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ldquo;双碳rdquo;下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半岛平台

2023-03-19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随着“1+N”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未来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地区应该积极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工艺升级,提升传统工业数字化水平,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加强低碳领域新兴产业培育。

  2022年2月4-20日,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绝伦赢得世界瞩目,同时其绿色低碳设计理念也备受关注:开幕式上以氢能为燃料的“微火”火炬、国家速滑馆采用近零碳排放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制冰、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等举措,是我国奋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缩影。

  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双碳”的目标和方向;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了碳达峰十大行动。未来随着“1+N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围绕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目标,强调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2019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5亿吨,从能源活动领域看,能源生产与转换、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7%、36%、9%、8%;能源生产与转换中,我国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是排碳大户,发电占比在60%以上;工业领域中钢铁、建材、化工是排碳主要行业,碳排放占比达到17%、8%、7%。在此现状下,未来我国实现“双碳”发展目标,需要把握“减碳”和“碳汇”两条路线,在技术进步和价值规律的引领下,形成更有效的发展方案。“减碳”即减少碳排放,依托技术创新对现行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大力实行碳减排,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消费,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碳汇”即增加碳吸收,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技术或森林、草原、绿地等生态系统进行固碳。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37.8∶54.5,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积极优化,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领域引领增长。但从全国各省份情况看,我国仍有超过一半的省份第二产业比重没有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特别是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仍较突出。除能源行业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亟需通过转型升级来推动碳减排进程。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从传统产业的技术工艺升级、数字化改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三方面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围绕“双碳”衍生的新兴领域积极布局。

  技术工艺提升,是传统工业实现碳中和的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工艺提高原材料及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碳单耗,构建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制造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切实路径。以化工行业为例,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总体水平不高,但单位GDP的排放强度相对靠前。从技术工艺上看,化工行业碳排放的问题实际上是碳原子利用率,即原料利用和转化率,可通过提升物料的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未来化工行业低碳发展的技术工艺路径将有两个方向,即先进技术突破和产品方向拓展。先进技术突破方面,需集中提升精馏系统综合提效降碳技术、大型煤化工装置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化工尾气回收利用技术等,突破生物基橡胶、生物基纤维、生物基聚酯等全产业链制备技术,积极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产业链系统集成技术。产品方向拓展方面,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基础绿色石化产品如新型橡胶、塑料等,加快开发配套新能源产业的各类化工品如锂电池隔膜、电解液等,推动低碳及可降解材料如PLA、PBAT、生物基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等材料发展。

  数字技术能够通过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从产品工艺开发、生产过程管控、经营管理模式、运维与服务、多环节协同优化、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途径为碳中和赋能。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以碳排放量高的高炉转炉工艺为主,占比约90%,碳排放量较低的电炉工艺仅占10%,同时在钢铁炼制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碳排放。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赋能低碳钢铁产品及工艺研发过程,通过建立材料开发全链条数据库,围绕成分控制构建以大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为基础的钢材研发体系,加速高性能、轻质高强度钢材研发生产,间接赋能下游用钢行业碳减排。二是助力生产运营统筹管理,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主要工序,部署可进行自我迭代升级的精细化分析控制模型,实现跨工序的协同优化,提升生产精细化从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依托工业品电商平台优化产、运、储、消费、生态圈,减少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化导致的碳排放。

  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能够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过程,延长材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由于原材料开采、材料初加工、产品废弃处理处置等环节所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1月,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积极鼓励无废城市、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建设发展,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高效综合利用。未来地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推动工业企业与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绿色加工配送中心,拓展多方联动的产品规范化回收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回收体系。二是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价值,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金属的高效再利用,推动高端智能装备再制造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到碳的减少和碳的吸收,由此衍生出一批低碳相关行业,如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地区未来可以大力推动碳中和新兴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助力本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将是未来实现“双碳”的关键,202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量占全国的9.4%,装机总量为5.3亿千瓦,占全国的24.1%,预计2030年装机总量将达到12亿千瓦,2050年发电占比将达到73%。在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下,首先将直接带动风电、光伏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高速增长;其次,面对新能源分散、消纳、波动等瓶颈问题,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以IGBT为代表的电力转换部件、以智慧运维为代表的分布式电力系统等将成为投资热点;同时,随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智能电网大数据、无人巡检机器人、V2G技术等也将迎来需求增长。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