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仕净科半岛平台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23 阅读次数: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C3591)”。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制程污染防控设备和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主要应用于制程污染防控领域和末端污染治理领域,并最终应用在泛半导体、汽车制 造、精细化工、钢铁冶金和水泥建材等行业中,公司所处的行业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节能环保产业。

  报告期内,公司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下游的泛半导体行业,泛半导体中的光伏行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因此,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能够反映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需求与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领域,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全球减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将成为必然选择。

  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50GW,较2021年同比增长40%以上。中国是全球光伏产业链强国,光伏领域的技术、产业链配套及人力成本优势显著,在光伏主要环节(如组件、电池片、硅片及多晶硅等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8%以上,是全球最主要的光伏出口国家。2022 年,我国光伏出口量创历史新高,光伏组件出口量约153.6GW,同比增长55.8%。

  2022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光伏发电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持续推动光伏发电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关于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计划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3万亿千瓦时左右。大力推动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重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行动,在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规范有序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光伏新村。在此背景下,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87.41GW,较2021年同比增长60.3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 280至3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 95至120GW。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提到,2023年底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预计达4.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

  高涨的需求之下,光伏产业链正在加速产能扩张。同时,在光伏电池技术迭代的背景下,新工艺出现意味着技术更新、产线等全套设备的更新。受益于技术迭代与国内外扩产随着产业技术的逐步成熟与进步,在经历震荡、调整后,在经济高速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持续增加,随着平价上网的实现,光伏行业的发展从政策驱动向内生动力驱动转变,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的席位,不但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有望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低成本高效率的光伏将成为电力行业减排的主要力量,光伏发电有望从辅助能源逐步成长为主力能源,带来较大的行业增量空间。

  2022年,正值“十四五”阶段的第二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以求为未来做好政策储备,与此同时也为环保行业释放出许多新需求。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意见》提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意见》明确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对于我国环保行业各类政策的出台,环保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得到明确,进而扩大了行业市场需求。下业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及排放标准的提高,推动下业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或者进行环保设备升级改造以提高处理效率,促进各行业规范发展。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本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带来行业利润空间。

  2022年,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提出,到 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1.9%,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实现我国“十四五”环境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投资需求约6.8万至8万亿元,年均投资需求约1.4万至1.6万亿元;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年资金投入需求约2.1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降碳减污将是环保行业重点发展领域。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随着“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我国环保产业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十四五”期间在双碳战略引领下,降碳减污将是环保行业重点发展领域。

  随着各项政策自上而下逐一推进落地,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增量与存量市场空间逐渐明确,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无废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等新的市场需求对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实现污染物治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成为主基调,环境治理各细分领域市场空间不断深化扩大。

  公司的市场应用及需求主要来自于泛半导体产业(光电、光伏等)、精细化工和汽车制造等需要对制造工艺流程进行污染控制的精密制造业,以及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对生产末端污染治理需求量大的传统制造业。

  随着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重视以及国内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以VOCs治理技术为例,我国VOCs治理技术已经开发和应用的种类较多,包括RTO沸石转轮处理技术、微波催化氧化技术、活性炭纤维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纳米材料净化技术、膜基吸收净化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克服传统 VOCs 治理技术的弊端。

  污染物综合治理能够有效降低环保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成为行业趋势。各行业排放的污染物中,往往多种污染物并存,比如存在多种复杂气体、粉尘以及废液废水,传统做法是针对各类污染物,分别使用不同的环保设备进行治理,但存在占地面积大、设备复杂、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副产品利用价值低、有二次污染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企业环保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多重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逐步出现。比如钢铁行业锅炉尾气治理,其污染物种类包括了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以及二噁英等,传统方法一般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进行分别处理,设备复杂、投资额大,处理效率不高;比如光电产业制程污染处理,其污染物包括各类酸碱废水、废气、VOCs 等,分别处理难以控制杂质浓度对制程工艺的不良影响,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采用一体化技术,可以将各种处理技术糅合为一套工艺流程,产生协同效应,既简化了工艺和设备,也节省了成本,还具备较高的处理效率。因此,发展经济有效的污染协同治理技术,已成为环保产业技术升级趋势。

  此外,污染防控治理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研发投入和技术先进性的要求较高,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和持续技术创新,并且需要对产品应用的各类型领域的生产工艺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掌握先进的处理技术和工艺设计方案,并且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有效满足所属领域的污染治理需求。因此,较高的行业技术壁垒阻碍新竞争者进入行业,进而保障了行业利润水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制程污染防控、末端污染治理、托管运维、远程在线监测及第三方检测服务于一体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已形成从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系统安装到增值服务的较为完整的业务链条,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环保服务。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环境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以泛半导体产业为市场切入点,在该领域积累起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以此为基础,公司逐步拓展产品在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高端精密制造业以及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重工业领域的应用,跨行业应用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2022年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前五大、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大均为公司合作客户,公司在光伏行业的制程污染防控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主要从事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末端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多行业领域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环境污染协同处理技术应用为核心,根据多行业客户的不同处理需求,针对各类复杂污染物提供定制化、精细化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的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是针对精细化制造工艺流程的定制环保系统装备,主要处理工艺流程中持续产生的各类复杂污染物,其与制程工艺主体设备紧密连接,同步进行污染物收集、处理及排放,既是解决制程企业达标排放的环保装备,也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良率的重要辅助设备,是制程企业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光电、光伏、精密电子等泛半导体企业在产品制造工艺流程中会持续产生各类复杂污染物,主要包括 NOx、酸碱废气、特气危气、VOCs、粉尘和废水等。经过制程污染防控系统的高效处理:首先,能够防止生产工艺设备被腐蚀、污染,保持作业机台的洁净度,降低杂质掺入对产品的不良影响,保障并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其次,最大程度的杜绝因特殊气体、危险气体的使用可能引发的生产事故(爆炸、中毒、失火等),保障生产安全、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最后,实现制程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符合行业标准的排放要求。

  公司的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主要处理重工业企业在生产环节末端集中排放的各类污染物。随着国家环保监管趋严、排放标准不断升级,重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治理已无法延续过往粗放式处理方式,传统环保技术经验积累也难以满足新监管环境下的环保治理需求。公司凭借先进的NOx处理技术,积极推进公司产品在水泥建材、钢铁冶金等末端污染领域的应用。

  公司依托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协同工业固碳等固碳新增业务,公司的固碳技术,可实现原位低成本捕集CO2、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有效解决钢渣安定性不良问题并提高活性,制备出高活性固碳材料,突破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钢渣大规模安全、高附加值应用于水泥、混凝土和骨料等建筑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同时达到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的目的。公司积极把握节能降碳行业机会,本期定增募集资金投向之一为年减排万吨级CO2和钢渣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一期生产线月在河南省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内竣工投产。该项目利用钢渣等非碳原料低成本原位捕集烟气CO2,捕碳后的钢渣可作为优质水泥混合材,制备低碳水泥;也可与矿粉、粉煤灰等其他材料混合制备超细高活性优质复合矿粉,应用于水泥、混凝土及其他相关产业。

  公司采取项目定制化采购模式,在具体项目确定后,根据设计管理部制定的采购请购单,结合项目工期、材料需求量、供货周期等因素安排和实施采购计划,并根据项目进度及时跟踪更新。公司建立了优选供应商名录,在进行采购时,通过目录内多家供应商质量、价格综合比较后确定最终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同,实施采购。公司质量部对采购的物资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

  公司采取以项目为核心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公司的主要生产过程包括技术方案设计、专用设备生产和系统安装调试等三个环节。

  在具体项目确定后,由设计管理部以项目为单位设计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方案,生产中心根据方案完成专用设备的生产,电气部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制作;项目管理部根据方案完成设备的系统安装、调试。设备整体完工后,由质量部按照设计要求对设备进行成品检验。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和商务谈判方式实现销售。通过招投标方式承接的项目,公司需要同时准备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就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选用和环保安全要求与客户沟通技术方案,在技术方案和商务条款均中标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

  通过商务谈判承接的项目,公司通过技术资料介绍、案例展示等方式向目标客户进行推介,并针对客户的工艺需求进行分析,设计整体污染治理解决方案,与客户就方案设计、材料选用、工期、价格等事项进行商务谈判,协商一致后签订合同并执行。

  公司采用经营模式是基于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产品结构等因素,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符合行业发展特点及公司业务现状。报告期内,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市场供求状况、行业竞争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和实施状况等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经营模式在报告期内也未发生重大变化,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发生重大变化的预期。

  (1)公司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光伏行业景气度高,全球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使得下游光伏行业客户配套环保设备的需求也大幅增长;(2)在全球碳减排大背景下,环保政策的不断趋严,其他下游客户环保治理需求持续增长。

  LCR液态催化剂脱硝技术即(Liquid Catalyst)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成功的脱硝技术,针对烟气排放所含氮氧化物,使用高效脱硝塔进行整体治理,在 15-200℃的温度范围内,高效脱硝塔利用液态脱硝剂的催化反应来达到处理氮氧化物,LCR脱硝融合了吸收、催化反应等技术,将氮氧化物变成H2O和N2,无二次污染,该技术具有中低温高效特点,脱硝效率95%,氮氧化物排放最低可以降到10mg/Nm3以下,同时可以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达到尘、硫、硝、氨的超低排放。公司于2008年开始将LCR技术应用于光伏、光半导体行业,在光伏、光半导体有上千套的应用业绩,凭借LCR技术的独特优势,公司在光伏行业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并持续该技术在电力、玻璃、烧结、钢铁、化工等传统高污染行业的应用,2019年年底成功应于水泥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该项技术在将在末端治理行业广泛应用。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工业污染防控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并正常使用的专利有188项,包括18项发明专利和170项实用新型专利,具备丰富的技术储备,掌握了高效全面的工业污染防控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LCR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特气危气处理技术、粉尘防爆系统技术、重金属粉尘治理技术、VOCs树脂吸附脱附加催化燃烧技术等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光伏、光电、半导体、精细化工、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电力等多个行业,能够使得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工业污染治理集成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具备排放效果良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低、占用面积较小并可实现实时监测、与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有效衔接等众多优点。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各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经济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为客户的安全生产、达标排放提供一站式的环保解决方案。上述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定制化的特点,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不同工况条件下产生的污染特征采用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工艺。报告期内,公司抓住国家政策导向及产业发展机遇,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工艺水平、丰富的环保项目经验以及良好的商业信誉,成功地为多行业客户提供了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环境污染防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形成的研发设计优势和生产制造能力,能够根据多行业客户的不同工艺要求,实现快速、精准的个性化方案设计,满足客户生产安全、排放达标的综合需求;同时,公司多年行业应用经验的积累、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贯穿全流程的项目质量管控,能够确保项目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

  基于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公司的产品具备较强的多行业应用能力。目前,公司客户广泛分布于泛半导体、精细化工、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多个行业。而作为光伏行业配套设备的龙头,公司深耕于光伏行业,不断地更新研发,这是技术的支撑点。公司能够深度绑定客户的生产工艺,给予客户信任感,客户黏性高。

  公司在光伏行业的项目经验存在几大亮点,一是能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对强酸、硝酸、氢氟酸等混酸的排放能降低到5mg/L 以下,而光伏行业排放标准要求是30mg/L;在处理烷类等易燃易爆气体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些气体由于夹带氨气、氢气和粉尘,容易发生爆炸。之前的国外系统在处理过程中,只能解决硅烷,但没有解决氢气、粉尘和氨气问题,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然而,公司已经能够完全解决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公司目前的新工艺已经全制程解决此问题,可以把氨回收后卖给水泥厂、钢铁厂、电厂用做脱硝用。

  公司工艺在升级过程中逐渐解决了系统保密性、安全性、稳定性和控制不良率等环保问题。所以综合来讲,公司解决了氮氧化物,氢氟酸,硅烷的同时还保证了安全和生产的稳定性。

  公司目前已拥有多项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相关专利,通过利用钢渣等非碳原料低成本原位捕集烟气CO2,捕碳后的钢渣与矿粉、粉煤灰等其他材料混合制备超细高活性优质复合矿粉,生产低碳胶凝材料(用于生产低碳水泥)、替代混凝土的混凝土掺合料及人工骨料等系列建材产品以实现商业化。该技术的核心优势体现在:(1)产品替代水泥熟料&矿粉节约水泥企业成本。目前水泥公司通常采用的捕集CO2利用技术为采用化学试剂吸附再脱附,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提纯,高纯度CO2应用于干冰、食品等,或注入地下储存,或用于驱油等。该类技术由于捕集利用成本高,捕集、储存或利用运输距离远,产品应用规模小等原因,导致当前其整体应用规模较小。公司采取的碳捕集项目使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碳酸盐胶凝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碳化钢渣人工多孔骨料及其制备技术、捕集水泥窑烟气CO2协同制备低碳水泥技术和工业烟气脱碳并协同制备钢渣砼技术,技术难点在于去除钢渣中的有害杂质并将水泥窑烟气CO2固化成稳定的碳酸盐固体,需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碳化催化材料,技术门槛较高。(2)实现钢渣资源化利用,与钢铁企业合作共赢。我国虽为钢渣排放大国,然而钢渣利用率却不足30%,其堆存填埋等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我国大量耕地,同时对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对于钢渣大规模以及稳定的高效利用需求非常迫切。目前钢渣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一方面受限于钢渣的安定性不足,钢渣中所含的游离 CaO 以及 MgO 易引起安定性不良从而引发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破坏;同时钢渣用作辅助性胶凝材料时水化胶凝性较差,活性不足;此外,钢渣所包含的 Fe、RO 相关组分易磨性较差,导致粉磨能耗高于石灰石、粉煤灰以及矿粉等,因此通过进一步磨细钢渣粉以增大比表面积对提升钢渣活性有益,然而提升空间有限并且能耗过高。基于上述钢渣利用率不足所存在问题,公司所开发的钢渣捕集水泥窑烟气CO2并协同制备固碳辅助性胶凝材料和低碳水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业固废钢渣利用率、为混凝土提供优质高活性掺和料以及减少水泥及混凝土生产碳排放,为固废钢渣以及水泥制造减碳的大规模安全利用创造了新的技术路径。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33,35.50万元,同比上升80.40%;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702.21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6.74%。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383,155.57万元,同比上升57.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14,139.79万元,同比上升11.22%。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如下:

  1、在全球碳减排大背景下,环保政策的不断趋严都将行业带入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度我国光伏行业继续高速增长,受益于光伏行业连续多年的高景气,光伏行业客户的污染防控需求不断增长;

  2、公司主要产品制程污染防控设备销量稳步上升, 2022年度该类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07.86%。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毛利率水平稳中有升,是公司2022年度净利润上升的因素之一。2022年度,公司整体营业收入143,335.5万元,同比上升80.40%,销售毛利率28.15%,同比上升了0.78个百分点。

  2022年度,公司销售费用5,904.15万元,同比增加127.64%,系报告期销售订单和销售人员增加,导致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工薪费用增加。

  2022年度,公司管理费用8,550.03万元,同比增加52.53%,系报告期业务规模增加及增发事宜,导致工薪费用、中介服务费、办公会议费、差旅费增加。

  2022年度,公司财务费用4,266.91万元,同比增加140.40%,系报告期利息费用增加。

  2022年度,公司研发投入5,236.33万元,同比增长62.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65%,保持持续增长。公司一如既往的重视研发,加大研发力度,持续引进高端人才,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 10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55%。

  1、2022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4,087.46万元,净流出同比增加253.11%,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在执行订单大幅度增长,支付的采购款项和工薪费用增加,使得公司经营活动支付的现金大幅增加。

  2、2022年度,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005.56万元,净流出同比增加 415.90%,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得公司投资活动支付的现金大幅增加。

  3、2022年度,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4,340.64万元,净流入同比增长101.32%,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银行融资规模增加,使得公司筹资活动收到的现金大幅增加。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将根据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环保需求,提升产品性能,扩充产品范围,抓住国家环保要求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增强、下业快速发展和环保升级建设需要的机会,积极技改,提升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充分发挥公司在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品牌、质量优势,巩固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扩大现有生产规模,迅速做优、做强、做大企业。

  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自身与高校、科技机构的研发能力,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后劲,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努力吸引国内外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断完善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还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现有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稳定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客户拓展方面,公司将有重点地对知名品牌客户进行拓展,引导客户在体验公司产品的过程中积极传播公司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市场份额及行业知名度。

  1.为顺应行业发展,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光伏配套设备的技术积累优势,推进发展半导体以及汽车、医药板块,构建持续的竞争力。同时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巩固和强化公司在环保行业的综合配套能力,有效优化产品结构及扩充产能,完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2.公司凭借长时间品牌、技术、成本优势铸就的市场份额累积,未来将持续致力于从废气、废水、纯水等设备系统转向一体化的综合配套系统,从而实现销售规模的提升。

  3.借助和建材行业龙头企业的既往合作,加速公司固碳业务在水泥、钢铁行业中复制落地。

  4.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拓展及行业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公司董事会将继续推进设计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5.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行关键人才TSCT(Training、Self-improvment、Coaching、Task-assignment)培养计划,并采用“送出去培训,请进来上课”的形式,开展人力资源、内控和ISO相关培训,加强中层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岗位目标考核机制,以增加岗位和职责的适配程度,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服务的客户主要分布于泛半导体、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行业,上述行业的景气度会受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影响。当宏观经济景气度上升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下业对工业污染治理的需求可能随之增大;当宏观经济景气度下降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萎缩,下业对工业污染治理的需求可能随之减少。因此,如果未来下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导致行业景气度下降,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在长期研究及实践摸索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不断改进和创新,取得了较多创新性成果,如开发了LCR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具有脱硝效率高、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双低、无二次污染等突出优势,兼具可远程中央操控、占用空间小,操作简单、运行安全等特点;开发了污染协同处理技术,在方案的定制化设计和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协同处理包括废气、废水在内的多种污染物,同时满足不同生产环节的设备联动协同,既简化了污染处理工艺流程,也节省了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兼具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未来如果公司不能根据行业内变化做出前瞻性判断、快速响应与精准把握市场,不能及时觉察到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使公司在新技术的研发方向、重要产品或服务的方案等方面不能及时做出准确决策,公司将存在技术创新失败、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新旧产业融合失败的风险。

  随着政府对环保行业的日趋重视、国家不断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政策支持,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不断吸引潜在竞争者进入,未来公司在市场拓展等方面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公司不能正确研判和准确把握行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或者不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客户需求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及时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以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公司将存在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经营业绩下滑或被竞争对手超越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1,258,237,288.50元。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也随之增加。如果下业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发生恶化,可能导致公司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将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管理层未来会进一步加强内部订单管控和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