大量外流,最终导致民国经济崩溃的那个组织。一直到了1995年1月1日,第一版的世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废止,第二版的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单位。美国急需输出通胀,此时的中国已不是当年1947年的中国,此时的中国产能严重过剩,急需国际市场输出产能过剩。在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中国从中国过剩升级成为世界过剩,中国的钢铁产能对于世界需求而言都是严重过剩。具体的有的报告,都是800~1200%的产能过剩。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遇到最为强大的敌人就是美国。美国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中国把汽车关税降到10%,中国最后把关税控制到了25%,即使这样中国国内的汽车都要比美国贵三到四倍的价格。第二个是中国加入了信息技术协定,按照要求取消了信息产品的关税,但争取到了五年的缓冲期。第三个是化工产品。美国要求原材料关税为零,中间体关税为5.5%,成品关税为6.5%。中国最后争取到了协调关税水平,且争取到了较长的实施期。第四个问题是农产品。农产品是一个大头,不管是日本、欧洲、俄罗斯,全世界没有可以和美国农业相抗衡的国家和组织。而中国的农业是最落后的,比非洲、拉美还要落后。这是中美贸易谈判最主要的战场,一个是关税,一个是配额,中国最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第五个问题,总体关税问题。美国的目标是把中国的关税定在7%,中国的目标是把中国的关税定在10%,最后中国把关税定在了10%,还争取到了五年的缓冲期。

  加入世贸组织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在此前的中日贸易中,日本可随意对中国出口的商品进行制裁,中国随之进行贸易报复,最后谁赢了?双方连托带耗,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双输,有了世贸组织,贸易就有了规则,你不能随意进行干预。

  可以说,没有世贸组织就没有中国制造。中国一直在讲调结构,一直讲扩内需,1980年,中国外贸占经济5%,1986年已经提升到了10.4%,1994年达到了21.4%,从2004开始每年都保持在30%以上的比重,2006年一度达到35.4%的峰值。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产能得到极大的释放,中国事实上开始了自洋务运动、一五计划经济以来的第三轮重化工业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铁路从6.8万公里增长到了12.1万公里,公路从167万公里增长到了457万公里,内陆航运11.9万公里增长到了12.7万公里,航班里程从150万公里增长到了531万公里,输油管道从2.47万公里增长到了10.87万公里,万吨码头增长至1723个,煤炭产量增至39.74亿吨。

  1958年,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最后世贸组织帮中国圆梦。中国从上海、北京、广州严重缺电,到火电装机容量92363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30486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200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9657万千瓦,光电装机容量2486万千瓦,中国发电产量达到了57944亿千瓦时的峰值。

  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发现了很多特征,一个就是推动的工业化发展。现在有一个段子,讲的是烟草每年给国家上缴一万亿的利润云云。其实你把行业想象成一个实体,他创造的利润数倍于中国烟草。中国过去的目标是通过市场换技术,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技术给你了,你根本不会用。很多外资进入中国本身就带有垄断市场和恶意收购的目的,在一些领域内,外资事实上已经完成了控制和垄断。2009年,中国出口信息产品4572亿,其中外国独资企业就占了3015亿。

  2006年2月13日,国务院以国发〔2006〕8号印发《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分明确目标原则,加快振兴步伐;确定主要任务,实现重点突破;制定振兴措施,明确工作方向;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领导协调,发挥协会作用5部分20条。

  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1、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2、开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3、以一批大型乙烯项目为国产化依托工程,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实现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PTA)、聚脂成套设备国产化。

  5、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满足汽车工业和家电等行业发展需要。

  6、发展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实现大型综采、提升和洗选设备国产化。

  7、开发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海上浮动生产储油轮(FPSO)、10000箱以上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装备。

  8、以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以及海水淡化、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高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水平。

  10、满足铁路、水利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的需要,加快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的研制,尽快掌握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1、发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他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12、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

  13、发展新型纺织机械,重点对日产200吨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高速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成套棉纺设备、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等新型成套关键设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促进纺织行业技术升级。

  14、发展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提高大马力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改变目前125马力以上拖拉机、新型农业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

  15、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生物工程和医药生产专用设备等,促进装备制造业全面升级。

  在外国人卖给中国的高档机床上都有这样一句话:该机器受政府管制,不得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工业。这种机床带有GPS定位,你买来放在什么位置,生产什么东西,都是有人监控的。虽然面对外部的严密封锁,但资本家卖绞索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中国制造正在茁壮成长。

  当前中国进口的最主要的两种商品,一个是石油,一个是芯片。在芯片领域,中国人的办法就是美国人批评的投资驱动策略,大量的资本被投入芯片行业,大有赶超日韩的趋势,以至于美国终于坐不住了。

  这种资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但不可否认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