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硅烷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07 阅读次数:

  公司商业模式是通过采购焦炉煤气、硅粉等原材料,依托核心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工艺设备,在特定温度压力下进行气固相反应,生产并向客户销售高纯度、满足各领域应用的特种电子工业气体来实现收益。公司具体的商业模式如下:

  公司负责统筹技术研发,利用平煤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化学601117)赛鼎工程公司等单位的研发实力提供公司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持。公司在硅烷厂设有省市级研发中心,负责一线技术研发,在实践中改进技术工艺。目前公司已完全掌握了“ZSN法高纯硅烷生产技术”的核心技术,人员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研发、改造、生产能力的技术团队。

  公司研发设计流程遵循ISO9000标准流程,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持续地改进整套生产工艺,在工艺、装备、转化率上混合了多项技术,产生了大量的应用性发明。

  公司一方面掌握市场客观需求,一方面参照国际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同时结合相关国际、国家标准,形成了从市场、技术、工艺等多方面参与的设计开发评审制度。

  公司在原有电子级多晶硅中试装置基础上,正在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纯度达到区熔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研发的区熔级多晶硅主要技术指标与国外进口产品基本一致。

  公司氢气生产装置、硅烷生产系统运行平稳,公司的生产主要是利用焦炉煤气生产氢气;利用硅粉、氢气、四氯化硅等生产高纯硅烷。

  公司采用改良氯硅法生产高纯硅烷的生产线技术含量较高,建造过程国内没有同类装置可以参考,生产线工程设计、工艺参数控制等核心环节均由公司掌握。

  公司高纯特种电子工业气体的主要销售模式是对接气体经销商,气体经销商再供应给不同需求领域。公司自2015年下半年投产以来,实现了硅烷产品产销量逐年大幅度增长,除在国内光伏领域保持优势外,还不断加大在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和液晶显示屏领域的销售力度,扩大在上述领域的市场份额。公司2017年增加了危化品经营业务,2019年新增加了工业氢气销售业务,2021年下半年增加了高纯氢气供应。

  在半导体行业硅烷气已完成了芯片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2021年下半年已获得半导体领域的订单。

  目前已积累了TCL华星、隆基股份、惠科电子、京东方、爱旭股份600732)、东方日升300118)、神马股份600810)、爱旭光电、金宏气体、华特气体等一批市场领先的重要客户。

  公司主要是通过销售特种电子及工业气体来满足下游客户的生产需求盈利,同时提供技术服务也是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之一。下游客户如有技术上的需求,公司会指派业务员给予帮助,让客户满意。而随着公司技术工艺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可持续性。

  2022年,公司管理层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加强团队管理,鼓励技术创新,在提高产值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源,注重风险防控,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随着资本市场对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关注度的显著提升,以及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1、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3,382,946.11元,同比增长32.16%。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公司硅烷气量价齐升所致。

  2、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成本为649,106,381.41元,同比增长18.63%,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公司硅烷气等产品产销量的增加,相应的营业成本也在增加,营业成本的增长与营业收入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3、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9,224,212.36元,同比增长149.64%,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公司硅烷气量价齐升所致。

  4、报告期内,本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4,394,859.88元,较上期减少了98.95%。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回款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同时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等经营活动流出较上期增长较多所致。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的细分行业“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公司的核心产品为氢气和电子级硅烷气,属于气体行业。氢是主要的工业原料,也是最重要的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在石油化工、电子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加工、浮法玻璃、精细有机合成、航空航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电子级硅烷气主要用于生产单晶硅、多晶硅,以及用于化学气相沉积。下业包括半导体行业、显示面板行业、光伏行业、负极材料等,均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氢能及电子特种气体的支持政策,比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氢能,《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推动氢能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完善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等设施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都包含了电子特种气体,《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电子气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列入“第一类鼓励类”产业。

  公司主要产品为氢气和电子级硅烷气。公司的氢气多为相邻区域“中国尼龙城”尼龙产业聚集区的关联客户,作为本区域内最大的氢气供应商,市场竞争较为稳定。电子级硅烷气从产品质量上来看,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满足目前下游市场对硅烷气质量的所有要求。下业包括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负极材料等行业,随着光伏、硅碳负极材料的发展,对高质量气体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影响的重大事项有,下半年开始启动3500吨硅烷扩产项目,开始给负极材料市场供应硅烷气,同时下半年公司和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未来展望

  工业中,把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产品统称为工业气体。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工业气体行业原材料是空气、工业废气、基础化学原料等,其下游领域包括半导体、液晶面板、LED、光纤通信、光伏、医疗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行业以及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支持作用,因此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根据制备方式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工业气体可分为普通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其中,普通工业气体主要包括氧、氮、氩等空分气体,以及乙炔、二氧化碳等合成气体,该类气体产销量较大,但一般对气体纯度要求不高,主要用于冶金、化工、机械、电力、造船等传统领域。特种气体是工业气体的重要分支,其制备方式、应用领域等与普通工业气体差异较大。特种气体从应用领域上分为电子特气、标准气体、高纯气体,单一品种产销量较小,而不同用途的特种气体对纯度、杂质含量、包装储运等也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下游主要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工业气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初具规模,到90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到410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67%,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提高到10.6%;2015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到近1,000亿元;2019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到1,477亿元,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提高到17%左右,到2021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有望达到近1600亿元的规模。

  特种气体为满足特定用途的气体,包括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是工业气体中的一个新兴门类,是随着近年来国防工业、科学研究、自动化技术、精密检测,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特种气体兴起于80年代中期,作为基础化工材料,主要运用于大型石油化工、半导体器件、光导纤维、激光、医学科学、临床诊断、医药消毒、水果催熟、食品保鲜等领域。随着新产品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主要气体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林德集团、日本大阳日酸、岩谷气体公司等均在特气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尤其是电子气体市场,合资和独资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生产工艺中所使用的电子气体基本被国外气体公司所垄断,这与半导体集成电路对气体质量、供应的特殊要求有关。我国特种气体行业在2006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国内特种气体市场不断攻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硅烷、超纯氨等重要特种气体进入国产化时代,我国特种气体依赖进口的局面也在被迅速打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

  特种气体作为关键性材料,应用广泛,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和光纤光缆等新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特气行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相继出台多部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均明确提及并部署了气体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特种气体确立了其新材料产业属性,有力推动了气体产业的发展。

  国内特种气体发展的初期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等多方面差距明显,产品大多依赖进口。从特种气体进出口金额来看,我国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2017年,我国特种气体进口金额为125.85亿美元,出口金额仅为8.57亿美元。随着技术的逐步突破,国内气体公司在电光源气体、激光气体、消毒气等领域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气体公司相比,大部分国内气体公司的供应产品仍较为单一,用气级别不高,尤其在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等高端领域,相关特种气体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随着国内这些下游新兴产业的技术更迭和快速发展,而且特种气体作为危险化学品,产品包装、运输有严格的规定,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特种气体企业物流成本更低,供货更及时,同时国内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特种气体国产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硅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下业主要包括半导体行业、显示面板行业、光伏行业等等,新兴的还有如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诸多行业领域。电子特气的市场需求与下游产业的景气程度关联性较高。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上游由EDA(集成电路设计)、材料、设备三大行业构成,中游由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构成,下游由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子、传感器四大品类构成。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半导体行业由几百亿美元市场规模的半导体设备、材料行业为基石,延展成市场规模达几十万亿美元的巨大应用市场。

  市场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主的半导体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体处于上涨趋势,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统计数据,近年来半导体销售规模增速放缓,受到2019年疫情影响,导致集成电路市场产生波动。2020年,疫情导致的芯片短缺,使得全球销售规模又随价格波动和需求的增长而开始上扬。

  中国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增速高于全球整体增速。中国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凭借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人口红利、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有利的产业政策环境等众多优势条件实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由2012年的215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75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6%。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2018.2亿块,同比增长16.02%,虽然增长趋势开始放缓,但仍远高于全球增速。随着2020年疫情逐步好转,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的增长动力逐渐增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未来预计稳定增长。

  据ICInsights统计,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1434亿美元,约合9894.6亿人民币,市场规模逼近万亿,大约占到了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33%左右。但我国市场在2020年只制造了227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产品,其中本土公司2020年芯片制造产值仅为83亿美元,相比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大陆芯片企业制造的产品仅满足了内需的5.8%。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销量迅速增长,但我国集成电路供求缺口过大,每年需要进口大量芯片。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500.4亿美元,出口仅为116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差达高2334.4亿美元。

  常见的显示技术包括LCD(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新兴的MiniLED背光源以及处在研发中的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等,各种显示技术均具有其特点及应用领域,其中LCD和OLED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技术。

  过去30年,面板行业经历从日本到韩国、中国台湾最终集中于中国大陆。21世纪以来,大陆面板厂商经过多年的摸索、进步,在行业内不断深耕,最终使得大陆面板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LCD领域,大陆厂商规模化效应的不断凸显,拥有业内最高世代产线代产线,其具备的成本、技术优势以及资本壁垒使得海外厂商纷纷望而却步,逐渐退出竞争序列并转向OLED领域。海外产能的退出以及我国面板厂商积极地整合并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CD面板供应市场,从数据上来看,预计2022年,中国面板产能将达到56%,未来三到五年间,中国面板产能占比有望提升到70%以上。

  显示面板行业为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中国面板行业的发展。2012年起,显示面板行业就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其中对于6代以上尺寸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重点支持,目标是到2015年,新型平板显示面板满足国内彩电整机需求量的80%以上。《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提出将小屏显示面板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2014年,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发布《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主要推动高时代线TFT-LCD面板制备所需要的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计划一年内达到出货面积世界第二的产能水平。2015年,签订《中韩自贸协定》,采取“8+2”政策规定面板产业关税,即维持八年5%关税,一年调整期(2.5%关税)后实行零关税政策,为国内面板行业的生产商留出了充分发展的时间,使中国8.5/10代线和韩国处于同一水平线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如下重点任务:突破核心关键器件,包括加强4K/8K显示面板创新,发展高精密光学镜头等关键配套器件。同时预计到2022达到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达到4万亿水平,全面带动网络、硬件、终端、内容制作等多方面升级改造。

  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面板行业多年来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面板行业接下来持续景气,并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成长。

  光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从产业基础来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已具备向智能光伏迈进的坚实基础。

  自2013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俗称“国八条”)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光伏电站标杆电价、分布式度电补贴、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光伏发电相关政策,并在可再生能源基金、光伏电站并网接入等相关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从而保证了我国光伏电站和发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收益的确定性,对我国光伏行业逐渐走出困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能源局、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促进了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加强光伏产品和工程质量管理,解决了部分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市场、先进技术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光伏产业整体技术升级缓慢、光伏发电工程质量存在隐患等问题。

  目前,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新的景气周期内,过去十年里,受益于光伏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平价光伏时代”俨然到来。至此,光伏能源已具备成为核心电源之一、角逐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中国产经新闻网报导,2020年截至8月底,我国共有49家光伏企业宣布扩产计划,涉及投资总额近3000亿元,各环节产能规模约664GW。放眼国内外整个光伏产业链,都将受益于超预期的装机潮。硅烷气作为光伏行业的重要上游,在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必会产生相应的需求,从而带动硅烷市场的蓬勃发展。

  硅基负极材料属于目前各大负极材料厂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未来最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负极材料之一。目前的碳负极材料克容量已经接近理论克容量,提升空间很小,在此背景下,克容量高达4,200mAh/g左右的硅基负极材料应运而生。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硅发生的体积变化很大,导致材料粉化、内阻增加,失去电接触,容量衰减较快,并且单硅材料对温度敏感,只有采取特定的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硅材料的体积膨胀,或者改善硅颗粒之间的电接触,以提高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首次充放电效率。

  根据分散基体的不同,未来最有希望实现较大规模应用的新一代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主要有SiO、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硅基合金负极材料三大类。虽然硅基合金负极材料相对碳负极材料克容量提升效果明显,但是因为其工艺难度高、生产成本高,且首次充放电效率较低,所以目前尚未大规模使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以及SiO负极材料的工艺相对成熟,综合电化学性能较优,是目前最为主流的硅基负极材料。

  目前国内布局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600884)、凯金能源等主要负极材料生产商,随着技术成熟以及下游认可度逐步提高,硅基负极产品有望在未来几年里率先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领域大规模应用,并随着成本下降逐渐向普通领域扩展。据高工锂电统计,2020年我国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出货量达0.6万吨,随着下游电池企业硅基负极的应用逐渐增多,硅基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的趋势。目前公司和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在批量供应,随着下游的不断发展,对硅烷气的需求量会逐步增加,从而进一步带动硅烷市场的发展。半岛平台

  氢是主要的工业原料,也是最重要的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在石油化工、电子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加工、浮法玻璃、精细有机合成、航空航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产氢国,基本以满足国内工业需求。2018-2020年受下业发展带动,氢气需求量维持稳步增长状态,其中2019年中国氢气需求量首次超过2000万吨,预计2020年可达2160万吨,同比增加90万吨,增幅为4.4%。较2018年增加170万吨,增幅为8.6%。

  从目前国内氢气需求结构来看,约46%的氢气用于合成氨,44%的氢气用于石油化工的炼化,其余10%用于其他化工、工业及氢能等领域。因此,目前化工依然是氢气最大的需求行业,对于国内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合成氨产量每年大约5000~5500万吨,按照1吨合成氨耗0.16吨氢气计算,合成氨板块对于氢气一年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吨左右。按照经验统计,原油加工对应加氢的比例约为1.5%。根据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的数据,目前每年全国大约6亿吨的原油加工量规模,对应的氢气需求量约为900万吨。其它工业板块预计消耗氢气约为200万吨左右。

  除了工业生产,氢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氢气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能源。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的最佳选择。

  氢能的下游利用途径多种多样,从应用前景上来看,目前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领域以及工业领域,并逐步向储能领域、建筑领域等拓展。其中交通领域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前景较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可达2458万吨,占比约40%;工业领域,化工行业是当前主要用氢场景,而钢铁冶金行业或将贡献氢能消费增量,预计到2050年钢铁、化工领域氢能消费总量可超过1.6亿吨标准煤。

  公司根据自身战略发展的规划,确定了硅、氢两条线的战略定位,逐步构建以工业气体为基础、以电子级硅烷气为龙头,向特种气体行业扩张,通过硅、氢延链补链,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业务。公司在现有光伏、液晶面板、半导体等业务领域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全面拓展硅碳负极、氢能源等方面的市场,同时,发挥与集团公司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先进技术,最终实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硅氢材料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公司围绕硅烷主业做大、做强开展工作,继续扩大市场影响力,保持行业龙头领先地位,做优“硅烷科技”品牌,硅烷气产量同比大幅提升,硅烷产品进入硅基负极材料领域;加快项目建设;电子级多晶硅加速认证周期;与高校搭建平台,开展硅基负极材料等研究,做好研发和技术储备。

  1、公司区熔硅虽然已经投料试生产,但是认证过程环节较多,要求极高,对公司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产品在厂家的认证进展具有不确定性;

  2、随着硅烷市场的不断发展,虽然下游需求增长迅速,但是行业潜在扩产较多,未来产品价格趋势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2022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38.29%,流动比率为1.25。公司构建生产线建设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向股东借款筹措,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短期现金流相对紧张。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公司长期及短期偿债压力风险。

  应对措施:目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产销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公司偿债能力。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向专业投资者定向增发、扩大公司股本等途径提高偿债能力。公司股东对于公司发展大力支持,公司工程建设资金部分也来源于向公司股东借款,将借款展期也能够缓解公司偿债压力。

  由于公司进入正常生产经营周期时间较短,各项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完善。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人员不断增加,这对公司治理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司未来经营中存在因内部管理不适应发展需要而影响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风险。

  应对措施:股份公司成立后,公司逐步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公司管理层根据章程制定了适应公司现阶段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并着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依照《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和各项内控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运行,并根据公司的发展管理需要,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公司未来经营中存在因内部管理不适应发展需要而影响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风险。

  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煤集团”)及其控制的河南平煤神马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首山化工”)、河南省首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首创化工”)合计持有本公司75.94%的股权份额。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体系,在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上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公司、债权人以及其他第三方的合法利益。未来期间,若控股股东利用其特殊地位,通过行使表决权或其他方式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人事财务、利润分配、对外投资等进行控制,则会对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第三方的合法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制定适应公司现阶段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重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和“三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规范运行,避免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特种电子工业气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虽然公司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并且目前各项生产经营正常进行,但是公司依然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公司业绩将会面临不确定性。公司作为化工行业生产者,虽然反应副产物可以投入上一环节循环反应,排放污染物较少,公司有专门的污染物排放管理,项目也完成了生产线的环保验收,但若发生安全事故,仍可能造成化学物质泄露及污染环境的问题。

  应对措施: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已建立了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污染物处理程序,同时由于生产线高度自动化,公司对生产线各环节设置了监控措施,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尽力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和由此导致的环保风险。

  公司通过向平煤集团借款和股东原始出资构建长期资产硅烷气生产线月正式投入生产销售后,销售收入在稳步增加,但该生产线生产硅烷气并对外销售,给公司带来足够现金流入,偿还向平煤集团的长期借款仍需一定时间,公司对于该笔资本性支出借款仍存在一定程度依赖。若公司无法将该笔借款展期,短期内公司将面临长期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作为平煤集团转型发展的重点项目,控股股东平煤集团为中国500强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对于公司发展大力支持,公司可以通过向股东拆借资金、原有股东增资等方式应对现金流风险。另外,公司资产权属明晰,与当地银行机构关系比较融洽,公司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股东担保贷款等各种形式从当地机构取得资金支持。同时,随着公司生产运营的逐步稳定,目前有部分投资机构也正在和公司洽谈,公司也可通过向投资机构发行新股的方式融入资金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由于公司进入行业时间不长,产品销售开发时间较短,2022年公司对前五名客户的合计销售额占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1.83%,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较高。

  应对措施:公司未来销售对象及客户类型仍然分为气体经销商和终端使用方两大类,公司的销售策略是伴随公司产品知名度的提高,争取逐步提高直接向终端使用方销售的比例。随着公司逐步发展其他客户以及提高对终端客户的直销能力,公司将大幅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