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去工厂化VS再工业化:黄埔产业升级该走哪条道?

2023-07-13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最近解读了黄埔的不少工业区,粉丝们对这些工厂区后续发展的观点,大多都是想让工厂搬迁,小编不禁心生疑问:

  长期以来,老黄埔和萝岗给广州人的直观印象是郊外的工业区,黄埔港、开发区西区、云埔工业区、永和开发区……工厂无处不在,即便是紧挨着区府的科学城和香雪,都有一些工厂夹杂在住宅小区间。

  如今,黄埔区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科创新城,经济发展与城市居住之间矛盾的解决也该谋求新的出路了。目前,主流的产业升级理念有去工厂化和再工业化,这两种思路到底谁更适合黄埔呢?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在小编解读黄埔东南角、永和的时候,这些地方刚好发生了一些工业规划调整,比如南岗的广汽本田将要扩建、永和的翟洞产业园详细规划公示。很多街坊对此持反对态度:“不关停搬迁就算了,怎么还扩建!”

  黄埔的早期发展是“以产兴城”,毕竟在广州城市化“由西向东”的进程中,郊外想要获得提前发展的机会,工业化无疑是一个相对速度快、可行性高的选择。所以,以前的萝岗、开发区大规模引进工业型企业,而港区老黄埔更是建有石化、广本等重工业项目。大面积的工厂混杂着郊外村、住宿区和基础配套,既谈不上良好的城市面貌,也没有多少商品房,整体人口密度偏低。

  随着广州东进脚步踏来,黄埔开始成为广州“下一个十年”,大批旧改的推进、大量商品房的面市让黄埔的常住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居民与工厂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工业虽然对经济发展极具拉力,但是副作用也很大,那就是环境污染风险,比如工厂偷排和相关的货车噪音、灰尘影响。

  不管是老黄埔和西区,还是云埔、永和甚至科学城,都或多或少发生过工厂违规污染环境的事件。去年,黄埔有近百家企业被列入《2020年广州市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虽说列入者不一定就是偷排户,但名录所传达出的环境风险,已足以让“去工厂化”在街坊间呼声高起了。

  去工厂化,简单来说就是高能耗、高污染工厂的关停、搬迁,腾笼换鸟以提高城市宜居程度,比如萝岗附近将要搬离的创维工厂。科学城的环境和工厂问题在之前也解读过:《科学城的环境博弈,区府及周边居住区该去工厂化?》

  黄埔的其他工业区同样有清退工厂的案例,比如永和洛科威的迁移、云埔宏仁厂房的拆除……产城居无需混合,部分企业环保自觉性太差,导致相关的环境整治效果过低,污染问题频出,长此以往周边的街坊自然会失去耐心,纷纷要求工厂关停、搬迁。

  但是,经济建设的主导者终究是政府,官方也得综合考量区域工业总量对GDP、税收、就业岗位等的影响,贸然地大量关停、搬迁工厂势必会使黄埔的产业发展速度大打折扣。并且,产业升级绝不能一刀切,重点是无污染化,而不是全部简单粗暴地关停、搬迁。

  所以说,黄埔区大规模地清退工厂基本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大背景下,再工业化这一折衷的理念也就应运而生了。

  说是应运而生,但再工业化其实并不新鲜,最早源于上世纪的欧美,主要是针对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九州等重工业基地改造提出的理念。2009年以来,美国也在秉行“再工业化战略”,但强调的是其国内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复苏,与“去工业化”颇有相反意味,典型的例证就是引入富士康,尽管投产进度如龟速。

  言归正传,国内关于再工业化的定义,一般是指制造业企业的就地转型改造,强调现代技术创新、业态和产能更新,达到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说到底就是工厂的智能化、去污化改造,更像是回归上世纪的最初含义。

  目前,黄埔区对几个工业区的改造方案就类似于再工业化,像科学城扩容方案里的永和智能制造组团、云埔东区智能制造组团、大沙研发办公和智能制造组团,而穗港智造合作区更是直接以再工业化为改造方针。

  其实,南岗广本扩建在科学城的扩容规划里早已有迹可循,就在云埔东区智能制造组团的西南角上,刚好靠近笔村(富力新城)、严田村一带。同时,各大组团的产业都与原本就有的项目对应,像大沙地的广石化对应精细化工、广本总部对应汽车及零部件,南岗广本也是对应汽车及零部件。

  本次南岗广本扩建遭到周边居民反对,尤其是富力新城的业主,还专门到楼盘售楼部组织了一场维权。虽然扩建的生产线恰也是之前规划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并且环评达标,但汽车制造本就是容易产生“三废”的行业,比如冲压车间和合成树脂注塑、涂装等工序,也难怪街坊们如此担心和反对了。

  所以说,再工业化要远比直接清退工厂难得多。一方面,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工业智造的技术攻关难度大、周期长,成果难有保证,甚至还会有反弹;另一方面,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来着民间的压力、阻力,涉及项目落户、扩建等消息都时刻受到密切关注,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持续博弈在所难免。

  简单来说,去工厂化是腾笼换鸟,把工业用地转换成其他性质用地;而再工业化则是保留工厂,但谋求智能化、去污化的深度改造。但是,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都是黄埔区打造科创新城、实现产业升级的手段,关键是具体到某个项目时采用哪种手段。

  首先,要坚持“能改则改,该去则去”的原则,毕竟不是所有工厂都有基础、有能力实现改造。黄埔区多重工业,诸如广石化等项目作为税收大户,短期内确实轻易动不得,毕竟对GDP、财政影响太大,只能先做去污化改造;而且,官方规划也是要求其向安全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也说明了短期内广石化不会搬迁。

  但是,也并非所有项目都有广石化那样的影响力,个别工厂环保意识薄弱、改造意愿低或缺乏技术攻关能力,频频因污染问题遭到投诉,这些屡不改进的工厂就必须清退。比如之前经常被常春藤业主投诉的洛科威工厂,就已于去年1月签署搬迁协议,预计24个月后(大概2021年底)搬离。不过,在此期间仍然有业主投诉洛科威,有点尴尬。

  第二,积极实行“产研分离”政策,促使企业将工厂迁往郊外或纯粹的工业园区,居住区周边只保留总部、科研实验室。比如创维工厂就是采用“产研分离”的操作,企业将其创维华南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科学城,智能生产基地则落址知识城新能源新材料价值创新园。

  当然,迁往郊外或工业园的工厂也必须符合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否则就白迁了。郊外土地资源比较充足,而纯粹的工业园可像上述第一点所说的,通过清退不合规工厂回收用地,重新引入绿色环保的工厂或其他业态,比如被拆的云埔宏仁地块就被规划为集文化娱乐、商务商业、总部基地、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功能区。

  第三,制定环保违规次数红线,严查工厂排放活动,比如当工厂违规达到3次时,视污染严重程度,处以削减生产线甚至关停、清退等处罚。从以往情况来看,工厂造成污染所受到的处罚大多只是罚款,但客观来讲一次罚款对那些利润高的工厂来说犹如九牛一毛,警示效果有限,个别工厂甚至会再次铤而走险。

  为此,一方面要严查访环保违规,从源头杜绝偷排乱放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经发现的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像上述的以违规次数红线为标准,细化罚款、削减产能、关停等对策;未能溯源的污染事件也可平摊追责周边相关工厂,或曾有违规记录的企业。

  总之,无论是去工厂化还是再工业化,都是为了协调产城居矛盾所采用的手段,并且两者在某些具体举措上也是重合的,如果高效实施这些具体举措才是最重要的。黄埔的城市化建设很难一帆风顺,各种矛盾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资源去解决,所以需要各方保持耐心,脚踏实地做好每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