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产业聚半岛平台焦丨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辉煌与梦想

2023-07-19 阅读次数:

  是的,到今天为止,线多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回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开始,把各个领域的工业化及促进工业化发展的诸多领域诸如农村工业化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引进外资、私营企业的成长与多种经营所有制共同发展、园区的工业化、世界制造工厂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以及中国制造的未来等10个方面进行报道。这些报道,史料详实、数据严谨、专家权威、案例典型,是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可多得的系列作品,是向祖国70华诞献礼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回首新中国走过的70年,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动力源。放眼世界,中国如今已是举足轻重的工业大国。通过工业化,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70.6倍,占全球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彩色电视机、空调产量超过2亿台,冰箱7876万台、洗衣机7150万台,超过全球产量50%以上;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辆,占全球的30%,新能源汽车产量127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2018年,我国共有12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50多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应该看到,自工业革命以来,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制造业作为工业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其着墨颇多,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更加注重企业发展质量。

  对于这一点,习的讲线日下午,习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在相当一部分领域产量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自力更生是我们的基础。

  习强调,我们现在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全”有了,在“高精尖”方面还有不少短板。还是要继续攀登,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把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

  正如习所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要朝从做大到做强、做快到做优的方向转变。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竞争格局重塑,身处大变局中的中国工业,将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近代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就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没有经历成功的工业化进程,就不可能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

  新中国开启工业化进程“从战略层面来讲,新中国成立70年的工业化进程是相当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国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习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7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飞越,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性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前,经历多年战乱,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无法生产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工业产品。因此,我国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几乎就是从1949年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生存,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在魏际刚看来,这一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占主体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面积封锁,是我们国家谋生存阶段,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重工业为主。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的工业国,以“两弹一星”为代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全面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时期是在南巡讲话之后。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步子很大,对外出口逐年增加,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取得很大成效,同时,第三产业开始得到较大发展。

  第四时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十年,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和信息化互相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工业和轻工业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平衡,中国工业化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工业国家。

  第五时期是自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开始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中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向发达国家在质量、效率、创新、竞争力、绿色等方面的“二次追赶”进程。

  新中国成功开启并快速推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集曲折的过程和辉煌的成就于一身,最终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正如习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种辉煌的历史成就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六点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工业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的产品。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根据联合国数据,到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798.95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24.5%,比世界第二位的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多出了近万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和第三位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

  中国用了7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国家的伟大转变,既没有陷入拉美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的陷阱,又消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工业化的弊端。可以说,中国70年来的工业化道路是相当成功的,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第一,我们的战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建成一个工业强国,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在政策上持续推进,只要认准了就不再回头。

  第二,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及时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达到二者比较优化的结合。

  第三,因势而变的产业政策。我们目前的产业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一直都在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立足国情,没有照抄、照搬外国成功经验。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世界级的大国,各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工业化发展离不开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交通、能源规模世界第一,交通、通信等建设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为工业化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政治稳定。众所周知,国家不稳定,啥也发展不了。中国政府始终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保证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持续深入。事实证明,中国强有力的正确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工业化取得战略性成功的前提保障。

  “比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还很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制约,将来必须走一条高质量的工业化道路来保证可持续发展。”魏际刚表示。

  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世界最薄触控玻璃和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一件件“中国重器”是自主创新的见证;一批批中国品牌逐渐成长,代表着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产品不断推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和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工业水平落后百余年,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是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54.1%,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提高至4.8%、25.3%、10.7%。

  自工业革命以来,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造强则国家强”正在成为大国竞争力的普遍共识——具有完备的专业制造体系、强大的核心技术实力、可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产业链,才是大国崛起的“通关密码”。

  近年来,西方国家重新认识到了制造业的作用,纷纷制定制造业发展规划。美国于2011年颁布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以“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随后,又提出了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口号。德国提出《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英国制定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相继提出物联网和机器人战略,法国起草了《未来产业》规划,韩国则有“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等,无不是为促进本国制造业适应未来、赢得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从最开始为海外品牌代工,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全球化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洗礼中,已经从最初的围观者、学习者,逐渐走向舞台中央。

  高铁是近些年我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从零起步、由弱到强,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映照了一国制造的步履铿锵。

  拥有着世界最高运营速度、最长营业里程的中国高铁,今天以其智能化再一次引起全球关注。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中指出,凭借惊人的发展速度以及过硬的实力,中国高铁已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发展经验值得别国借鉴。

  “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在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名为《中国创造》的纪录片里,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朝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坚定前进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十五次向社会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及分析报告,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为34.9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9.67%;资产规模总额为36.4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89%;入围门槛小幅提升,为88.57亿元。其中,净利润增速保持高位。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归属母公司利润9767.29亿元,较上年增长19.44%。净资产利润率实现了“三连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位列首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从专利及发明专利数快速增加来看,201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有专利917446件,较上年增长18.06%。2013-2019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专利数年均复合增速达21.99%,发明专利数从2013年的75055件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271158件,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3.87%,高出专利数的增速,创新质量较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当前中国工业化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已经从工业化的初期发展到工业化的后期。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后,我们迎来一些新机遇,也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只能靠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来解决,我们要注重转向新的工业化战略,走高质量工业化发展之路。未来制造业要注重向全球提供原创性,强调竞争政策和功能性政策。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五大任务,除了要强调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以外,更应该强调制造业的质量和服务型制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伟认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实现了中国的制造业全球第一、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二。没有制造业,这些都无从谈起。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就需要把握住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以及这三者所指向的高质量制造,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特点。

  未来,中国制造业将直面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并受惠于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排除干扰,朝着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坚定地前进。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