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壹城观点】如何看待工业(制造业)比重的下降?

2023-05-28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从人类发展史和世界经济史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一二三产业的地位。农业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直到1860年代的工业革命之前),都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人类经济活动从此改变了对自然的过度依赖。服务业既可以为农业和工业提供服务和支撑,又可以直接地、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农业、工业和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 从全球人类历史来看,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著名史学家学家、《世界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说过: “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头等的重要性。 ” 新中国成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可以说,工业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是国家强大的保障。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同时,工业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工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

  工业的主体是制造业。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5%左右,其余部分则是采矿业和水电气热的生产和供应业。从工业门类内部结构上看,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个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3.5%,营业收入占88.7%。因此,在某些场景下,制造业与工业可以等同对待。

  工业在国民经济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数据上看,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比却呈现下降的趋势。

  197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1%,2020年,该比值降至30.9%。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现类似的发展态势,2008年-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2.7%下降至26.8%。

  对此,有人担忧工业GDP占比持续下降,提出要警惕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还有人认为,工业GDP占比下降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过程,不必杞人忧天。

  对此,必须要辩证来看,既不可简单地以工业占比下降就惊呼“产业空心化”,也不可对工业占比的过快下降熟视无睹。

  不能简单认定为“产业空心化”。根据相关理论,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GDP占比将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整体表现为“倒U”型。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出“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征,但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经济发展总体上就表现出“服务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征,工业增加值占比出现回落。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占比下降的同时,我国经济和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不能简单认定为“产业空心化”。

  工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仍须高度关注。工业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方面,同时还是当地居民工资和收入水平的“锚”,是经济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压舱石。如果工业GDP占比下降过快,有必要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稳定工业GDP占比。否则就有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危险,国际上的“铁锈地带”基本都是由于工业衰退而导致的。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系列支持政策的引导下,2021年我国工业GDP占比较上年回升1.7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此前工业GDP连续下滑的局面。

  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并不意味着其绝对值的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值持续上升。199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3年突破5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突破20万亿元,2018年突破30万亿元。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达28.5%,较2012年提升6.2个百分点,在全球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是城市兴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的最重要的动力,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梯”和“捷径”。

  从近些年的一些“明星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都较好的城市)来看,强大的工业是城市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名片,是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最大的城市。谈到深圳,我们现在首先想到的是“创新之都”。但回顾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工业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的迅速发展并转型升级支撑着深圳经济的腾飞,使其在短短的40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制造业基础雄厚,土沃根深。华为、工业富联、中集、华星光电等大企业顶天立地,“头雁”领飞;大族激光、大疆等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枝繁叶茂。众多“小巨人”企业,在各自细分行业崭露头角,为工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图3是深圳改革开放后工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基本呈“倒U型”特征。

  其他城市的发展也与之类似。以2020年数据为例,苏州、东莞、深圳、上海、宁波、佛山等6个城市规上工业企业个数超过8000家以上;深圳、上海、苏州、北京、东莞、重庆、佛山、广州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从中可以,工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基本盘。

  地区间对工业布局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国内各地市均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将工业作为兴市之基、强市之本,纷纷发力提升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上海“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696”产业规划,即“六大重点工业行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重庆市则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万亿元,培育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五千亿级汽车、三千亿级装备、六千亿级材料、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深圳再次强调“制造强市”口号,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杭州则大力推进“新工厂计划”,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智慧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同期管理等制造新模式,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九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制造业的基本面“硬度”和价值链“高度”。苏州全力培育创新高峰企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道路。

  在产业技术加速变革和区域地理格局重新划分的今天,各个城市必须利用其资源禀赋特点,同时结合当地工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战略性思考、前瞻性布局、针对性实施,夯实工业基础,做大做工业经济,以工业的持续性改进和爆发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位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