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姚洋:产业大转移怎么办?

2023-07-14 阅读次数:

  中国的产业经济之所以充满韧性,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正确的经济理论支撑,我们的发展完全符合经济规律。

  近日,北大国发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发表演讲。演讲中,他谈到中国产业经济的韧性来自建国前 30 年积累的深厚工业基础,是那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让如今的产业经济充满韧性。

  此外,他认为今天的产业大转移对中国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反而能解决如今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1. 改革开放 45 年来,我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这是由于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困难的工业化的道路。

  2. 中国整个工业的综合成本是非常低的,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了,但我们的综合成本仍然具有竞争力。

  3. 我们的储蓄急剧增长后,不太可能一下子转化成个人的消费,所以就都变成了企业的投资。今天我们的企业开工率只有 70% 左右,所以我们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去,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并非坏事。

  分享几点关于中国产业经济的韧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产业经济的韧性从哪里来?

  改革开放 45 年来,我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济基础,这是由于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困难的工业化的道路。我们选择从重工业开始发展,而不是从消费品、农产品做起,这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今天回头看,建国前 30 年对打造中国的产业基础非常重要。今天中国出口产品的构成中,机械工业产品占比较高,同时这也是我们擅长的行业。

  尽管现在的工业发展逐步走向自动化和电子化,但这些都是在机械工业的基础上达成的。所以当我们谈中国产业的韧性时,可以想到我们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种积淀下,中国经济厚积薄发。

  此外,我们的产业经济之所以有韧性,是因为我们的发展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分工生产效能。

  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每个国家和企业都尝到了分工的甜头,企业专注于做一件事,国家专注于做一个层面的事。

  例如我们的电动车产业,我国的电动车产量居世界首位,今年预计生产 1000 万辆电动车,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电动车的设计来自德国或意大利。

  也就是说,电动车行业,他们专注于设计,我们则专注于生产,我们电动车的零配件 90% 都国产化了。在这样一种国际分工中,大家都得到了好处,是一个互赢的过程,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产业有信心,中国的产业经济之所以充满韧性,是因为我们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正确的经济理论支撑,我们的发展完全符合经济规律。

  我不太认同有些经济学家所下的结论。他们认为过去 10 年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增速大大下降,我觉得这是我们计算的方法出了问题,并不是说中国经济没有技术进步。

  近三年间,世界和中国的连接是加强而不是削弱。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临时性的,未来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会下降,但是往往世界受到一个冲击之后,就会停留在接受过冲击的水平上,不太可能回到过去。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对产业链的重构,要有自己的信心,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另外,我认为产业的转移是有规律的。30 多年前,当中国大陆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时,港澳台、韩国、日本等地的资金大规模涌入中国大陆,我们承接了他们的产业转移。

  如果将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比较,我们各项指标都落后日本大概 40-45 年;如果与其他的 亚洲四小龙 地区相比,大概有 20-25 年的差距。所以当发展到与他们相当的水平时,我们自然也会寻求产业转移。大概 10 年前,我们的产业就已经开始向外转移了,那时国家就提出了 走出去 战略。

  今天产业转移获得如此大的关注,首先与个别地缘政治的风险上升有关系。这种风险让很多在华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得不实行 中国 +1 的举措。

  这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从中国退出,而是在中国之外再物色一个所谓的备份。中国整个工业的综合成本是非常低的,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了,但我们的综合成本仍然具有竞争力。

  我了解了一下到越南投资的企业传回来的信息,他们在越南设厂的综合成本比在中国要高出 30%-40%。

  中国产业要升级,就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面。此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也在积极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这就像 30 多年前我们承接 亚洲四小龙 的产业转移一样,所以要看到产业转移背后的规律。

  针对产业转移是否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实,过去这十几年,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国内过剩产能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过剩产能,是因为本世纪初的 10 年我们的增长实在是太快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外部冲击。

  我们的储蓄急剧增长后,不太可能一下子转化成个人的消费,所以就都变成了企业的投资。今天我们的企业开工率只有 70% 左右,所以我们把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去,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并非坏事。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加强了我们国家和受转移国家的联系。例如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东盟国家正在不断替代我国的出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在增长,我们不再出口低端的成品,而是出口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因此我觉得产业转移是一个互赢的过程。

  一季度可以看到我们对欧美国家出口的份额在下降,但是对 亚非拉 国家的出口份额大幅度提高。而且 亚非拉 国家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金砖五国的 GDP 总量已经超过了 G7,世界在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世界经济。

  最后我想谈谈美国这种单方面 脱钩断链 会不会成功?我的答案是:绝对不会。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反倒刺激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比如芯片领域,本来我们的芯片进口是一个几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过去几年我们就减少了几千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产芯片的崛起。

  由于美国的单方面 脱钩断链 ,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使得国产芯片不得不加快研究进度,也正是美国的封锁,给了国产芯片占领国内市场的机会。

  我们国家还在加大对新一代芯片研制的投入,如果速度快的线 年之内就会推出新的产品,打破美国芯片的垄断。

  例如美国对我们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 255% 的关税,这是没用的。他对中国产品征收那么高的关税,我们的企业就会与别的国家签订合作协议,直接选择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

  美国想通过建立关税壁垒来发展自己本国的产业,我觉得是在重复发展中国家失败的经验,就是所谓的 进口替代 的经验,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学到 进口替代 时,它是被定义为失败的政策,现在非常讽刺的是美国把这个政策又捡回来,他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都落后中国 20 年了,却想关起门来自己搞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世界处于变化之中,产业链也在不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

  决策视点(ID:jueceshidian ) ,正和岛旗下第一原创阵地!拥有近 40 万高端政商用户,聚焦有思想性、洞见性原创内容,打造一片 思想后花园 。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