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东北老工业:一种荒废的浪漫

2023-06-05 阅读次数: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区,早在日本侵华时期,东北在日本人经营下成了亚洲大陆最大的工业区域之一,到了建国后,这里又成了中苏友好的试验田,工业上很多第一大抵出自这里。

  好梦不长久,计划经济末期,国家的政策中心从东北转向沿海,他们被抛弃了,就像建国初为了他们抛弃农民一样,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在自由市场的冲击下,企业停产倒闭,工人下岗待业,一切都变了,这里的工人阶级从未像现在这样落魄过,他们曾经是时代的先引,如今却沦落为,一个符号的指向变化从未如此之快,仅仅三十年。根据人民网的报道,“曾在铁西区赫赫有名的沈阳重机早已搬到了市开发区,并与另外一家国企合并重组,更名北方重工。作为一家为钢铁、冶金、煤炭、水泥等行业提供设备的大型国企,北方重工未能逃过产能过剩带来的冲击。北方重工宣传部部长刘晓东透露,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订单量下降约20%。他说:‘以前1个订单几个亿,现在1个订单才几千万。’如此可见一斑。而记者在调研采访时发现,“沈阳铁西区北一西路2公里内9条铁轨依稀记载了沈阳这座重工业城市昔日的辉煌。而今,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也正如铁西区两旁陈旧的楼房和凌乱的工地一般略显萧索。”

  对于东北老工业的荒芜,本地人有着较为深刻的体验,毕竟那是他们出生成长的地方,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没去过的东北也很少关注它的人而言,看到这种新闻,很难脑补那种破败贫穷的感觉,今天为大家介绍几部相关电影,看完之后,你会觉得振兴东北老工业不再是一种硬核话题,而是某种柔软的生活意象,浸入人心。

  《白日焰火》整部片阴郁厚重,整齐划一的旧厂房,熏黑耸立的烟囱,以及来往不停的货列,这些场景提醒每一个观众,这里就是东北。这座城市没多少人,滑冰场算里面人气最高的地方了,而街道冷清得只剩下耳边的北风与嘴缝里的暖气。火车是小城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随着列车开出驶向漫无边际的荒原,整个车站都笼罩在带有机油味的白色蒸汽之中,小城又重新缩回它的保护壳之中。

  这座城市的所有就是工业,所有的设施都围绕工厂而建,不出意外的话,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从厂办医院开始,在厂办殡仪馆结束。一些厂矿子弟回忆童年时说,装配车间是他们认识的第一组方块字,工厂附属小学里的师生们都熟得很,不像现在那么泾渭分明;到了夏天,厂里会发冷饮,吃到舌头发紫打颤为止;下午,他们会在工厂花园里逮昆虫,在砖头垒上打仗。长大了他们也会进工厂,跟父辈们一样,从事冶炼、轧钢、电缆或别的差事,平淡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直到大厦崩塌。

  里面的人们早已适应了这个由螺帽齿轮组成的小世界,他们能准确把握工业区所有的气息与脉动,人们生活在里面,熟悉它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部件,每一道工序,日复一日的兢兢业业,不曾有一天旷工。可也正是因为其太痴迷于自己的工作之中了,竟未从全局窥得一个完整的工厂,以至于后来工厂倒闭时,他们也只能跟着陪葬。

  《耳朵大有福》就描述了一个全面落败后的后工业东北,干了半辈子铁道修理工的王抗美退休后,经济改革让他的退休金少了一半,他决定找点活做做,从擦鞋到自行车修理,老王重新开始了对生活的追逐。王抗美代表着当时为数众多的城市贫民与下岗工人的形象,工厂的停产倒闭让这些人的生活没了着落,悲观失望的人们肯定会反思,是不是以前的混日子导致了今天的下岗,但这并非直接原因,就算他们埋头苦干,工厂还是会倒闭,在资本的车轮下,他们注定是时代的牺牲品。他们半岛平台下岗后面临的一切,人情已冷漠,劳动力价格变得低廉,生活变得无比艰辛,但中国人永远坚信一点,活下来总比死去强,“国人的活着本质上是一种忍耐,它既不抗争,也不规避,而是一种永恒地贯穿生死的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不幸,无聊与平庸。”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份落败荒芜中找到出口,《锤子镰刀都休息》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番景象,片名很有个性,锤子寓意东北过去发达的工业,镰刀则象征东北丰饶的农业,然而对年轻人而言,一个落败了,一个不体面,主角刚子选择了抢劫,他的第一次行动对象是个煤矿工人,收获的战利品极少,因为那人和他一样的贫瘠,最后刚子把抢到的玩具手枪还给对方,因为这是买给孩子的过年礼物。那个被抢的煤矿工人是一个符号,他代表鹤岗曾经辉煌的煤炭工业正步入黄昏,工人的待遇一泻千里。之后主人公伙同他人,将目光对准一个壮硕的女人,反被那个女人制服,这两个事件将主人公的软弱、善良刻画得一笔雕凿,他既想在与荒芜东北的对抗中获得一点好处,又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最后只能一无所获。此外,刚子的亲人都在温暖的南方,只有他还在原地坚守,充作破败工业区的守墓人。从宏观上看,小城的人口在流失,人们都去了更好的远方,在异乡,他们依然爱自己的家乡,爱它冬日里的皑皑白雪,爱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但很少会有人回来,因为它荒废了。

  同样的现状在《铁西区》中有了更为系统详实的呈现,这里从工厂·艳粉街·铁路三方面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在萧条之中,人们依旧我行我素,喝酒赌钱,洗澡看毛片,对生活的不如意最多的还是调侃与骂娘,也许只有骂出来才能与环境相符合。有些人在屋内唱起《走进新时代》,还有些人用小号吹苏联金曲,但这些活动都与娱乐不沾边,只是在纯粹地消磨时光,他们对于生活不再有要求,关心的只是厂里的值钱东西,以及公家这个月的补助。在这些人的脸上,充斥着想象不到的贫穷,无奈,绝望,以及平静,生活不再是生活。

  有人唱歌是在缅怀过去,有人唱歌则在畅想未来。《钢的琴》中依旧是熟悉的工业场景,阴沉抑郁的天空,等待爆破的烟囱,空荡荡的车间,以及古老破旧的筒子楼,人们在建筑物里穿插行走也只是为了突出它的荒芜。这是一幅老工业基地的末日景观,人们在这里没有未来,只能靠对过去的吮吸勉强度日。片中桂林为了小元的钢琴梦,与一帮工友们努力实现着,钢的琴终究会生锈,就像“共和国长子”会从辉煌步入落寞,但人心是不锈的,纵然被时代抛弃,也要继续热情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