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世界史冲刺学霸笔记(十)

2023-06-15 阅读次数:

  ⑴ 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⑵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向的重要一步。

  1867年议会改革:1867年英国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改革内容:⑴ 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⑵ 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英美文官制度改革:19世纪晚期,为整顿腐败的吏治,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需要,英,美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主要内容:① 录用制度上,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杜绝个人任用亲信,买卖官职等腐败现象 ② 在文官的晋升上,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根据文官能力的高低,政绩大小和勤奋程度加以升降惩罚。以激励文官的进取精神,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和保守势力的一次巨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文官录用中的腐败现象,采用公平竞争方式来录用文官,改善了文官质量,提高了行政效能,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法国——布朗热事件: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以布朗热将军为首掀起的民族沙文主义运动。布朗热1886年入阁任军政部长,他上任后进行了一些激进主义的改革,并且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态度。布朗热因此受到士兵和社会上有复仇情绪的大批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温和派担心他的观点会引发法德战争,遂解除其部分职位,将其派往外地军团任职,结果引起普遍不满,王政派,残余的波拿巴派趁机卷入,企图利用布朗热颠覆共和制,并且向布朗热提供活动经费。共和派紧急采取行动,布朗热逃外国外,1891年因失去情妇而自杀。

  巴拿马丑闻:19世纪90年代法国的大贪污贿赂案。1892-1893年,原巴拿马公司因贿赂政界,报界人士的丑闻被揭露出来,涉及的受贿者达104人,于是社会哗然,王权主义,教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又重新抬头,社会主义运动也有新的高涨,温和派统治发生混乱,于1893-1894年更换了四届内阁。温和派实行高压政策,反抗运动,限制民主自由,管制报刊宣传,以强权手段暂时稳定了秩序。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结成爱国公党,揭开了运动的序幕,此后各地纷纷建立民权的旗帜,并结成爱国社向天皇进呈建议书,面对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明治政府十分恐慌,了这次运动。

  ①政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①棉纺织业首先采用机器生产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开始了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劳动的过渡。之后出现了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的骡机和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

  ②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以蒸汽机为动力,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加快,并扩展到采矿、冶金等其他行业。

  ③到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作为一个新兴工业部门正式诞生,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①法国工业革命:依靠地缘优势法国于18世纪晚期引进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其特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第一、第二帝国实施有利工业发展的政策;法国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农民租税剥削获得;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和大企业的迟缓发展使工业革命进程缓慢;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企业经营分散,阻碍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束缚大批劳动力,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高利贷资本活跃,从而减少了工业企业的投资;煤铁贫乏、能源短缺,交通滞后,影响法国产品的竞争力。

  ②美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西进运动;共和体制;远离战乱,安定和平;原始积累(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土地、投资西部土地和联邦畅怀国债),大量移民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并贷款给资本家、实行关税保护,通过《专利法案》以鼓励科技创新;统一的国内市场。1790年塞缪尔•斯莱特制成新式珍妮纺纱机,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南北战争扫清了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使工业革命出现了大的飞跃。日益发展的铁路交通事业不仅把工业革命推向深入,而且作为将东北、西部和南部日益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③德国工业革命:政治四分五裂,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以普鲁士王朝为首推动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来逐步完成。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组建了18个邦共同参与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9世纪50年代后,容克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德意志统一,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样德国工业革命逐渐进入高潮。以铁路为核心的交通运输业和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恰逢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错发生,有利于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成果,是德国工业革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原因所在。国家政权的干预对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俄国的工业革命:是在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艰难而缓慢形成的。资本源自商业利润、对“边区殖民地”人民的剥夺(俄国扩张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政府税收;外国技术和资本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极不平衡,集中欧俄地区,时断时续,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落后。

  ①生产力的飞跃: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英国空前繁荣,确立了在工业世界的垄断地位,成为了“世界工厂”。

  ②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传统的农业—乡村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导的社会,这种转变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外在的物质面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择业理念等。

  ④社会潮流的变化:工业革命完成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

  ⑤这样工业革命引发了19世纪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潮流交错并存的局面,其中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从19世纪的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条件:资产阶级在欧美各国确立自己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力有较大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突破。19世纪60-70年代开始,以电力为主要能源,从此世界进入电器时代,电力工业迅速发展。

  成就:英国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理,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德国施莱登与施旺建立细胞学说,英国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发表《物种起源》,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随后一系列以电力为基础的发明不断出现,如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①美国发展最为迅速,从1859年到190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半岛平台

  ②德国工业发展也相当迅速,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870年到1913年增加近5倍。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显著。

  ③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产值只增加了近一倍。

  ④法国的发展也相对缓慢,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产值增长了将近两倍,重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①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新科技的影响。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以英国为中心,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比较迅速。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因此,对一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世纪最后3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870-1900年的30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13年又增加了60%。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后期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增长率上明显高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必然要引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急剧变化,19世纪80年代美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1900-1910年间,德国有超过英国局势接地二位。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在1870—1900年间,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的集中,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出现垄断组织。经济危机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者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德国的垄断组织采取的是卡特尔形式,俄国的则是辛迪加。

  垄断的作用: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和市场的经济联合体,是垄断组织意味着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集团,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客观的条件和影响而言,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从主观的动机来看,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但这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最后,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年度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原则,史称门罗主义。主要内容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参加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不得将欧洲政治制度移植到美洲,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主义在客观上有欧洲列强侵略拉丁美洲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美国有独立控制拉丁美洲的野心。

  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19世纪50-60年,随着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一些相应的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资本主义的力量大大加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其殖民扩张活动。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过程中,既给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又使若干国家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这样通过若干国家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大片土地的征服这两条基本途径,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浪潮。也就是说,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文明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浪潮,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瓜分非洲:19世纪70年代起,仅二三十年,亚非拉各国就被瓜分殆尽。对非洲的瓜分是这一时期列强扩张的突出表现。70年代苏伊士运河通航,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非洲和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制订了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二C计划”。法国提出了建立一个西起塞内加尔、东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二S计划”。德国则计划沿赤道非洲两侧,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赤道非洲殖民帝国。此外,意大利、比利时也夺去了一些殖民地,列强争夺非洲的斗争更趋尖锐和复杂。

  柏林会议:为解决各国争夺刚果的矛盾和其他问题,1884年11月—1885年2月,召开了有英、法、德、比、葡、美、俄等15国参加的柏林会议。与会国经过激烈争吵,达成协议。承认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占有刚果河流域,称刚果自由邦,刚果河流域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通航,尼日尔河自由通航,今后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以“实际有效占领”为准,并通知缔约国。柏林会议是列强瓜分非洲的第一次会议,成为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到1914年,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保持独立外,整个非洲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

  欧洲人内阁:1878年成立的由欧洲资本代理人参加的埃及政府。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埃及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增,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将埃及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19世纪70年代,英法以向埃及借款的机会,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整理埃及债务委员会,直接干涉埃及的内政,对埃及财政实行双重控制,埃及的收入由英国人管辖,支出由法国管理,至1878年,英法两国直接派人加入埃及内阁,前者任财政部长,后者任公共工程部长,握有实权,故此内阁称为“欧洲人内阁”。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前,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等国先后沦为殖民地。进入70年代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亚洲尚未被瓜分的48.5%的土地的争夺,西亚、东南亚是竞争的重点。英国、法国是主角。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1900年时,非洲90.4%的领土、亚洲56.6%的领土、美洲27.2%的领土以及大洋洲的全部,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拉丁美洲各国和亚洲的中国、伊朗与土耳其等,都被纳入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不同程度地沦为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此时,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分成少数压迫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