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轻重工业之辩:苏联是因为过度发展重工业轻重比例失调导致崩溃的?半岛平台

2023-06-27 阅读次数:

  在网络段子中一直存在一个观点:“苏联是因为过度发展重工业,轻重比例失调导致崩溃”

  这结论虽然曾是主流舆论对苏联经济崩溃的解读之一。但认识有阶段性,没有全知全能的神。当初咱们中国产业高度落后、工业科技发展经验也不甚丰富,别说吃猪肉了,猪都没见过几回,解读出的经验未必是正确的····

  其次,苏联在孤立中从帝国主义的薄弱一环建设成为超级大国,它的人民曾经有过不错的生活水平。它打赢过旷世血战,在底子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跟美国打了四十多年冷战才倒掉。它的成就,包括年限,我们至今仍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国家,它一定有许多经验是正面的,是有用的,是值得认真总结与研究的。在解读苏联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因为苏联的失败,就以为苏联的一切都是错的。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根据新版《轻工行业分类目录》,轻工行业共分为18个大类行业 。根据行业管理实际,将轻工业划分为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用品和轻工机械装备四大领域,含盖家电、电池、陶瓷、五金、食品、日化、轻工机械、工艺美术、礼仪休闲用品、文教体育用品等31个行业门类。简而言之,轻工业主要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

  与轻工业相对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搞清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苏联究竟面临着的怎样的境况:

  苏联成立的时候帝国主义的内斗(一战及战后的扯皮)差不多搞完了,正在收拾分赃。打完以后重新划分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顺道准备围剿了一下苏联。可以说,整个世界都在恶意的看着苏联。而相对于欧美,苏联是落后的国家,工业不怎么样还没有殖民地。这是历史背景,脱离背景谈问题就是耍流氓。

  苏联天生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大量的港口、铁路和机场,可以将自己的军队,从各个区域传送,这意味着苏联天生就有潜力成为全球霸主国家。正是因为如此,苏联本身的安全问题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苏联有着成为世界霸主的极大潜力,这对于欧洲诸国、中国、美国等邻国来说,都是让人恐惧的力量。

  对于这样的一个潜在威胁,如果条件允许,所有的国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一旦苏联没有强大的、保卫自己安全的力量,肯定会被外界力量所粉碎。

  在内战中获得胜利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是困难的结束,而只是困难的开始。

  这个新兴的国家四周都是敌人,它必须尽快的强大起来,它必须快前进,不惜一切,不择手段的快前进。

  这个国家却决不能有一丝的停顿,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就意味着此前流的血就全部白流了,此前受的罪就白受了。其国民又要重新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苦难·····

  如果苏联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那到二战时,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发起一个半月后,德军就能攻克莫斯科,冬季来临时攻克新西伯利亚,1942年年中苏联灭亡,1943年俄罗斯人被统统送进集中营。

  历史的结果证明,斯大林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扛不过二战。没有重工业带来的五万辆t34,数万架的飞机,数百万的钢铁洪流,就不会有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及后来争霸世界的红色帝国。

  轻重工业互为伴生关系,但就整体而言,重工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比如纺织工业,这是轻工业吧?但纺织工业所需要的化学纤维却是重的不能再重的重化工。再说食品工业,这也是轻工业吧?但食品原料生产密切相关的化肥,农机,运输,仓储等工业部门哪一个不是不是重工业?

  所以明白了么,轻工业是依附于重工业上面的。因为轻工业(消费工业)所需的一切原料和车床都来自重工业,轻工业只是单位在重工业提供的设备和原料上添加劳动力。重工业可以像细胞分裂一样指数性增和在速度上加速轻工业生产机器的效率,而轻工业则不能,只能在重工业生产的机器上增加劳动力。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

  在大工业中其决定作用的是生产生产资料——机器、设备、金属、煤、石油、建筑材料等等——即重工业。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首先发展重工业及其核心——机器制造业。

  发达的机器制造业,是用现代技术——机器、机床、仪器、器械、工具——重新装备国民经济一切部门所必需的,就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泉源。

  因此,重工业的产品是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领域)才能实现消费品工业(轻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不发展轻工业。恰恰相反,高速发展的重工业提供的新的技术设备对改造轻工业,使轻工业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业消费品有了物质技术保证。

  没有重工业作为基石,你就只能变成发达国家的“血汗工厂”,给他们打下手,代工做一些杂活,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这对于苏联来说,是极其危险也不可接受的。

  苏联的这一策略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重工业的支撑下,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

  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经济史》第4卷第25页),年均增长高达14.7%。

  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6—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1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而同时期的民国,“黄金十年”大力搞轻工业,结果嘛·····大家都知道了·········

  打赢冷战的美国,最后同样是一个轻工业衰落,军费高企,军工复合体势力庞大,特务机关横行的国家。(CCCP plus版?)

  衬衫袜子并不能让你打赢冷战,美国轻工业在冷战期间也基本玩完了。冷战中后期轻工业大量转移到东亚东南亚,日本的消费级电子产品更是把美国吊起来打,半导体产业上美国一度就只剩下摩托罗拉等几家在苦苦支撑,一直到日本泡沫经济破碎以及intel/amd的cpu战争后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才有转机。

  哪怕是现在,最发达国家,美日德,也是靠重工业,毕竟这些东西技术含量高,利润大。发达国家强,本质上就是重工业强。轻工业是依附于重工业上面的。没有重工业作为基石,你就只能变成发达国家的“血汗工厂”。给他们打下手,代工做一些杂活。用一个曾经很流行的观点来说“做一架飞机的利润抵得上做几亿双袜子”。

  反过来说,一个国家要想迈入发达行业,重工业是必须跨过去的槛。生产力越发达,重工业和社会教育培训的比重通常也越来越高。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作为一个为几十亿人提供轻工业品的国家,从2000年以来,其轻工业在二产中的比重其实是在降低的,2020年轻工业占比仅有18%,比苏联的30%还差了一大截。你能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么?

  直到今天,“发达国家做重工业,发展中国家做轻工业”仍就是普遍的国际秩序。同样地,在“共产国际”这个小国际圈子里,苏联人“只做重工业,不做轻工业”是完全合理的。苏联经济崩溃也不是因为所谓“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因为那么奇葩的理由而崩溃。

  苏联轻工业不好是跟西方比,确实差了点,但也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轻工业又不是什么高端产业,根基都在重工业。理论上重工业水平好 轻工业也不成问题。(苏联轻工业烂是因为另外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

  在冷战中期,工业配件的数量已经增长到3000万左右,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已经被各种工业门类挤满了,很难再往很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由于重工业占据了太多的工业人口,轻工业方面工人匮乏,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局势在僵持,赢得冷战胜利的唯一方法,只有获得更多的工业人口。美苏各自把目光投入自己的阵营。

  美国阵营有着欧洲三四亿的高度工业化人口,在亚洲有着上亿人口的日本,几千万人口的韩国,台湾,菲律宾等亚洲小国或地区,加起来就有十多亿人了,这还没有算拥有10亿人口的中国呢。通过向这些地区转移低附加值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把这些国家拉倒自己的产业链中,用他们的人口分担自己承受的巨大工业压力。美国的地缘优势不断扩大。

  而苏联2亿多的人口,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及工业人口需求,越来越不堪重负,人口的缺乏导致苏联必须把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军工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300万人,要知道苏联总人口2.8亿人,产业人口也就7000万人。

  而轻工业的发展与经济体人口规模有一定关系,轻工业代表着大量的商品,要有足够的市场消费商品。市场规模越大,消费越多,对轻工业的发展就越有促进作用。而经互会人口比资本阵营少几倍,发展潜力不咋滴。

  缺乏足够的人口和市场推动轻工业生产,导致苏联乃至整个华约市场缺乏足够的消费品,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趋于停滞,短缺开始出现并逐渐蔓延,更重要的是缺乏足够的人才进行新领域开发,整体工业难以自我升级,哪怕苏联的体制能发挥一倍的人口效率也不够。

  事实上,由于人口匮乏,苏联的产业升级已经很依赖拥有10亿以上人口产业链的西方,每一次西方经济危机,就是苏联借此突破瓶颈,再次反超的契机。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搞了一个《出口管理与控制法》,西方技术封锁开始了,而这次封锁,是致命的,因为对苏联至关重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半岛平台

  由于欧洲、日本、以及70年代中国靠向了美国,成为美国庞大产业链的一环,特别是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承接了美国产业链中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增加了美国产业的复杂度和深度,让美国腾出人口进行产业升级。(中国才是苏联解体的头号功臣)

  这才是导致欧美阵营优势不断强化,苏联阵营最终崩溃的原因(之一)···········

  凡是群众急需的优质品生产的越来越少;最后一边劣质品塞满仓库,一边消耗宝贵的硬通货外汇进口实际上自己能够生产的这些消费品。

  事实上,苏联轻工业产品的产量不小,从名义上说(官方统计), 消费工业品产量很多也是世界第一。但实际情况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毛织品,苏联在80年代已经世界第一,然而质量差,品种少,当年轻工业部收到抗议的有,150万双袜子,170万顶羊毛帽子,17.5万件衣服。以至于我国在80年代访苏考察人员给国内写的报告直接说苏联毛纺织工业对于国内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注意,这可是80年代。

  棉布行业,苏联名义上年产100+亿米棉布,产量世界第一,但由于质量差难以本国需求。

  皮鞋行业也是如此,1985年苏联生产了 1.5亿双国产皮鞋,但中高端优质皮鞋仍依赖进口,进口量达0.7亿双进口皮鞋,占年均国内销售的三分之一比例。

  在1980年,按照苏联国家标准统计,其工业产品中的“优质产品”的占比仅为15.4%,而这些“优质”产品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依然是落后的。

  由于产品质量低劣,苏联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工业品要报废或降价处理,由于工业技术落后,品控能力低下,不合格的残次品在全部工业品中约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每年苏联的销售部门因质量差,性能差和式样落后,要积压价值40多亿卢布的产品,而这已经是经历过工业部门的整顿和改革,加强劳动纪律后的成果了,在此之前连这都不如。80年代张贤亮出国,在奥斯陆看到“社会主义商店”卖东欧货,价格低的出奇,质量也低的出奇。只有土耳其、巴基斯坦工人刚来的时候会买,多赚点钱就不买了。84年中苏关系改善后,苏联外贸部的工作人员每次来中国都要从中国抢购球鞋、热水瓶······

  还有苏联汽车业,苏联能造出汽车,但是苏联老百姓都在骂,各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连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最爱的也是德国车。没办法,苏联计划经济的自我升级能力实在让人吐槽不能:比如引进的菲亚特124汽车技术,七十年代引进投产,到了解体的1991年都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升级和变化。放到今天,即使饱受诟病的国产车,一款底盘敢用30年,怕不是被消费者摁在地方摩擦。

  因为市场经济的机制公司是靠消费者来扩张发展,因此消费者的意见排在第一位。但计划经济运作的机理不是以消费者的意见为导向,因此消费者的抱怨优先级最低。而这就导致了苏联“可以让人民满意的”商品短缺常态化,群众长期无法得到商品。而整个工业体系也因为无法自身的循环造血、升级走向最后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