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半岛平台

2023-04-26 阅读次数:

  列改革,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外资企 业极大地带动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和扩张,私营工业企业的 崛起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重大 战略举措依次开始实施和持续推进,中国制造产业自2003 年起逐渐由东向西转移,中国工业化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对广阔的世界市场, 中国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出口 导向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快速推动了我国的工业 化进程。

  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不断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技术改造,整体面貌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高 技 术 制 造 业、装 备 制 造 业、工业 战略 性 新 兴产业 的 增 加值增长迅速,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 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 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 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载人深潜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 空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互 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

  <i.cn10-1617 p="" f7.2022.12.145    <="">

  摘 要:回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共和国历史,工业成长和工业化始终是不变的主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砥砺奋

  (3)全面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 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经 过70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已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 类、666个小类,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 的国家,中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这一切成绩的取 得,与新中国成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工业是 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产业和主要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 有影响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支撑着中国的国际地 位,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大大改善了民生福祉,我国城市 化水平不断提升。

  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备战为核心的“三 线建设”应运而生。它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在长达15年的 时间中,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安排建设项目1100个,形成 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修筑铁

  路干线公里,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 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 下,改善了工业布局,在尖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效率之 高、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1970年,我国政府强调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决 定中央财政拨出专项资金80亿元给予支持,要求各省、市、 自治区建立自己的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 机械厂,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这一措施扩大了 中小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改善了县域经济的面貌。

  1973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四三方案”,建议在今后 三五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是 我国继1950年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 合国产设备配套,至1982年共建成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 成为198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119.6亿元,2018年为30.5万亿元,年均增长11%,按不变 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各国也在竞争高端产业主导权。无

  价格计算增长了约970倍。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 论是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国际经济环境,都要求我国开启

  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自此连续多年稳居 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以企业改革为 补充,我国工业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作者简介:赵琳 (198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1.2.1 1978—1992年 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的工业化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揭开,各行各业焕发生机,酝 酿着新变化。 工业生产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和转变,从优先发展重工 业转向优先发展轻工业,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业全 面发展的工业化战略。1979年起,我国对轻工业实行“六个 优先”政策。1979—1984年,重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7.4%, 轻工业为11.7%,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逐渐协调过 来。轻工业的发展,扭转了我国工业结构过度偏向重工业的 局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企业进行了“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为特征的工业 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进工业经 济责任制、利改税,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 企业改革,起步实施企业兼并与破产等阶段,使企业逐步 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 工业发展重心向东部地区倾斜“。六五计划”(1981— 1985年“) 七五计划”(1986—1990年)明确提出发挥沿海地 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制度、资金和技术要素在东部地 区聚集,劳动力要素也开始向东部地区转移,支持东部地 区率先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 施,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 我国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工业化浪潮,大大促进了我国城 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工业化的总体进程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 1.2.2 1993—201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 建完善阶段的工业化 之所以将1993年作为新时期的起始年,是因为就工业 结构来说,1993年之后中国工业化再次出现重工业快速增 长的势头,到2005年,工业中重工业占比接近69%,形成了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 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此次变动是工业结 构的自然演变。起初是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 的制约瓶颈为目的,我国的重化工业开始迅速发展。1997 年,我国彻底告别“短缺经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满足 了基本的吃穿用需求后,开始追求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 品。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尤其是对 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生了较大需求,这是进入新 世纪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的变 化带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企业推进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

  另一方面,进行了经济分权改革,不仅财政权进行了 下放,还对基建计划的审批权、物价管理权、利用外资审 批权、物质统配权等方面进行了下放。

  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激励下,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 具体情况,积极推进工业化发展,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地 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工业模式,例如“珠三角模式“”苏南 模式“”温州模式“”晋江经验”等。各地的工业园区,包括产 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突出产业特色,优 化产业布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种项目投资,不仅 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还带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个“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 国,没有真正的机器制造工业,没有现代国防工业,主要工 业产品产量极少,工业布局极不合理,70%以上的工业集 中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内地只有不到30%的份额。从 1949—1952年,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重建,将钢铁、煤炭等工业基础原料及交通运输业的恢复 作为重点。

  2.2 因地制宜,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

  和文化习惯等差异较大。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非常重视 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创新工 业模式。

  一方面,中央政府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增长 率成为官员晋升的重要机制。

  进史,亦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创业奋进史。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总

  本文索引:赵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 J].商展经济,2022(12):145-148.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体,以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 段,在封闭条件下,实行赶超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 略。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逐步建立了 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较好的工业 化基础。但同时,存在“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 陷,以及消费品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的问题。

  2002年,十六大提出中国应该坚持“以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相对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 化在发展路径上摒弃传统工业化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 展模式,叠加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引导工业化的成 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掀开了新的一页。

  1.2.3 2013年至今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工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引领工业发展。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淘 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向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调整; 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连年上升,逐步占据主导 地位;新兴行业和产品不断涌现,展现生机,成为工业经济 中的新增长点。我国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从资源和资金密集 主导向技术密集主导转型升级的趋势。 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东 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全国工业经济发展布 局进一步协调。 2012年,党中央提出“四化同步”战略“,坚持走中国特 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 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分“三步 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为制 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提供了行动指南。 自1949年起,经过70多年的砥砺奋斗,2020年我国基 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

  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种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值得 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浪潮,以及我国工业化发展

  (1)工业产值突飞猛进。195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 化道路,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

  1953年,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 路线,要求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年“,一五 计划”开始实施,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以苏联 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为核心,囊括机械、钢铁、 能源、原材料和军工等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我国开始了 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为代表的“”运动展 开,同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通过农业集体化经营,全力支 持国家工业化“。”时期,虽然客观上使我国工业各 项指标有了较大增长,但存在效益低、质量低的问题。之 后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62年开始,农业、工 业相继恢复。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