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城区空间狭小、工业建设任务重上海这样解决|回眸上海调研

2023-07-04 阅读次数:

  为解决城市发展空间问题,上海于1950年代末期在近郊先后兴建了五座卫星城,较好满足了当时城市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需要。过程中,建设者通过调查研究、实地勘探等方式,探索解决卫星城要不要建、建在哪、怎么建这三个核心问题,使得卫星城的规划更合理、布局更得当,对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

  1956年,主席指示: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紧接着上海市委提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上海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大批建设项目上马,狭小的市区城市空间开始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裉节所在。

  此时,作为解决大型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卫星城开始进入上海城市建设者的视线。苏联的“六五”计划(1956-1960年)提出在大型城市周围兴建卫星城的方案,并首先在莫斯科周边实际开展卫星城建设。那么,上海要不要效仿国外经验,开展卫星城建设?

  调查发现,当时上海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并且以轻工业为主,分散在全市各处。然而,根据上海第一届代表大会确定的“对上海的工业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合理地发展,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上海工业要向重型化方向发展,强调以机电、造船、钢铁等工业为主,特别是机电工业要发展国家需要的大型、成套机电设备。

  发展这些工业需要成片的工业建设用地,这只能跳出市区范围,向更为广阔的城郊转移。建设卫星城正是这一转移的重要途径。以此后建成的闵行卫星城中“四大金刚”为例,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这四家大型工厂,其中有占地在一平方公里的工厂,四家工厂占地面积相加,比1956年时的黄浦区还大。

  通过调查,建设者还发现,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日渐安定,1950年代上海人口迅速增长,市区人口从1950年的418万增长到1957年的609万,市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了5万人,上海已经不堪重负。与此同时,上海的中心城区空间有限,且因为历史原因,造成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使得扩展成本高、难度大。重工业建设在需要大量土地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在尽量不降低人口总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疏散人口的方式来降低人口密度,而卫星城正是疏散城市人口的有效手段。

  正因为能有效解决成片工业用地和疏散人口两大问题,向近郊发展、建设卫星城成为了上佳选择。1956年9月,市规划建筑管理局编制《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提出预备开辟一些卫星城的设想。一个月后,副市长曹荻秋主持市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了该规划草案,决定在“二五”期间(1958-1962年)建设卫星城镇。在1957年末召开的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

  1958年,国务院先后分两批将原隶属于江苏省的嘉定、宝山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使得上海建设卫星城设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卫星城建设的第二个问题也摆到了建设者的面前——应该建在哪里?

  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受命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尽可能靠近河道、铁路,原有集镇、有供电和给水条件,与市中心的距离在25到30公里等选点原则,挑选了上海(县)、宝山、嘉定、金山、青浦、松江等县的十多个城镇进行调查研究,重点了解这些城镇建设工厂的必要条件。

  经过仔细调查充分研究,1958年3月,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上海卫星城镇建厂条件调查报告》。其中提到,根据闵行已有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建议首先在此进行卫星城建设。

  被选中的闵行镇,在解放初属于江苏省上海县管辖,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镇。调查发现,闵行镇有着便利的水陆交通,自古就是江南地区盐米流通的商业小镇。因紧邻黄浦江,有着水运的先天优势,沿江修建的码头可以停靠千吨级轮船。加之离上海市中心只有30公里左右,生产协作和管理都比较方便。

  同时,调查发现闵行镇还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闵行镇上就有了一家机电制造工厂——通用机器公司闵行制造厂。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决定,以该厂为基础,在闵行建设电站设备基地。1953年8月,将其更名为“上海汽轮机厂”。

  1958年初,中央决定将闵行镇所在的上海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这一重大决策使得上海建设闵行卫星城有了更为现实的可能性。同一时期,原属于中央部管的上海汽轮机厂管理权限也被下放给上海。这样,上海地方上就有了改造和扩建这家闵行镇龙头企业的主动权,从而得以带动整个闵行卫星城的建设。

  选址闵行镇建设卫星城的工作,为其后卫星城的选址提供了重要参照。参照选址闵行的条件和方式,至1959年底,上海又选定了吴泾、安亭、松江、嘉定4个城镇建设卫星城。至此上海首批卫星城的选址定点工作告一段落。

  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1950年代,兴建卫星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在有限的投入下取得更大的收益。

  首先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个卫星城的既有条件,包括卫星城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交通情况,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市政设施,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建设方向。同时,还要调查研究上海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布局需要,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各卫星城的职能分工。

  《上海卫星城镇建厂条件调查报告》中提到,之所以建议闵行作为机电工业为主的卫星城进行建设,一方面,闵行有适合的地理环境,在陆路运输尚且不发达的年代,便利的水路交通对于设备、产品动辄几十吨上百吨的机电工业来说至关重要。闵行还有机电产业的基础,不仅有重点发展的上海汽轮机厂,还有从市区迁去的上海厂,都是闵行机电工业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开始大规模发展建设后,作为整个工业体系基础之一的机电工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各地区、各行业都对大型机电设备,特别是发电设备有着很高的需求。根据以上情况,确定机电作为闵行卫星城的建设方向,确实势在必行。

  在选择嘉定卫星城建设方向时,同样也经过认真调研。嘉定环境优美,又有秋霞圃等诸多文化古迹,如果建成闵行这样以重工业为主的卫星城显然不合适。再者,当时上海已规划建设多个不同工业发展方向的卫星城、工业区,工业型卫星城建设需求已不那么紧迫。1959年9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出的《嘉定总体规划》,正是综合以上情况,确定嘉定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与科学卫星城相结合的规划。

  除闵行、嘉定两个卫星城外,其他三个卫星城也都确定了各自不同,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吴泾卫星城的化学工业,松江卫星城的仪表、轻纺工业,安亭卫星城的汽车工业,这些工业门类与闵行卫星城的机电工业,共同构成了当时上海工业的重要基础。时至今日,闵行、安亭等仍然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为上海这座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