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林毅夫和张维迎:两大国家级智囊团教授“互撕”25年余波未尽

2023-07-22 阅读次数:

  1995年,两位国家级智囊学者在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就国企改革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场轰动各界的激辩,被外界人士戏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这次辩论无形中带火了两位国家级“辩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和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从顶尖学者到广为人知的热门人物,以至于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维迎与林毅夫的这场辩论可谓掀起了一股经济学界的学术潮流。

  而这与他们所争辩的论点有关。当时,国企改革一事同样也是国民们普遍所关心的。

  林毅夫教授认为,这些年由于国家资金紧缺,所以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我国在时代局限下产生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一直以来的国企制度也正是由这一战略而产生,经济学中对这一现象的专业名词叫做内生。

  内生,即靠自身发展而产生,纯粹是经济因素下的自行变量,不受政策因素所影响。

  当前国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被这些内生出来的政策和社会上的一些负担给约束了,失去了市场竞争的活力,国企改革应该先从战略政策中压制其竞争性的那部分着手,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国企重新焕发活力。

  张维迎教授则更着重于现代企业理论中解决企业实际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剩余索取即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之后的利润索取,是财产权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权利。

  张维迎认为,为了公平起见,真正负责经营和决策的人应该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样才能保证位于经营决策者位置的永远是最有能力的那位。

  如果不允许个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就无法激发个人竞争性,如果连个人都没有竞争性,公司又怎么可能富有竞争性?所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民营化。

  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之后两位教授也分别出具了阐明各自观点的论文,作为这场辩论后的“余波”,似乎尚未尽兴。

  机会说来就来,九年后的CCER十周年庆活动中,两人再次辩论,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当时的林毅夫对此后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甚至放线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定能赶超经济第一强国美国,而张维迎则面露担忧,认为挑战重重。

  又十年,两人在追思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的学术会议上碰面,提及争议已久的经济问题,再次引发辩论。算起来,这已经是两人之间的第三次“交火”,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2016年,北大朗润园,相逢21年的两位经济学领域顶尖辩手林毅夫和张维迎就产业政策问题展开“互撕”。

  这一次,在广大媒体的见证下,林毅夫教授首先登台演讲,背景墙大大的“产业政策思辨会”十分清晰,可见此次辩论的主题依然围绕二人争论已久的经济问题。

  林毅夫教授从自己所理解的产业政策的定义到产业政策为什么会失败,以及企业经济为什么离不开产业政策等等,由浅到深地做了详细的阐述。

  林毅夫教授特意指正了网上一些朋友们对其思想的误导性判断,自己并不认为产业政策即国家指导企业。

  林教授说:“我向来说‘因势利导’,而不是国家指导,就是因为产业政策主要是由国家来帮助企业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林教授认为,产业政策并非过多干预,而是扶持,产业政策对企业的扶持是有积极作用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帮助。

  他还表示,政府选择特定产业的软硬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本应推向全国,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先集中优势,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资源,从而惠及全国。这并非破坏市场竞争性,反而是帮助市场更有活力。

  张维迎教授随后上台,这位头发花白的学者先礼后兵地向自己的老对手打完招呼,谈到经济立刻火力全开。

  “毅夫前面所说的产业政策和他后面所讲的内容根本是不一致的。他把产业政策的范围说的太广了。如果像他说的一样,几乎政府做的所有事情都叫产业政策,那批评产业政策的都等于无政府主义,这个太可怕了。”

  引来台下一阵笑声。接着,张维迎教授从自己的理解出发重新定义了产业政策,即政府对私人产品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地区性政策或一视同仁的必要性公平性政策等不属于产业政策。

  张维迎教授开门见山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反对产业政策,他犀利点评了林毅夫论证产业政策的逻辑性矛盾和林毅夫整改整体法则谬误。

  他说:“毅夫举其他国家的例子说产业政策不会失败,那所有长寿的人都得过病,难道得病是他长寿的原因吗?”

  张维迎教授还指出,林毅夫作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站不住脚、自相矛盾的。瞎子说书、盲人按摩就是比较优势的典范。

  张教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下的产业政策,认为这会破坏产业竞争的公平性,还会影响企业家的资源投入配比,破坏市场平衡。

  这场辩论足足辩了三个小时,细听之下仿佛各有各的道理,一是对产业政策的理解有所不同,严格来讲,二人所争辩的问题并不属于同一个分支下的问题,即此政策非彼政策。

  二是两人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详细但不乏理想化的构思,林教授寄希望于政府的推动,则是放大了政策的积极作用,而张教授对自由化市场的效率过于信任,则是放大了产业政策的反面因素。

  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教授虽然在观点上各持己见,经常一来一回地“交火互撕”,但学术交流本就提倡争鸣,求同存异,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彼此的尊重。

  一边在见解上“撕”的火热,一边在学术上下功夫研究对方的主张,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逐条反驳。

  北大朗润园的这场思辨会让观众们听得意犹未尽,一方面增加了知识见解,一方面还围观了一场大佬间的“互撕”。

  话题还是官方和大众都极为关注的产业政策问题,这样的精彩时刻并不多见。何况这两位国家智囊级人物所讲言论并非信手拈来,他们也是经过细心准备的。

  林毅夫来自我国台湾,泅渡大陆的传奇经历使得他的身上从来不缺话题,甚至还曾闹过“抱着篮球游过海峡”的谣言,平时说话仍旧带着一口平翘舌不分的“台普”。

  来自陕西的张维迎教授则操着一口“陕普”对一个个问题犀利作答逐条反驳。精心制作的PPT在身后的LED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每一个重要论点,而演讲中的二人竟能不约而同地做到脱口而出临兴发挥,可见对这场辩论的重视。

  新京报的记者在会后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陈平,陈平回答:“林毅夫的观点比较现实,而张维迎比较接近意识形态。”

  听起来陈平老师的意思似乎是赞成林毅夫多一点,这使得原本支持张维迎教授的一些网友开始动摇。

  要知道自称“研究经济的物理学家”的陈平老师还有一个“预言家”的外号,起因是这些年他所预测的国际性事件不少都成了事实,包括2020美国大选。

  他就曾在多个视频中预言特朗普无法连任,虽然事后谦虚地表示“只是分析得出的结论,并非预言”,但仍然被网友们热烈追捧。

  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教授虽然在观点上针锋相对,但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部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为了激发市场的竞争力。

  产业政策作为一个至关重要又无比繁杂的经济发展性问题,即使他们之间的争辩尚无拍板钉钉式的定论。

  但他们在学术上抽丝剥茧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学习,何况长达25年来的观点对峙,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各界各派人士开诚布公地学术辩论开了一个好头。

  国家级智囊团教授当中,前有林张之辩,后有张维为对话众网友,答观众提问,又有陈平教授对话温铁军,警告工业党,广收“云学生”,犀利视角通俗语言俨然在一点点向大众打开学术之门。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人可问,人人可想,人人可议。而智慧的力量往往更有助于启发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将高深莫测的学术理论作为全民热点,成为普通老百姓也能听懂并参与讨论的大众话题当中,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