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很难被定半岛平台义很难去对标

2023-06-23 阅读次数:

  《宇宙探索编辑部》大概是近两年最难被定义的一部电影了。早在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亮相时,影片便备受影迷好评,成为很多人口口相传的神秘爆款,甚至在去年的北影节展映中一票难求,此后更是登上豆瓣“2023年最值得期待的影视”片单榜首。

  一切要从科幻杂志《宇宙探索》的主编唐志军坚信参宿四的异常、电视机的损坏和鸟烧窝村异常天象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带领一行人深入西南腹地寻找地外文明说起。

  伪纪录片形式包裹、文艺内核辅以喜剧与科幻色彩混搭、戏谑且荒诞成了影片独树一帜的风格。较之《2001太空漫游》无限大的崇高主旨,90后导演孔大山聚焦细微,利用电影媒介打造出富含哲思的个性小宇宙。

  4月1日,电影终于登陆院线,被吊足胃口的广大网友终于能一睹真容。而定档愚人节这一幽默节点的独特行径可谓与电影的脑洞之大相映成趣。借开年《流浪地球2》的硬核余波进行路演和宣发,身披民科外衣、内里浪漫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获得了不错的曝光度。和其他中小成本电影相比,说它是“幸存者”也不为过。

  但随之而来的是两极分化的口碑,豆瓣评分也从开分时的8.7降至目前的8.4。有观众大呼宣发误人,掀起软、硬科幻的辩论;还有观众表示get不到笑点,觉得悲的底色稍明显;更有直言者认为,这简直是精神病友的聚会……

  众口难调是常态,世上本也不存在毫无瑕疵的作品。对于这个仿若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电影版孙悟空”,你很难找到合适的影史片目去对标。从科幻的子集萌发,幻化为公路片、黑色幽默等多个交集,单个的语词已不足以为其定性,只待观众绘就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不过话说回来,从作者性表达切入来看,孔大山在有限条件内如何出新,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

  顶个鸟窝头、戴副眼镜、深色的衣着仿若布满尘土。一眼望去,中年男子唐志军很矬。数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寻找外星人,妻子同他离异,女儿抑郁自杀,老唐可谓孤家寡人。

  他的语速不快,乃至用缓慢形容也不为过,说话断断续续,似是经过深思熟虑。坚定的眼神略显呆滞,对着镜头解释电视屏幕上的雪花点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又像是沉浸在自个儿的世界里喃喃自语、无法自拔。

  在大多数人眼中,唐志军是怪胎、是疯子。当阿波罗太阳能王总造访编辑部时,老唐偏要来些不合时宜的举动,和潜在金主辩一辩古希腊神话里真正的太阳神是谁。

  被迫营业的他,身着笨重的宇航服无法挣脱,乃至要出动消防车将他吊出窗外,将头罩切割开来,加以施救。靠吊索悬挂于天,老唐活似刚被捕捞出海的鲸鱼,配乐《欢乐颂》秒变诙谐曲,全然不见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轻盈自在。

  比起悬浮在空中的唐志军,心直口快的秦彩蓉为人爽朗,和市井中的大妈没什么两样,通过日常互怼练就一副毒舌。可偏偏就是这个刀子嘴,却生出豆腐心来,陪着唐志军一天到晚疯闹。显然,她那粗犷而又带一丝精致的外表,是合二为一的综合体,也是互相缠绕的矛盾体。终会有某一刻来临,让感性的唐志军激活沉睡在她身体里的野性分子。

  为探寻奇异天象背后的奥秘,中年二人组连同酒鬼那日苏、热爱科幻好奇心十足的晓晓从城市空间踏入巴蜀田园。一次复得返自然的旅程,亦是边缘人心灵深处的治愈。

  这其中的每个人,多多少少互为对方的补充。向着同一目标进发,与《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别无二致。风尘仆仆一路,得见光怪陆离的众生相,也算不虚此行。

  “文艺电影死灰复燃,警方出击力挽狂澜!”初听这则消息,或许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研究生时期的伪纪录片作业《法制未来时》中,孔大山虚构了一部与之同名的电视节目,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揭露故事的来龙去脉。假定的世界观当中,因为文艺片闷死人的惨案频发,拍摄文艺片变为非法行动。某小区内,筹备文艺片的剧组被警方盯梢,一场酝酿已久的抓捕计划正悄然进行……

  所谓伪纪录片,简单来理解就是模仿纪录片的艺术风格处理虚构文本,制造出以假乱真的效果。它可以戏仿,也可以拟真——通过解剖真实使观众对其产生新的期待。这其中,有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改编,使用部分职业演员扮演他人的《二十四城记》;有将真人与虚构事件相混合的《冈仁波齐》;亦有完全虚构却能凭借纪实的形式炮制出悬疑、恐怖效果的《女巫布莱尔》。

  回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部分片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画质斑驳的档案影像与三十年后唐志军在办公室接待访客的伪纪录片风格摄影交替出现,简明扼要交代故事背景和环境,为后面剧情展开做铺垫;手持镜头摇摇晃晃,为观众构建起在场效果;跟拍人物以保持注意力的连贯性;跳切的剪辑手法打破线性时间和动作的完整性,将拾取素材重新编排的痕迹展示出来;更有甚者,在个别场景,拍摄者和摄影机器一并被暴露,就差赤裸裸告诉你:我们在拍。

  这世道,说对,也不对。形式的真假尚且还得相对而论,信仰却要先分个三六九等。凭什么拜佛烧香和做礼拜就可美其名曰宗教虔诚,孜孜不倦找个外星人的老唐反倒被说三道四,当成异常人士?

  形式之伪,映衬情感之真。不被人理解、轴劲儿十足,有倾诉欲望,却少交心之人。于是啊,老唐便把与他对视的摄影机当作倾诉对象。即使隔着一层幕布,你依然能够设身处地感受他的情绪波动。

  如今,孔大山将伪纪录片的创作思想一以贯之,沿用到他的首部长片作品中。至于短片作业里的讽刺,反倒渐趋成为真实写照。

  “我只需要提我的要求,我从头到尾没有特别担心过。”孔大山在谈及电影制作过程时表示自己特别幸运。拍摄以外的事项,作为制片人的龚格尔、监制郭帆以及孔大山的研究生导师王红卫予以极大的帮助:从剧本修改到资方沟通,各方各面为这个年轻人保驾护航。

  这不,前脚还是《流浪地球》的导演和制片人,郭帆和龚格尔后脚便跑到孔大山的电影里来一把自我解构:《流浪地球》剧组雪中送炭,友情收购宇航服充作道具,间接为老唐提供了一笔“科研经费”。银幕内外,两种帮衬,中国电影的接力式传承可见一斑。

  自疫情前精心筹备到今年春天在电影院和观众见面,上映以来,口碑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与其说这是正常的观影分歧,折射出个体对科幻的理解差异,不如把诸多争论看成一种带有科幻元素创作实验的多重反馈。从小切口切入的表达向来稀缺,基于低成本的客观条件,《宇宙探索编辑部》兼顾个人表达,即便有讨巧之嫌,未尝不是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说白了,科幻电影不缺大制作,也不乏小巧思,没和哪类特定的表达方式画上等号,也没固半岛平台步自封、对任何新奇的想法关上大门。用得好,再小的金点子也能撬动地球,直击心弦;用不好,大场面也能立马扑街,摔得鼻青脸肿。

  人人都想成为“化缘大师”郭帆,但是郭帆没法批量生产,而被扶持的孔大山也只是个例。大部分人呢,妙想天开,把天空当画布,可回过头来,还得在有限的预算内寻突破,学会拿A4纸涂鸦,画出自己的特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特效驱动的大片浪潮席卷而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等耗资巨大的电影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与宏大叙事两相配合,影响甚广。

  视线回转到中国,与之类似的《流浪地球》系列和《上海堡垒》的境遇却形成鲜明的反差。归根结底,重工业、大制作不过是辅助的手段,并没有哪个规定要将其奉为圭臬,创意才是稀缺品。

  纵观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脉络,创作者凭借想象力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产出的作品并不在少数。1938年的《六十年后的上海滩》中,电影先驱者们并未囿于彼时中国相对落后的摄影技术无法呈现宏大场面,而是巧用梦境作为连接,展现两个醉酒小职员对未来的想象,探索出本土化的表达途径。

  八十年代,适逢改革开放,黄建新执导的《错位》将日常空间的设计科技感化,从“机器人妄图取代人”的错位现象出发,辛辣讽刺官僚体制、,适时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异化”问题表示担忧。

  时间来到2023年,且不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科幻属性、完成度何如,主创团队最起码在有限条件内满足了自我表达的欲求: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同时,顺势不忘表现某类人群的生存状态乃至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毕竟,从小处做起,恰恰是多数电影从业者的常态。

  双生同构,正如《宇宙探索编辑部》与其英文片名“JourneytotheWest”。取得真经的目的之外,沿途的见闻和相伴之人何尝不是另一种馈赠?从无垠的宇宙降落到可见的天空,再回溯到建筑物的穹顶以及孕育新生的子宫,复归的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DNA双螺旋结构,想必还有人类自身的向内探索。那时候,有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许已不重要,无法取代的,是我们经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