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重工业论文范文

2023-07-03 阅读次数: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超级秘书网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是理念的竞争。煤炭企业作为传统型企业要想更好的取得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必须对其企业文化实施再造。论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2l世纪人类经济形态已经进入了以知识、速度、创新、文化理念为根本特征的新经济模式。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能力,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为企业生成价值的重要来源。一个企业要打造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就必须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着手,培养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是新世纪重要的企业管理模式。煤炭行业作为能源基础性行业,其作用和地位不容质疑。不久前国家为了力促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和现时的一些因素积淀,煤炭企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煤炭企业正经过着历史性转化过程:即从“制度+控制”型转变成为“学习+激励”型。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国际原油等替代性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煤炭行业的形势开始出现好转。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煤炭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时机、适时掀起企业变革、塑造新型企业文化,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企业文化理念的产生源自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20世纪60~8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并在各个领域与世界经济第一的美国展开强有力的竞争。美国学界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分析思考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其“管理软件——文化因素”的成功。从1981年到1982年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四部重要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系统精辟的分析构成了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理论系统,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是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源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为企业职工提供了一种共同意识,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导方针。企业文化通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观念,说服、感染、诱导、约束企业成员,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把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地理条件和作业环境限制等原因,煤炭企业矿区一般都远在与城市市区相隔较远的郊区或野外。因此煤炭企业难以接受到外部最新的信息,思维模式容易固化。而思想的僵化又往往就是企业文化再造最大的敌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安于现状,害怕变革、不愿变革,使得企业的改革发展创新的尝试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以从根本上起到引领企业发展思路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目前煤炭企业占相对多数的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很多的领导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选择产生,而是直接由上级安排任命。这其中虽然有很多有志于改变企业落后面貌的领导者,但苦于对企业文化理念的不理解和认识不足。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开阔,企业文化建设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只投入,不产出的“买卖”,搞不搞对企业效益都无所助益。

  在煤炭企业调研的时候经常发现在许多企业中,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等同或混淆两者之间的异同。实质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建设中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通过两者有机的融合和协作,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所潜在和发生的一些问题;还有的煤炭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职能安加在工会、宣传部等部门,实际上企业文化建设是整个企业都必须共同承担的职能,而不是哪一个具体部门自己的事情,企业文化细化在企业运作流程的每一个阶段之中。

  以往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口号化。由于思想保守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对企业建设的效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经常是“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嵌入到企业的灵魂之中,企业文化留于表面。因此我们走进矿区经常发现是口号、标语很多;今天号召这个,明天要求哪个。没有一个有序、继承性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设思路。

  由于多年来传统体制的影响,使不少煤矿至今还没有在思想上真正确立“服务至上”的思想,煤炭产品同其它产品相比虽然有自己的特性,但作为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上有共同之处,如认真履行合同、定期走访用户、提高质量、扩大产品品种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等。及时了解市场动态,预测客户可能会提出什么要求,提前准备,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客户,从而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客户节省时间、为客户节省成本、为客户提供方便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企业有价,人才无价。新经济时代中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生产力要素。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从过去只注重物转到重视人的基点上来,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培养人、重视人的价值,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何有效的引人、留人、用人、培育人已经成为煤炭企业文化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企业必须充分调动资源,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

  煤炭企业文化重塑要以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促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明确化。为企业下一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煤炭企业内部传统势力强大,抗拒文化革新和消极对待文化革新的现象普遍,而且广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认识不一。要想在煤炭企业内部顺利开展企业文化理念革新,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有效沟通。解除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再造的疑虑和不解,并通过具体培训的方式,使广大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再造的效用与意义所在。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中来,实现由“企业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有时候企业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企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部寸步难行。此时为破除阻力、引进新思路,就必须果断借助绩效考核机制等强制手段,引导员工个人行为向企业希望的方向转变;新文化的引入要想真正“生根”必须有一定的强化过程,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使得员工逐渐生成“习惯反射”,使得企业文化最终能够在企业内“生根发芽”。

  强制并不等于强迫。虽然要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自觉做到相统一,但不能抹杀员工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需要。长久以来,煤炭企业以“牺牲、奉献”精神为感召,而忽视了员工作为个人有自身多元化、多层次需要的现实。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是双赢的世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双赢”的文化理念,只有企业和员工都成功才是线煤炭企业文化再造的具体内容

  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灵魂,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中外企业无不把培育企业精神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把企业精神当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视之为企业之魂。煤炭企业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行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和塑造。将长期经营活动中培育的能反映企业精神风貌、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和规范企业行为的群体意识,能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相融合,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企业精神要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同时要突出时代性和个性化。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事故高发及难以遏制的趋势,不单源自科技管理水平低下,更在于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不高和企业整体安全文化理念不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先”,实现文明生产,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高效发展。珍惜、爱护和尊重员工的生命,从安全的意识、思维、观点、行动、态度、方法上使员工形成深层次的安全文化素质,并付诸于完善和维护企业安全文明生产上,认真将安全文化细化到现场生产管理之中。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和评价。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关系到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一方面,传统上社会意识中煤炭企业的形象就是“苦、脏、累、险、黑、大、笨、粗”;另一方面由于只注重效益,缺乏环保意识。导致企业环境恶化:煤尘飞扬、地表塌陷、酸雨、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光化学烟雾等敏感环境问题既危害了企业,更危害了社会。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新型企业文化,首先就要重新塑造自身企业形象。对内要提高环保意识,提升员工素质。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新型矿区。对外要通过cI形象设计塑造个性鲜明、全面完整的企业形象。注重企业声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讲文明、负责任的光明形象。

  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它既反映了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业吸引客户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也只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文化理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产品质量实际上是企业质量文化、伦理观念在实践层面的反映和体现。有什么样的质量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质量。良好的技术、设备固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还必须以人为本,从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形态着手寻求解决途径。从煤炭企业长远发展、从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经营的大视角出发,重视企业形象、商标形象、产品形象的策划、宣传、投入,把品牌意识和策略引入企业营销机制中,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才是煤炭企业在21世纪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超级秘书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在今天的煤炭企业改革中意义犹为重大。今后我国煤炭企业的改造目标重点是要应用高新技术:比如遥控与自动化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推进洁净技术的产业化。煤炭企业的发展正朝向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毫无疑问,科技文化将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能源有限、创新无限。煤炭企业不可能永远靠煤吃饭,大力推进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体系,为煤炭企业不断飞跃,添砖加瓦。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明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论不容置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偏差确实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历史原因: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偏差。扩大对轻工业的投资比重,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从理论上说,轻工业的较快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偏差无力解释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滞后的原因。

  12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论现有的户籍制度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户籍制度能够如此顽固地坚持着。以至于持续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3农村劳动力素质约束论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样缺乏解释的是为什么农村教育始终落后于城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根源又是什么?

  1.4土地制度约束论现行土地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单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其解释力度不够

  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或着力于以上的一个方面。或综合以上符素进行分析,但其解释都有一定局限性笔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恨本原在于城市集州的利益刚性

  2.1利益集团的一般理论,所渭利益集州是指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并试图参与政治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立法、行政管理等活动,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团体,但它本身不以控制政府、掌握权力为目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城市利益集团的利益刚性就是在政治集团逐渐对压力集团有所反应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

  重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工业、特别国防工业发展的基础[1-6]。重工业发展趋势预测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准确的预测可以使政府、相关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更好地把握未来经济运行状况,从而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和发展策略。影响重工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例如能源产能、交通物流、资本环境、环境保护以及地方政策改变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最终使得重工业经济系统呈现复杂性、开放性、时态性、非线性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经济预测给出了许多方法。从预测基础体系而言,经济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两类: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方法和经济理论定性分析预测方法。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时间序列分析法、遗传算法、动态规划法等;经济理论定性分析预测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市场调查法、半岛平台销售人员估计法等。此外科研工作者亦开发了多种基于上述方法组合和改进的预测方法。然而,由于经济发展越来越趋于全球化和多维性,现代重工业经济发展已经是一种综合性发展,传统预测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实际预测需求,需要一种兼顾历史数据内部关系及经济基础理论的方法才能够进行准确地预测。

  支持向量机(SVM)最早发展于分类,20世纪90年代Vapnik等将支持向量机首次应用于回归问题,是一种介于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之间的分类预测方法,在解决小样本、高维度及非线]。SVM方法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字符识别、手写识别等[8][9][10],SVM算法在准确性上已经于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分上下。其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大规模数据处理效率较低,运算时间较长。

  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机能够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处理非线性问题上的优势,较好地进行了非线性经济预测。 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历史数据,预测重工业同比月增长率,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符合较好。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支持向量机用于重工业领域经济预测是有效可行的。

  SVM函数预测,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把输入空间的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中,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构造线性回归函数实现原空间中的非线性回归问题,最终做出预测。具体算式如下:

  通常给定数据点集 ,其中 xi是输入向量,di是期望值,n为数据总数。建立SVM预测模型,实际上,SVM预测也就是方程 的求解过程。根据相关数学理论,转换为如下最优化问题: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传统重工业经济预测模型、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准备、预测过程、预测结果及分析。

  以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建立模型,根据给定的外部变量以及宏观政策变量预测相关经济量。该模型对于季度、月度预测效果较好,且应用时间广,但是存在方程组过多运算量巨大,历史数据质量不高的缺点。

  利用贝叶斯原理,根据每一可能事件给定概率进行预测。由于事件概率均为人工给定,受人主观影响干扰较大;且一旦出现未能预估事件,预测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差甚远。

  在长期观察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关系,建立模型来分析预测的方法。重点在于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并不是对于经济进行短期、长期预测。

  投入产出模型是基于研究和分析产业部门之间产品和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预测的方法。此种方法应用于产业部门较多,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不存在特定的产品和消耗之间的直接制约关系,因此在宏观经济领域应用具有局限性。

  销售人员估计法是将营销网络各级销售预测值自上而下加和统计进行预测的方法。其受销售人员主观影响较大,销售人员往往为了自身利益会对于数据进行一定处理,加和统计数据误差较大,数据可信度不高。

  此方法不以经济理论为依据,根据历史数据自身变化规律利用外推机制来描述时间序列的变化。其存在理想假设过多,受经济社会结构影响较大的弊端。

  将营销、生产、财务等多方面专家联合起来,结合其工作经验和直觉进行预测。此种方法如采取模糊数学进行处理,预测效果较好,但人为主观性较大,且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成本过高。

  上述为常见重工业经济预测的一些方法,优势明显也有一定的弊端。支持向量机是基于结构最小化原理,通过一个二次规划方法,获得了较高的性能。众多学者将其到经济预测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尝试其用于重工业经济预测,力求获得一种高效的重工业领域经济预测方法。

  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基础之一,也是第二产业的核心之一,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力求做到真实全面。由于我国地理原因、季节因素,如我国地处温带,四季气候变换较大,经济预算决策大多于二月做出,且以五年为经济计划周期,综合结合二者因素,且照顾经济连续性,采用2002-2006年五年的重工业增长数据(具体数据值见附件,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对于2007年度数据进行预测,为经济决策做出依据。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多维性,根据相关分析和文献参考,建立如下预测指标体系:

  表1中季度、月数及年份均是重工业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季度由于我国位于温带,季节性气候变换对于我国重工业生产有着深刻的影响。用电量是重工业能源重要来源与投入产出量相关的重要因素。根据2002-2006年数据构造训练集,建立SVM预测模型,预测2007年重工业产量同比增加值。

  (2)建立SVM模型,参数初始化,拉格朗日乘子 和 以及阀值b赋予随机初值;

  (3)利用训练样本集建立目标函数(2),求解函数,得到拉格朗日乘子 和 以及阀值b的值;

  (4)将求得的参数值带入估计函数(4)中建立预测模型,用测试样本求得下一年度的预测值;

  (5)计算函数误差,当误差小于预先设定值时,结束学习过程,否则,返回继续学习

  表2、表3预测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参数下相同训练集,同一参数下不同训练集,算法的测试效果有所不同。从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偏差可看出,测试集中2007年预测结果都与实际值有偏差,在0.029~0.001之间,误差范围为0.083%~3.439%。预测值总体满足以实际值为中心的正态分布要求。预测值在一月、十二月误差均较大,这与我国重工业企业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计划制定、生产过程推进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的痕迹。每年一月份为我国制定本年度经济计划的时段,十二月存在为完成财政计划突击支出或收付的特殊情况,政府政策干扰较大,故预测误差较大。本文作者对于提高预测精度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利用可行的技术进行聚类分析,将远离多预测数据的预测结果舍弃,对余下的数据进行集成集中,将数据包含在平均值附近正态分布区域内;二是选择更好的核函数(目前选择的是RBF),可能会得到更加精确的预测值。

  从上述经济预测结果不难看出,样本训练数据只采用了近5年60个月度的数据,所建立SVM的经济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总体上还是达到了期望值的。如何选择更好的核函数和将聚类集成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经济预测领域,成为未来使SVM方法在经济领域预测具有更广泛适应性的突破点。论文的研究为小样本经济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1] 杨叔子,吴雅,等. 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 周子英,等. 基于PCA-SVM的区域经济预测研究 [J]. 计算机仿线] 郭崇慧,等. 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体系研究 [J]. 运筹与管理, 2001,12(4):1-8.

  [4] 周鹏,等. 一个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及算法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3):129-132.

  [5] 彭珍端,等.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铁路客运量预测 [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26):269-272.

  [6] 张新红. 经济时间序列的连续参数小波网络预测模型 [J]. 运筹与管理,2007(4):72-77.

  [8] 杨明. 重工业用电恢复最快,未来电力消费高企 [N].中国工业报,2010-05-06.

  1.城市化阶级性思想。这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既不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也不是社会主义城乡建设的必由之路,而是“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一种错误手段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不一定带来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不必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中国应进行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

  2.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农村城市化衰退郊区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无组织、无计划发展的结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城市化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从近展史看,已经展现了城乡趋于融合的新态势,何况,现代科学技术已为城乡融为一体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期间,“消灭三大差别”、“以备战为中心”、“割资本主义尾巴”、“改造消费城市”等政治口号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城市化潮流。

  3.城市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环境的破坏力,绝不可把城市化做为一个发展战略。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失业严重、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社会犯罪、贫富不均等所谓“城市病”看得过于严重,对城市化的正面作用考虑得太少。

  4.自然经济思想。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依存空间,在传统体制下,由于不重视流通,不重视第三产业,不重视价值规律的自然经济思想大量存在,不然不重视城市的商业中心、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这类经济作用的发挥,使城市化得不到发展。

  首先,重工业是高耗资工业,重工业导向的战略使产业形成了脱离劳动力剩余和资本短缺的条件约束的倾向,向着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重工业的倾斜发展不仅加剧了中国的资本短缺状况,大大削弱了就业的基础――资本,大大降低了资本吸纳就业的能力,重工业的吸纳劳动力仅及轻工业的1/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52~1978年的26年中,中国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年均增长12.9%,就业仅增长5.5%。

  其次,重工业的倾斜发展导致重工业的自我封闭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大大限制了劳动力的就业空间,重工业的倾斜发展最终导致中国的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使我国的劳动力不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得到就业,这是导致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

  再次,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以来,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把农业放到了从属地位,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强制积累,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削弱了农业作为城市化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在重工业倾斜发展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严重的低效率,增加了城市化的成本,进一步阻滞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三、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粮食供应制度、住房、医疗及其它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不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限制农民向城镇流动和迁移,造成城市与农村长期处于分割状态,最终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离了我国是一个资本短缺、劳力丰裕的农业大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

  基础薄弱。国家为确保工业超前发展,不得不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来保证与支持,这就在城乡之间构筑了一道道“无形的城墙”。从50年代开始在城乡陆续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使中国城乡逐步走向分割与封闭,形成并长期维系着二元社会的格局。二元社会格局的存在,直接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使城市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和维持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1)户口管理制度提供了分离条件;(2)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交换条件;(3)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提供了稳定条件,即提供了农村方面的稳定条件;(4)城市就业和保障制度提供子稳定条件,即提供了城市方面的稳定条件。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充分而必要条件,保证了它的存在和延续,这四个制度合为一个整体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1]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5

  目前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呈现密切相连的关系,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程度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山东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逐步加强。正确定位我省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对于正确把握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择合理有效的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工业化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在狭义上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钱纳里(H.Chenery)、库兹涅茨(S.Kuznets)等人都持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1]

  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工业化”概念。他认为工业化就是“一系列基要的(Strategical)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首先发生于某个产业的生产函数中,然后这种变化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性的生产函数遍及全社会。而这种基要的生产函数发生的变化,一般与资本密集型工业相联系。因此,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动力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一般作为基要生产函数变化的代表。20世纪80年代,张培刚先生又将这一工业化定义重新修改,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修改后的定义主要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过程必须是由低级到高级,是一个前进、动态的变化;第二,这一变化过程必须是突破性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包括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突破性变革。[2]

  工业化过程的数量表现就是工业化过程,当前山东省的工业化进程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发展到了哪个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做出科学的判断。笔者主要从人均GDP、霍夫曼系数、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率等6个方面来分析山东省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钱纳里等人根据人均GDP,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见表1)。[3]

  根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山东省2011年人均GDP为47335元,按照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方法进行折算后为7526.9928美元。然后根据美国GDP平减指数(2000年为88.718,2011年为113.355),将2011年美元换算成2000年的美元水平,即为5891.048美元。对照表1可以判断出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霍夫曼比率是霍夫曼(W.G. Hoffmann)在1931年提出的解释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即,霍夫曼比率=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根据霍夫曼比例,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2)。根据霍夫曼的理论,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霍夫曼比率是逐步下降的。工业化水平越高,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趋于扩大。也就是说,通过霍夫曼比率可以判断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高低。

  霍夫曼比率中工业分类标准所使用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划分,近似于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所使用的轻重工业的划分。因此,可以运用轻重工业产值之比,来近似地判断和衡量山东省的工业化水平及其所处阶段。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年山东省轻工业产值为31019.15亿元,重工业产值为68485.83亿元,由此可以计算出山东省的霍夫曼系数为31019.15/68485.83,即0.452928,对照表2,可以判断出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世界上59个国家总产值和劳动力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阶段,其演进阶段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工业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库兹涅茨工业化五阶段说,(见表3)。[4]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省2011年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为:8.8:52.9:38.3,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且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照表3可以判断出山东省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人均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的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规律。他提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就业人口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体现一种梯度演进的现象和过程,这种变化也被称作经济产业结构或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梯阶高度化运动”,(见表4)。[4]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年山东省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为:34.1:33.7:32.2,三类产业比重分配比较均匀,对照表4可以判断山东省处在配第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即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钱纳里根据城市化率的水平,将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和工业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见表5)。

  2011年山东省总人口为9591万人,城镇人口为3945万人,则城市化率为41.13%,对照表5可以看出山东省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用工业化率将工业化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见表6)。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年山东省工业增加值为24715.94亿元,生产总值为45361.85亿元,则工业化率为54.49%,对照表6,可以看出山东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接近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以上分别从人均GDP、霍夫曼系数、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率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山东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结果如下:基于人均GDP的分析,山东省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基于霍夫曼系数的分析,山东省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基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分析,山东省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基于城市化水平的分析,山东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基于工业化率的分析,山东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接近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人均GDP、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进行度量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而根据霍夫曼系数得出的结论显示山东省的工业化水平更高一些,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探讨该结果背后的原因发现,这首先是由于我国建国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造成的,其次是由于在国际通用产业部门划分中,采掘业被划入第一产业,而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将采掘业列入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从而更加重了我国重工业产值比重。另外根据城市化水平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综合判断,山东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省工业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还存在许多影响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1年我省的城市化率为41.13%,而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国民收入跟中国水平差不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其城市化率都在60%以上,日本、韩国则超过70%。这说明我省不仅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城市化率判断我省工业化仅处于中期阶段,而根据其他几个指标分析的结果是我省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这说明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呈现不一致的现象。

  近几年,随着我省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例都在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例不断的上升,但是第二产业仍然是产值和实现就业的龙头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尚未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利用,(见表7)。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几个省份进行比较,2011年我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8.3%,而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分别为42.4%、43.9%、45.3%,2011年我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2%,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分别为36.1%、34.57%、33.67%,均高于我省的比重。

  山东省重工业比重较大,2011年山东省重工业总产值68485.8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8.83%,轻工业总产值31019.1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1.17%。主要行业的生产仍然靠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和冶金等主要支柱产业都是高耗能产业。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高投入实现的,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山东省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四个指标,通过与广东、江苏、浙江3省的对比,可以发现除了浙江和江苏两省在工业废水排放量方面高于山东省,在其他三个指标中,山东省均高于其他3省,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能耗相对较高,(见表8)。

  创新不但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和特有工具,而且是企业能力的精髓是其长久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等,但是山东省的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相对落后,缺乏企业内部核心技术;管理创新过于结构化,没有突破;市场创新模仿多于原创;组织制度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山东省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产品深加工度和附加值较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有待进一步加强。2011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8125.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31%。

  基于以上对山东省工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山东省目前所处的现实情况和具体特点,提出以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山东省也不例外。要引导城镇化健康的发展,最重要就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注重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城市布局的规划和管理;二是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三是在城市群的布局上要和资源、环境能够相适应;四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让现在已经转移的农村人口要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

  首先,政府实行政策扶持和引导,通过政策导向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产值潜力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提高就业比重;其次,根据山东省自身的产业优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促进和提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再次,不断提升工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大力培育和发展能耗低的新兴产业,健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体系,完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搭建各种有利平台,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永葆优势。因此应围绕优势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扶持科研院所来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不断的实现产品的换代升级,占据行业发展的高地,促进产业向低碳化、高端化和高新化发展。

  [1]许心.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3]麻冰冰.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测定及互动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万阳辉,曾昭宁. 陕西工业化阶段判断[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年第11卷第6期.

  [6]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7]赵艳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王展祥.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山东农村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研究》课题组. 山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研究[J],东岳论丛,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

  [10]许君如,牛文涛.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3卷第1期.

  [11]杨培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月第13卷第6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达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唐山市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全国17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全国物流试点示范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城市转型、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重工业与发展现代物流业从总体上说是相互促进。重工业物流是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工业是物流业的重要载体,重工业的发展是拉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专业的物流服务则为重工业企业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低重工业企业的成本,提高重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2010年,《河北省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河北省煤炭物流将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三大通道、六大枢纽、九大基地”,即:一个部级煤炭交易中心,冀北、冀中、冀南三大煤炭物流主通道,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沧州、邯郸六大煤炭物流枢纽,曹妃甸、京唐港、黄骅、邯郸、井陉、鹿泉、元氏、蔚县、万全等九大煤炭储备基地。唐山作为煤炭物流枢纽之一,并拥有曹妃甸、京唐港两大煤炭储备基地,必将在“十二五”期间大有作为。

  近年来,唐山市把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结合唐山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现代物流专项发展规划,成立了唐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负责对全市物流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在引领全市物流企业朝着信息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止2010年底,唐山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多为部级、省级重点项目。

  在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现代化立体库、专用叉车、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物品托盘、GPS定位等先进的物流技术手段得到应用。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正在普及,现代物流业态逐渐成形。开滦、唐钢、冀东、三友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作。企业自主科研成果不断:唐山市佳源集团研发的钢铁电子交易平台,已列入国家信息化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果;开滦国际物流集团曹妃甸数字化配煤项目,填补了国家煤炭产业链管理的空白。

  作为河北第一经济大市,唐山市居环渤海中心地带,具有200公里海岸线,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物流量大。唐山港东临秦皇岛,西邻天津港,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不仅为河北服务,还辐射到东北、华北、西北。

  唐山市经过30年的震后建设,已经凤凰涅,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足,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这就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人才资源。同时,作为北方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有发展前景的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唐山市有着完善的交通体系:以港口和城市为中心,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与京津和周边省、自治区交通全面对接。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为唐山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依托曹妃甸港区和京唐港区,唐山市每年进、出口量非常可观,进出口贸易必将会带动物流产业的大发展。

  京津唐都市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也是物流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天津港和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为枢纽的物流基地,北京正在建的五环与六环之间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也临近唐山,给唐山市物流融合到京津物流体系中创造了条件。

  现阶段物流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物流资源的“过剩”和“短缺”的矛盾。

  市内物流市场上,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在数量上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数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功能单一,造成资源闲置太多、效率低下,亟待整合。截止至2010年底,唐山市汽车保有量达60万,其中营运车辆18万辆,大多为个体经营。由于经营不善,仅货运汽车空载就高达35%,相当于2万辆载重汽车来回空跑。在仓储业中,企业仓库以普通平房库、楼房库、开放式堆场为主,现代化仓库数量极少。据调查结果,全市有三分之二的物流量由于储备、保管的低效,每年造成全市物资损耗约在5亿元以上。

  和大多数北方城市相似,唐山市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缺乏专业服务经验,无法与物流外包需求较高的产业实现有效的对接。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型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缺乏,全市内尚无一家达到货运一级资质的运输型企业,二级资质的运输型企业也仅有交运集团一家。在多式联运、特种物流(如冷藏、冷冻、恒温、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藏)等现代化物流服务能力缺乏,所以全市近三分之二的大宗货物物流量是有生产企业自身完成的。

  另外,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不想把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做。他们自己有物流资源可以利用,如车队和仓库,而有的公司和企业已经习惯了把物流控制在自己手上,觉得这样才可以放心。这给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阻力。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首先是现代化物流城市,同时也是集装箱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集装箱物流水平已经成为港口城市现代化、国家化的重要标志。在全球集装箱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唐山至今没有集装箱外贸航线,多年来,陶瓷、钢材、化工产品大多只能绕道天津港出口。与从唐山港直接转口相比,企业每标箱约增加综合成本700元左右,全年累计企业利润减少约8.4亿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外贸竞争力。唐山市其他发展状况类似的的宁波的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09年唐山市与宁波市GDP、地方财政收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高水平的集装箱运输业,给地方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运输上的安全、便捷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对港口档次和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真正把唐山由一个工业能源输出港转变为综合性贸易港。

  在任何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期,都在所难免的遭遇难题,只有政府部门与企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问题得以缓解,直至最终解决。

  钢铁、煤炭、水泥、装备制造、化工、陶瓷是唐山的六大支柱行业,专项货物物流量十分可观,可以依托支柱行业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中心。依托唐钢物流、远大物流、和平物流、佳源钢铁配送等企业,打造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运输、仓储、装卸,到加工、整理、配送等精品钢材物流产业链;依托开滦物流等煤炭运输企业,打造煤炭物流产业链;依托唐山机车车辆厂、盾石机械、唐齿集团、松下焊机等企业打造装备制造物流产业链;依托冀东水泥、惠达陶瓷等企业打造建材物流产业链;依托三友碱业、煤化工等企业打造化工物流产业链。

  根据产业链管理理念,如果这些企业通过产业链改造,将产品物流环节从整个生产过程中剥离出来,实行物流外包,必将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效益。

  以开滦矿区为基础,联合胥各庄七道桥-滦县一线,通过新建区域铁路将矿区铁路网与港区铁路网对接,形成辐射周边、连接两港的双向运输网络。因为涉及国铁、地方铁路以及企业内部铁路,产权复杂,需要政府给予协调,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建议成立唐山市地方铁路公司,用好铁路资源,解决地方铁路运力闲置的问题,构建地方铁路与国铁、港口顺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唐山物流设施网络架构。

  以曹妃甸港区为龙头,建设南部沿海地区。通过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形成“四点一带”区域发展格局,并且相互配合、联动发展,使港口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唐山区域物流产业大发展。

  利用物流园区的资源,还可以对小物流、小配载站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将其纳入物流园区。考虑到市内小物流数量多,但规模小的特点,由政府搭建平台,中小物流企业实施协同战略,使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协同作用, 这种协同作用能使中小物流企业优势互补, 提升运营效率, 合理配置资源, 有效应对风险, 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抓住天津港超负荷运转的契机,力争将唐山港曹妃甸新区纳入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天津港保税区提供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扩及曹妃甸工业区,真正实现“同属一片海岸,共享一个政策”。

  [1]于桂芳.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北京科技大学.物流技术与应用[J]. 1990(1)-.北京 : 《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 1996-

  [7]罗洪波,林元旦.加速推进我国港口物流发展,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A].见:中国航海学会2005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 北京:中国航海学会,2005.15-19.

  朝鲜经济改革的开始源自制定大幅改组经济管理系统的制度性措施之时,亦即以修改宪法为开端。1998年修改宪法的要点在于,通过废除国家主席、中央人民委员会制度对国家机构进行重大重组,在经济体系采取内阁制的同时强化中央的管理,在经济和外交的各种规定中反映过去六年来的成果。

  1998年修改宪法后,朝鲜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国营企业重组、经济计划制订方法的改变开始发生变化,这些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企业管理方法的变化、价格及工资的调正。国营企业重组从1999年初持续至2001年,中川雅彦(2005年)分析认为,这种企业重组是让有能力的企业通过调整发展为重点企业。据朴在勋(2005年)分析,此次企业重组的目标是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对各种企业生产的专门化改造、创立部门之间或产品之间的专业生产企业,使朝鲜式企业联合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合理化改造,实现企业的重新定位。关于经济计划制订方法的改变,朴在勋(2o05年)认为,虽然继续沿袭了过去那种三阶段式的制订经济计划的过程,但简化了制定程序,同时将电力、煤炭、汽车等战略意义指标以外的计划制订的权限下放地方。在以往重视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开始转向重视质的指标和货币的指标。

  深化朝鲜经济改革的一个象征就是“实利”(现实利益)这样一个关键词。在朝鲜新年共同社论内容看,从2001年开始,“实利”一词开始作为改善经济管理的术语出现。2001年1o月3日,金正日做了“关于强化和建设强大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演讲。嘲讲线)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以实现现实利益最大化为中心;(2)在计划经济中融人更加可行的现实性和 科学 性;(3)通过下放权利给予企业自主权,提高经济整体的生产性和经济主体的促动因素;(4)保持与经济体系的灵活对应性;(5)不仅要保持对经济整体的正面促进因素,也要客观认识存在的负面因素。

  朝鲜学者李幸浩(2007)将上述动向定位为“在新世纪开始的元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需要,完善和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管理过程中,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将探寻能够得到最大现实糕益的经济管理方法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如果说1998-1999年期间经济改革的对象主要是国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线年针对更多的是企业内部变化。具体来说,首先设立了满足国营企业之间“社会主义物质交流市场”、修改独立核算制,特别是开始重视质的指标和扩大相应的经营自主权。新的独立核算制的特点是:根据朴在勋(2005)的研究,主要是设定了测算企业核算的新的指标体系。亦即所谓的“利润额指标”。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的总销售额中扣除生活费(工资)后销售业绩部分,也是指新创造的那部分所得。利润=企业销售总额一(销售实际业绩一生活费)上述国策和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结果,使企业效益比社会效益优先受到批判,“机关本位主义”一词开始不断出现。

  2002年7月,朝鲜实施了大幅调整物价和提高工资,被称为《经济管理改革措施》。措施主要内容有:(1)废除大米和玉米配给的补贴;(2)削减国家优惠(免费提供部分);(3)针对价格上涨及时调整工资。以及一直不征收住宅使用费(房租)、电器费、水费等开始收费。 教育 和医疗还维持免费。从制度上废除1980年代后期开始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彻底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根据能力劳动,根据劳动分配)。

  关于商品流通,出现了地区市场等国营流通网以外的营销 网络 ,这些网络有个体经商户,也有国营企业或机关团体,使国家计划之外的商品流通开始增加。

  上述伴随部分引入市场结构的做法究竟会给朝鲜社会带来怎样影响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出现,笔者看到的2004年平壤统一大道自由市场的情形是,售货员有些胆小和害羞,不敢与顾客对视。但2006—2007年以后,他们变成了可以堂堂正正向顾客推销自己商品的售货员。对顾客的态度与

  过去强调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 原则、集体主义原则,转为在经济方面强调自力更生, 政治 方面强调党的领导。据2007年11月9日韩国(朝鲜日手艮》的网上某人权团体的机关报消息,由于引起混乱,朝鲜禁止中年女性(2o一40岁)在市场经商。理由是这些人以经商为由,缺席基层居民组织组织的 教育 和各种义务。2008年,笔者曾采访朝鲜某经济学者,得知在朝鲜已经不允许国营 企业 制造的商品(轻 工业 品)在市场销售,原则上必须在国营商业网销售。

  如果国家不能充分保障对国民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就会遭致国民的不满。强化国家统治的前提是国家能够保障国民的生活,朝鲜是否具备这样的环境还不得而知。

  通过浏览最近朝鲜国内出版的学术杂志,可以发现朝鲜经济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包括国家财政不足、经济的市场化不足、重工业优先开发战略、强化限制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强化粮食管理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朝鲜经济一直实行的经济改革措施在制度层面依然存在,市场要素乃至非国营领域虽然呈现扩大的趋势,但从政策角度而言,却处于被收紧的状态。经济上由于国家财政窘困,拖了以重工业为首的国家经济计划的后腿。很多 论文 分析认为是由于货币集中在非国营领域的结果。为改善上述状况,一些论文主张强化限制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将“由下而上的市场化”形成的游离于国家控制的部门再次置于国家的控制下。

  上述主张认为以重工业部门为中心的制造业生产正常化,需要庞大的投资支撑,为筹措这些资金,就必须将非国营部门的交易置于国家控制之下,通过将交易转换至国营商业网,使现在藏富于非国营部门的那部分货币回收到国家手中。从政治层面看,有分析认为,这是防止前面论述的企业利益优先和“机构本位主义”。在微观层面,利益追求会导致主体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甚至瓦解的问题。朴洞重(2oo8)据此认为此与张成泽的复出有关联。

  综上所述,2006年以后,朝鲜经济政策的方向已经由一定程度容许非国有部门的增长,转为向加强国家控制并将投资集中在重工业领域的战略,使政策向传统经济政策回归。同时,这种举措也会使金属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铁道运输四个优先 发展 产业之间产生相互联动。从政治层面,可以看出对个人主义扩散导致主体意识形态相对弱化的某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