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XUC 鲸柠科技:工业制造能为半岛平台影视行业带来什么

2023-07-25 阅读次数:

  杨旭和 XUC 都是影视行业的外来者,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能力,也带来了新的制作理念。

  在《流浪地球 2》的道具、置景团队中,杨旭和他的 XUC 鲸柠科技具有特殊性。

  这是一个影视行业的外来者。杨旭是工业设计出身,曾经在车企工作,在工业生产领域有着全流程的管理经验。他的设计公司不只服务电影项目,也常年承接各类工业设计服务。与此同时,身在制造业供应链集中的深圳,杨旭还投资了一家长期合作的工厂,从而形成从前端设计到后端制造的完整链条。

  杨旭是科幻迷,他的微博 ID 叫「造飞船的杨老师」,在《流浪地球 2》之前,尽管已经参与过多部科幻作品的制作,但他的工作大多只停留在最开始的概念设计环节,很少有机会能够深入到更后期的制作中。

  太空电梯的戏是杨旭和团队进组后参与的第一场拍摄,美术指导郜昂询问他们是否能够为剧组制作氧气面罩等道具。

  「我是做工业生产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用工业生产的方式制作道具。」杨旭并不是第一天考虑这件事,但此前几乎没有机会实现,郜昂的提议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双向奔赴」。

  一个很客观的原因是,尽管已经引入了诸多金属加工技术,但传统的影视道具制作方法在很多精细道具的制作上是无法满足科幻电影的拍摄需求的。

  这些在深圳高精度机加工生产线上诞生的道具有着传统道具不能匹敌的强度和精度,氧气面罩经历了 2 个月的拍摄依然完好无损,MMU 有超过 2000 个零件。与此同时,深圳成熟工业链条的高效率和流程化也是传统影视道具行业很难想象的。

  除了氧气面罩,在《流浪地球 2》中,XUC 还负责了宇航员机动装置 MMU、无人机干扰枪、550 系列电脑等特殊道具的制作。

  仅从制作维度,杨旭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困难。承接过大量的工业制造订单,仅需要满足电影拍摄需求的道具制造还远远未触及供应链能力的天花板。

  更多的时候,问题来自时间的紧迫。「《流浪地球 2》的制作只有紧张,很紧张,非常紧张。」这对流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不确定性更高的电影制作,他们也需要更灵活,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必要流程被杨旭省略,或是以更直观快速的形式呈现。

  杨旭在微博转发过一条好莱坞飞行特摄公司 Scroggins Aviation 的宣传片。围绕飞行,这家公司提供模型机定制、飞行特摄技术支持、航空技术顾问支持等多项业务,参与了诸多好莱坞知名电影的拍摄 ,也为林超贤的《紧急救援》提供过技术支持。张小北认为这家公司是工业化体系的代表,「只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就有专业供应」。

  杨旭在转发中坦言中国市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需求」,毕竟能够像《流浪地球 2》一样,有预算和决心让一家工业制造公司参与其中的科幻项目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仍然是有限的。

  《流浪地球 2》的成功为 XUC 带来了更多项目,杨旭希望公司能够将精力逐渐都转向科幻,在设计业务集中于科幻的同时,也试着在一些项目中进一步向后端制作深入。但作为影视制作上的一个具体环节,这件事无法仅仅由他和他的公司决定。

  「如果科幻行业能有大发展,当然各种机会都会来,但如果只是单个项目的成功,我们也只能有什么做什么。」

  以下是《新声 Pro》(微信公众号 ID:xinsheng-pro)和 XUC 鲸柠科技联合创始人杨旭的部分对话整理:

  杨旭:我是设计出身,毕业后就进入汽车公司做工业设计,这个过程中也做过项目经理,需要全流程跟进生产和管控供应链,所以我的经验不仅仅在设计,而是全流程的。

  我现在的公司不是只做电影,这些年也持续做一些工业设计的服务。深圳的制造业是一种协同共赢的情况,做前端设计的公司,也需要有好的工厂绑定关系,各自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我也投资了一家比较好,合作也比较久的工厂。

  新声 Pro:你和团队之前以前端设计为主,什么契机让你们在《流浪地球 2》中参与特殊道具的制作?

  杨旭:我们之前也参与过很多国内的科幻项目,一直是以设计为主。在《流浪地球 2》里第一次尝试制作的是太空电梯的氧气面罩,太空电梯是我们进组时候最先拍摄的戏,美术指导郜昂分配我们尝试制作一下氧气面罩。

  我自己是做工业生产的,之前做过不少工业产品,看到剧组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能不能用工业生产的思路来解决。也是因为有了《流浪地球 2》这样一个契机,是一种双向奔赴,他们需要,我们也想尝试。

  半岛平台

  新声 Pro:具体而言,这种思路下做出的道具会和传统道具制作有哪些不同?

  杨旭:我们的思路和大部分参与特殊制作的道具公司不同,我们是做精加工的。传统的置景、道具公司很难有这些工业生产级别的精加工机床。

  举个例子,我们用的工艺和传统道具加工是不一样的,他们用新工艺用的比较多的是 3D 打印。3D 打印的优点很多,比如快、便宜,但是缺点也很多,最典型就是强度。我们拍太空电梯这段戏的时候,用 3D 打印制作的道具拍两个月之后很多都碎了,但是我们做的氧气面罩,没有碎的,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地上用脚踩都不会碎,它的强度很高。

  精度也是没法比的,比如 550 系列,以及刘培强送给韩朵朵的那个轴承的求婚戒指,这些都是高精度道具,电影镜头怼着拍也不会穿帮的级别。

  杨旭:在生产上我们其实没有遇到太多难度,深圳是传统的制造业集中地,工厂的生产经验非常丰富,平时接触的东西可能是比《流浪地球 2》电影里要难很多的。《流浪地球 2》最难的是周期相对紧张,坦白来说,它的时间只有紧张、很紧张、非紧张这几种情况。这对我们在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太空电梯引爆器是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做了较多调整的,因为是年前,面临工厂停工,工人要回家过年,我们只能去协调供应链,多加机器,也外包一些生产出去,招新工人,24 小时开机把这个东西啃了下来。

  新声 Pro:针对电影拍摄的需求和特性,你们有对原有的生产流程做一些调整吗?

  杨旭:在精细化流程上,电影没有那么高的需求。比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是要做 BOM 图的,就是生产物料清单,做电影道具的时候一开始还会做 BOM 图,后来就基本不做了,因为没必要,时间上也不允许,我们把全流程都改成 3D 的,检查零件是否有缺件也是用 3D 图档来检测,没有再专门做物料清单。

  新声 Pro:习惯了制造业清晰的流程,在电影这样一个相对不确定性更高的行业,你和团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吗?

  我自己知道中国电影行业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很多流程都是你要自己摸索的,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在心理上我一直是没有太大问题去适应电影制作的需求的。

  我们和《流浪地球 2》主创团队的对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和我对接的也只有美术团队的设计师。

  中间的很多和工厂衔接的环节,我一个人当润滑剂就搞定了,在我和自己工厂对接的时候,我的流程是非常顺畅的,从拆图到具体制作每个环节都和之前和工厂对接的一样,我尽量不把坑丢给工厂,让工厂去想这个地方是什么,能不能做出来,这种事情一定不会发生。我做工业生产,很在意这一点。

  杨旭:我选择了科幻这条路,总要去做这件事的。我们也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路,一个模式,有可能复制到未来的电影制作中,无论是《流浪地球 3》还是其他科幻作品,国外有维塔工作室,国内也总要有这样的工作室,总要有人去开头。

  这个选择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放弃了一些收入更高的业务,包括我们最初也不确定《流浪地球 2》是否能拍好,是不是能挣钱,后续还会不会又这样的项目机会,但我们选择去冒这个险,很多时候是没法纯粹用商业逻辑评价我们的行为。

  新声 Pro:《流浪地球 2》之后,你对团队接下来的业务规划是什么样的?

  杨旭:我们承接的项目今年会陆陆续续都转向科幻,因为《流浪地球 2》,也有更多这一类的业务找到我们。

  我们希望今年首先在前端设计上都转向科幻,再看看能不能在其中有一些项目,能够和《流浪地球 2》一样在生产端和制作端参与进来。

  从生产角度来说,制造业对传统电影行业是降维打击,对我们来说制作都不难,只有预算是否到位的问题。如果科幻行业能有大发展,当然各种机会都会来,但如果只是单个项目的成功,我们也只能有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