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主席为何强调“钢铁要过江”?

2023-07-20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1950年12月,新年将至。北京长安街附近的一间礼堂里人声鼎沸,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正在这里召开。会议由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主持,朱德总司令任主席团主席,此次的会议议题至关重要。

  从1947年到1950年,当时的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最大的鞍钢位于山海关外,整个产业“北重南轻”的局面十分明显。

  认为,新中国的钢铁工业要想长足发展,这一布局必须改变。他明确指出,新型钢铁基地要建在南方。一句话,“钢铁要过江”。

  1951年,同意了重工业部关于在华中地区兴建一座大型钢铁厂的建议。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即将落户湖北武汉。

  1954年3月26日,专家们提交了《厂址选择意见书》,推荐武汉青山地区为钢铁基地的厂址,并定名为“武钢”。

  为什么选在现在的武钢厂址?第一点,水陆交通方便,第二个武钢厂区地广人稀,所以选择这边,确实是污染最少的。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己建设的高炉。从土方会战到厂房耸立,从管线铺设到设备安装,一个个难关都需要独立攻克。一些赶制出来的设备,如果用铁路运输根本来不及。

  那后来就没有办法,就批了两架飞机。从哈尔滨运皮带运输机的设备。全国人民当时来讲,那支持武钢高炉的建设,那都是很积极的,很重视的。

  每天那个衣服啊,一天都是湿的,都没有干的,上去就不休息,焊点焊完了不能等着的。“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干。”这是我们的电焊连的口号。那真是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那拼命地干,焊。

  经过14个月零13天的奋战,1958年9月13日凌晨3时,当武钢总经理李一清将一支火炬伸向一号高炉炉口时,点燃的,不仅仅是高炉熊熊的烈火,还点燃了新中国第一个钢都的曙光,点燃了中国人的自豪与希望。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我们在底下都等着看,看毛主席来了,我们在叫,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就叫,都声音蛮大。

  武钢的建设牢牢牵动着的心,1958年9月10日一到武汉,他就询问武钢哪天能够出铁。

  专家根据周密计算,决定将出铁日期由国庆节提前到9月13日。当天,从汉阳登船,行到江心,他兴致勃勃地说:“我要游到武钢去。”

  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激动人心的一刻。照片中,正在和握手的是青年工程师潘政德。

  主席亲切地对武钢人说,“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后天还来。总而言之,我是坚决要看到你们出铁。”

  这时,炉内喷出一阵火花,铁水喷涌而出。台上台下响起一片欢呼,火光映红了的笑脸。

  《毛主席的光辉把金色的炉台照亮》这首歌曲,正是取材于视察武钢一号高炉时,与钢铁工人亲切交谈的场景。

  “913”这个数字,不仅对于武钢人,乃至对于全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9月13日,这一天被定为了武钢的厂庆日。

  这个意义太大了,第一个,这是新中国第一座高炉,而且这个高炉是达1386立方米,过去没有这么大的。第二个,是当时最先进的高炉之一,自动化程度,包括高炉的先进度,那都是与时代相同的。再一个就是填补了中国没有大量生产钢铁的空白。

  从1958年3月到9月,短短半年时间里,主席马不停蹄地视察了重钢、武钢、大冶、马钢、上钢一厂。各大钢厂一片向好之势,而此时正在草原包头建设的包钢,却是困难重重。

  虽然背靠白云鄂博的丰富资源,但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建设队伍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就在包钢建设者面对着漫漫黄沙犯难时,又遇到了一大难题。炼钢炼铁,建设队伍的生活都需要用水,建设者从20公里处引来的黄河水,并不适合炼铁。

  满怀热情的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过滤排水工具,经过一场场苦战,泥沙终于被制服,水质也符合了炼钢炼铁的标准。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同时登载了题为《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社论指出:“全国各地如何支援包钢,尽先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材料,这是建成包钢的关键所在。”

  电影《草原晨曲》讲述了建设包钢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北京、河北、鞍山等地的专业人员陆续来到包钢,人数超过1600名。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那个时候人们说苦不苦,那比上长征时候,那不要好得多了,就是精神食粮啊。好家伙,就灯火辉煌,昼夜,轰轰烈烈的场面就开始了。

  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就在人们激动地欢呼时,一声巨响将所有人惊醒。

  由于材质、炉温等问题,导致高炉风口频繁损坏,一号高炉随时面临着停产的风险,这让大家担心不已。

  刘志祥,包钢一号高炉的建设者。1955年,他放弃了去清华求学的机会,来到了大草原。他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最艰苦的年代,将简易的装置改造升级,方便工人使用。

  为了提高高炉利用率和产量,工人们在上千摄氏度高温的炉前,日夜奋战,更换风口。与此同时,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万能小刘”刘志祥,终于解决了包钢一号高炉风口的问题。

  1959年10月15日,一直心系包钢的周恩来总理抵达包头,专程为包钢1号高炉提前出铁剪彩。

  一炉铁水和总理手中的剪子,剪断了内蒙古草原“手无寸铁”的历史,为包头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9年,新中国钢产量达到1122万吨,约占世界钢产量的3%至4%,十年的时间,钢产量增长了70多倍。

  武钢和包钢的建成,与鞍钢一起形成了中国三大钢铁基地鼎足之势,搭建起了新中国的钢铁脊梁。加上各地中小型钢铁基地,构建起被称为 “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新中国钢铁工业布局。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格局已定,下一步棋,又该落子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