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美国为什么不能像对付苏联那样对付中国?

2023-07-15 阅读次数: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以为少了最大竞争对手的美国,可以在世界老大的位置上高枕无忧,却没想到仅仅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中国,却变成了美国称霸世界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中美关系但凡有个风吹草动,都会吸引世界的目光,美国一再地宣扬也在侧面印证着他对于中国强大的害怕,中国也成为了他意识形态中的假想敌。

  按理来说,已经被苏联成功瓦解掉的美国,在冷战上相较于中国,是有着更丰富的实战经验的,但是现在美国的一系列操作和当年对付苏联比起来,属实是有点挠痒痒。

  特殊节日时故意放过来机架侦察机添堵,在上指手画脚,这些都变成了美国制裁中国的方式之一,但当年美国对付苏联,可是实打实地正面对抗,现如今对付中国的手段却变成了“附在脚面上癞蛤蟆”,无非就是恶心恶心人罢了。

  为什么同样都是对付“敌人”,美国的方式这样地与众不同呢?为什么美国当年对付苏联的戏码无法在中国身上再重演一遍呢?

  苏联当年建国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国基础是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组成的,国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国内有一百多个民族。

  老父亲沙皇俄国巅峰时期创下22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扩张的铁蹄踏遍了亚欧大陆,波罗的三国、中亚五国等尽数收入版图中,而苏联只是在发动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推翻了“老父亲”的统治,继承了大部分的家业,自己努力的成分还是有限的。

  扩张自然是战争带来的必然结果,说白了,苏联建国时期那15个国家,想当初有一半都不是自愿臣服于苏联,只是对于空前强大的苏联,敢怒而不敢言罢了。

  这样的联邦共和国建立,虽然表面看起来“容光焕发”,其实内里的隐患也在处处腐蚀着苏联这座“大厦”。

  美苏冷战后期,苏联的内部问题严重,民族问题争端不断,巨大的财政赤字,美国拉帮结伙带来的国际压力,领导人的错误决策都让苏联这栋大厦摇摇欲坠,而这些曾经被“抢”来的国家,自然而然成为了推倒苏联大厦的最后一股力量。

  虽然中国的历史上也一直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和,但是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天下归一才是正统的思想,而中国人对于“一”最终的认识也是一统天下。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将一看作为宇宙的生存法则,他认为“一”代表着统一整体,这点与帝王对于“一”的观点不谋而合。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句话最后一句大一统是整句话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形容周王朝的大一统思想,而这个思想都是后来历朝历代的帝王追求的目标。

  所以,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有过春秋战国、五代十国那样混乱的局面,但大多数还是作为统一整体存在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对于文化、历史、在国家上的认知上都是高度统一的,想要分裂这样的一个国家,美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只能在上指手画脚。

  当年蒋介石的“引狼入室”,让美国对于中国内政干涉有了遗留问题,台湾当局对于美国政府的“舔狗”姿态,让美国政府幻想可以通过台湾挟制中国,在他们意识中,只要台湾一天不回归,那么中国实力的强大总是差点意思。

  台湾海峡被美国和台湾当局认为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却不承想,佩洛西到台湾的“一日游”,直接进行围岛军事演习三天,一句霸气的“台湾海峡没有中线”让台湾当局顿时乱了马脚。

  美国政府一句“属于个人行为”,将锅甩了出去,台湾当局并没有等到他们盼望中那个大洋彼岸的救世主,无奈之下蔡英文才发出渴望和谈的声音。

  由此可见,美国虽然在上想要以此来恶心中国,但对于中国的原则和底线,并没有跨过去的勇气和信心。

  当年美苏争霸,美国可是工业大国,实力强国,两次工业革命一次没落下,二战中疯狂在对战国之间贩卖武器,让美国大发战争财,给他们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资金。

  在别的国家被战争搞得焦头烂额时还能喝着红酒,吹着萨克斯,金发碧眼的美国女郎还可以逍遥自在地泡海澡。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有了基本的结果判定时,美国适当地介入,成为了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一员,做了法西斯战败的最后推手,最后吃了一波战胜国的福利,钱,地,人都有了,这样的如意算盘打得全世界都听到了,可无奈人家有钱又有实力,能奈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进入全面对抗阶段,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竞赛。

  强大的工业是美国同苏联对抗的底气,工业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可以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当小弟,哪怕工业产生的边角料给小弟,人家都能当宝贝,给钱给物料给人才,美国又可以通过拉拢来的小弟一方面对抗苏联,一方面获得消费输出市场,半岛平台这些都得益于美国工业化的发达。

  刚开始建国时的苏联有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架构单一,农业是小农经济,工业基础薄弱,照西方已经完成两次工业革命来说,差着一大截。

  然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愣是从实行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计划后,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然而这样特有的苏联模式,虽然让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呈现“飞”的速度,却也带来了巨大的弊病。

  苏联当时轻重工业严重失衡,重工业占比3/4,轻工业只占比1/4,靠这样工业化走路的国家,势必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失衡。

  另外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带来的,降低工产品价格和余粮收集制的出台,大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国家发展的后续力量不足,直接酿成了苏联30年大饥荒。

  中国最早的工业化是被迫的,直到建国后,工业化进程才开始恢复到正轨中来,时间相较于前两者,都比较晚。

  再加上中国的崛起,和他们两国相比也不一样,美苏工业的崛起都有着掠夺的味道。

  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中国的崛起表现出来的攻击性不强,也没有表现出争抢的意思,相反,在工业体系建成方面,我国走得路更高明,那便是——缠丝效应。

  后来美苏争霸结束,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石油价格一路扶摇直上,美国的钱包也变得越来越鼓。

  美国曾经也是兢兢业业埋头搞工业的国家,如今石油和美元挂钩后,石油价格的涨幅,让全球很多国家都开始持有美元外汇后,美国尝到了一夜就可以暴富的滋味,又累又脏的工业化突然就不香了。

  中低层的产业或因为美元霸权体系结构来钱更快遭嫌弃,或因为污染环境,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美国移出了本土,交给了别的国家来做,这时候找一个价格合适,还可以有广大的消费市场的国家就成了美国去工业化进程的催化剂。

  现在,中国加入WTO已经20余年,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完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动力。

  我国利用自己本国的优势完美地在美国全球化经济体系里扮演着代工者的角色,廉价的劳动力,广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完善的工业架构,这些都让美国这个已经去工业化的国家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美国世界霸权体系架构上,钱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发达的工业是基础,而现在这个基础在中国,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中国有一天不玩代工者了,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那美国就只有彻底傻眼的份儿了。

  放眼现在的国际局势,美国这盘世界霸主的棋下得虽然大,但可惜的是现在到处都濒临,俄乌战争算计错误,中东地区的失败撤军,好像只有美国还活在“老子世界第一”的虚假幻景里。

  现在美国的对外霸权体系明显呈现后劲不足的局面,这时候如果强行摧毁中国的工业体系,那么曾经最好的助手就会变成对立面的敌人,曾经美国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业体系,就会变成打向美国的每一颗导弹,这样的局面对于美国来说,和自杀没有任何区别。

  中国做代工者这么多年,不管是重工业方面还是轻工业方面,都有着多年的实操经验,而且得益于世界最大的代工厂,中国现在拥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样的专业度和完整度,放眼世界,几乎在这一行业内,中国没有任何对手,国外超市中随处可见的“madeinChina”就是最好的说明。

  东南亚国家和印度,除了廉价劳动力可以算一大优势以外,几乎没有实力可以像中国一样承接庞大的产业链。

  另外即便是美国找到了这样的代工者,产业链外移都是巨大的经济损耗,万一找的下家还不如中国,那么再想回来已经是不可能的,届时,美国的经济体系就会面临全面。

  所以依照上述观点出发,就不难理解现在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上的一些“暧昧”说法。

  之前拜登政府一直都在强调,要与中国实现“脱钩”,指的是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现在突然又作出了新的调整,将原来的“脱钩”,改成了“不强求脱钩”,这就足以说明中美经济的交融之深。

  但另外一方面,美国也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制裁,虽然不一味追求脱钩了,但美国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点子“精准脱钩”,意思就是要在能卡住中国的地方,卡住中国,最大程度压榨中国的发展空间。

  即便是在美国一直都做恶心人的事儿时,美国政府却也一直在以美苏冷战时期的沟通问题,给中国敲边鼓。

  拜登政府认为,即便如当年的美苏两国,没少干互相捅刀子的事儿,但是双方依然有着不少的沟通交流,所以美国现在即便做尽了恶心中国的事儿,但依然期待着中美之间的沟通可以顺畅。

  站在美国的角度讲,这个论调的根本思想就是,美国不希望中国强大是真,捅刀子是避免不了的,但美国又害怕中国采取过激行为对美国进行报复,所以美国又想来稳住中国。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慢慢地爬到了如今这个世界瞩目的位置,不靠侵略,不靠掠夺,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这点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对于中国的忌惮和害怕,都来自中国实力的强硬以及发展的潜力,所以苏联的结局只可能是历史,绝对不可能再次重演了。

  《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工业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