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汽车史话 孟少农手稿还原三年筹建中国汽车工业

2023-05-24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原名孟庆基,1915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1年取得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资格,194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斯蒂贝克汽车厂实习,担任工程师。194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从1948年起,孟少农先后担任华北人民政府工业企业部工程师、中央重工业部技术室主任、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副主任。1952年至1956年,担任一汽副厂长、总工程师。1965年至1969年,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室负责人。1971年5月至1977年12月,担任陕汽革委会副主任、总工程师。1977年年底,调任二汽,先后担任副厂长、总工程师,二汽咨询委员会主任。1988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本文根据孟少农1983年5月13日的手稿整理而成,经孟少农之女孟运及女婿张超授权收录,略做编辑。

  中国汽车工业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创建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创建的主体工程,但筹备工作比建厂开始要早三年。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重大的经济建设事业开始酝酿。

  在中央人民政府下成立了重工业部,人员主要来自原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建国前一阶段称为中央金属工业处)。陈云同志兼部长,何长工、刘鼎、钟林同志任副部长。徐驰同志任计划司长,我当时在徐驰同志手下工作。

  1950年1月10日,刘鼎同志把我叫去,谈着手筹备汽车工业的事。我对此事全无思想准备,以为至少还要等经济恢复几年后才有条件搞汽车工业。刘(鼎)副部长说,形势的发展比你估计得要快,我们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要汽车,你提个意见吧!

  筹备组最初只有30来人,在灯市口西口的原工程师学会会址内办公。最早的人员中,一部分是从晋察冀的干部中调来的,包括胡亮、吴彦儒等。一部分是进城后新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包括吴敬业、王玉京、张致中等。还有一批老工人,包括马浩然。一批青年,如冯银玉、王环等同志。

  郭力同志原在部里任专家办公室主任,三四月间,刘鼎副部长为加强领导,把他调了过来。这样,人员不久增加到100余人。

  我们用了1000匹五福布在鼓楼东扁担厂买了一栋旧房,原主是湖北军阀肖耀南的后代。斯莫林专家也和我们一起搬了进去。

  筹备组成立后,最初的工作是开了两个会议:第一个是全国机器工作会议(从1950年2月22日开到5月23日),第二个是汽车工业会议(从8月2日开到7日)。两个会交换了各地的情况,酝酿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方向,确定先恢复后建设、先前方后后方、先关外后关内的方针。

  第一方面是调查研究,收集过去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的情况,作为制定建设汽车工业计划的基础。

  我们看过北到哈尔滨、南到昆明、西到重庆、东到上海,由日伪和、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工业;了解了原宋子文集团设立的“中国汽车公司”设在株洲、凭祥、重庆等地的工厂和人员的下落;找到伪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Reo汽车公司制作的五卷建设汽车厂设计图;也在昆明山洞里发现了伪资委会买的美国Sterling公司的汽车图纸。

  为寻找建厂地址,我们看过北京、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武汉、株洲等地,并在京西石景山附近的衙门口做了地质勘探。

  第二方面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我国要建设汽车工业的喜讯迅速传遍全国,北京、上海,其他各地的技术工程人员纷纷要求调来汽车筹备组;留学生从国外归来;筹备组和京津的几所大学联合举办了高年级学生下厂实习,为汽车工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

  为容纳和培养这些人员,在南池子建设了一个面积千余平方米的实验室。这个南池子实验室后来发展成为汽车研究所,迁到长春。

  在解放战争期间,美国有一批援蒋物资,存在上海,其中有1835台机器设备,1950年年中把这些设备分配给需要的单位。

  汽车筹备组也分到若干设备、样车和仪器。有一套格里森16号等螺旋伞齿轮加工机床,分得后就放在南池子实验室,由工程师杨南生同志带上李龙天、张学孟等青年学生,和从上海虬江机器厂(现在的上海机床厂)调来的八级老师傅蔡继常,研究掌握齿轮技术。这个组后来曾迁入长春636厂和西安大路的四联,最后迁入底盘工厂,成为中国汽车齿轮行业的第一个技术核心。

  1950年12月2日,由沃龙涅茨基和基涅谢夫二人组成的汽车厂设计专家组来到北京。他们是根据毛主席与斯大林同志签订的协议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据他们说,苏联汽车工业部向他们交待,建设目标是——年产3万辆吉斯150货车的完整汽车厂,苏联承担成套设备交付。他们详细介绍了工厂的内容。

  1951年1月18日晚,中财委由陈云同志主持,听取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参加者还有陈郁、滕代远等四五位部长,由刘鼎副部长和我做汇报。

  最后,陈云同志作出决定:建设目标同意苏方的意见,厂址定在东北,在四平至长春之间选择。建设开始期定为1953年,一次建成。协作配套问题由有关部门解决。会后由重工业部起草了决定文件,由中财委下达。

  会后根据胡亮同志去东北预选厂址的结果,汽车筹备组与专家们研究,初步决定以长春为主要目标。

  春节前,我陪同专家去长春,市里由建设局长宋均出面与我们联系。当时,长春市的战争破坏尚未恢复,全市只有两辆吉普车,全部提供给我们使用。我们看了铁路西边,发现地势很好,空旷,有几十万平方米破损的楼房,道路、上下水、供电条件都好,只是当时有一个军事仓库占据了大片面积,名称叫“饮河部队”。

  专家们看了回来,晚上在地图上摆了两个方案,第二天又去看过,认为可以确定下一个,很满意。原来胡亮同志选过的市南一片空地上的另一厂址就不看了。我与宋均同志谈定,于1951年2月22日交换了协议,就和专家回京。

  厂址一定下来,马上联系请“饮河部队”搬家,并组织力量进行测量和地质勘探。派遣了胡云芳等一批同志作为先遣队伍去长春主持工作。按照专家提出的要求,着手收集各种设计资料。专家们于夏初才回莫斯科去制作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于1952年1月23日送到北京,留学苏联的陈祖涛同志同时回国。同志(时任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也在这时来筹备组工作。

  经过翻译、研究、审查,中财委于3月25日批准初步设计,并同意重工业部的意见,技术设计不再送北京批准,而由重工业部派代表去莫斯科,在驻苏大使馆协调下办理此事。对于轮胎、滚珠轴承等配套厂,对于重工业部拟向苏联提出的事项,也都作了原则决定。

  初步设计批准后,现场的建设准备工作和苏方的设计工作迅速展开。郭力同志去了长春,我和李刚、陈祖涛、潘承烈四人组成驻莫斯科定货代表小组,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派送实习人员等事宜。重工业部给工厂起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为652厂。

  中央调来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包括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安装公司、建筑五师,和强大的施工机械队。宿舍的设计按苏联设计的统一规划,由上海华东设计院承担。经过一年的准备,现场施工于1953年7月15日开始。

  关于建厂进度,苏联设计专家在审批初步设计时没有提出具体意见。重工业部的意见是四年建成,但觉得没有把握。我去苏联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与苏方协商一个共同的进度。

  当时,我与苏(联)汽车工业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古谢夫谈此事时,他表示,苏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援建中国汽车厂之事,重大问题都亲自过问,他们的工作是按三年建成安排的。他希望我们集中力量建设这个厂,把时间安排与他们一致,并建议重工业部原考虑的在北京建汽车装配厂的事应予放弃。

  这件事关系重大,经请示重工业部后,接到指示,等周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后,请代表团指示处理。

  代表团到后,李富春同志听取了我的汇报,指定由宋绍文同志与苏方会谈。会谈后,代表团致电中央,建议接受苏方意见。1月份,我携带苏方建议的总进度表回国报告。根据代表团的建议和重工业部的报告,中央作出三年建成一汽的决定。这一决定开创了全国支援一汽建设的热火朝天局面,大大地加速了工作进度。

  此前不久,饶斌同志从东北局调来一汽任厂长。他的到来也是促进一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1953年7月,在莫斯科办理的事已经大部分就绪,而现场工作亟待展开,我于是回国,留下李刚同志继续工作。我的工作关系转到长春,把家搬了去。由于长沈间铁路遭水灾,耽搁了几天,没有赶上7月15日的开工典礼。

  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到1956年7月15日总装线上下线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为期整整三年,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

  这三年中,在长春的西南部汽车厂区内,不但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而且进行了细致复杂的生产准备工作。这就使新建成的工厂能迅速投入生产,充分发挥出国家投资的效益。这两项工作当时都是新事物。完成得这样好,应当归功于中央和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也是参与建设的几万名干部群众忘我劳动的成果。

  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了各车间、处、室,对设计文件进行了翻译、学习、应用;作为甲方代表注视着每天都在变化的工地;接收每一台安装好的设备;抓毛坯、工装、技术文件各方面的进度;等到新车间一建成,就调整、试车、出产品。每天早晨上班前还学习一小时,极大的工作热情浸透了汽车厂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创建时期的峥嵘岁月。

  到1956年7月15日止,如果从汽车工业筹备组组建开始算起,是六年半。如果从设计专家组开始工作算起,是五年半。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办法,从无到有,成功地建起自己的汽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