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共和国长子东北的困境:年轻人不愿回乡经济毫无半岛平台起色

2023-05-05 阅读次数:

  近些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议论的焦点,同时也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2014年东北经济出现较大的滑坡,经过几年的努力,2017,2018年开始平稳,但到了2019年又开始出现下降,特别是2020年面临一场波及全球的重大疫情以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东北经济在出现波动时面临如此重大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东北,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可以说是全国领先的,但是从2000年左右,当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大跨步向前的时候,东北却开始放慢步伐,2003年东北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如今又过去了十多年,东北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全方位复兴仍然任重道远。

  因此,现在大家提起东北,都会有种无奈地叹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有着其难言的困境,年轻人不愿意回乡,经济毫无起色。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19世纪是中国历史屈辱的一段日子,从战争强制打开对外通商贸易开始,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的资源肆意掠夺,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和日本为主的国家开始在中国东北展开殖民活动,特别是日本。

  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政权,曾以为可以长期统治东北,因此对当地进行了大量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东北进行大量的投资,如修建铁路,开矿建厂,市政建设等。东北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尽管这种进程带有殖民色彩。

  张作霖经营时期,保境安民,大力发展工业和经济,东北可以称得上是东亚最富庶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仓、出口以及对外经贸的重要窗口,而且那时东北的教育水平也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前,东北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就已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城市。可以说,东北经济的欣欣向荣一直持续到了改革开放初期。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的经济开始衰落。2010年的电影《钢的琴》就向人们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小人物的故事。

  国营的厂子突然倒闭,工人们失去了生活来源,都开始另谋出路,工人陈桂林的老婆看到生活没了指望。跟卖假药的富商跑了。陈桂林为了跟前妻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而努力帮女儿实现钢琴梦。这个看起来是小人物琐碎人生的故事,大背景却是东北经济的衰落。

  1992年中央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后,东南地区的外资和私营企业开始崛起,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没落。

  东北大批国有企业的职工下岗,,此后就与企业再无瓜葛,下岗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当时两千万工人一夜之间失业了,这种打击好似天塌地陷,很多家庭全家老小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给几代人都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为了生存,工人只好自谋出路,开出租车、当服务员、做小本生意等等,不过大多只能维持温饱。

  2019年6月17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指出,1978年东北经济总量占全国13.98%,到了2017年只有6.48%,2018年为6.3%。

  1978年,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四个在东北。而如今东北的状况,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如果说在90年代之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红火的原因是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新时期东北地区在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显得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有东北人口结构比例的失衡,也有人口人才的外流两方面原因。东北出生率经常位于全国出生率末三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显示,东北三省的生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

  在2014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始出台“单独二孩”生育的政策之后,东北各大城市二孩申请率也低于预期,69.9%的80后表示不想生二胎。

  与新生代劳动力较少的情形相对的是东北大量的退休人员。东北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了东北养老和财政问题的压力巨大,这严重的制约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据统计数据表明,从2010年开始,东北每年外迁人数约在200万人,这样来看,十年时间就有至少两千万东北人离开故乡,这也难怪网报黑龙江鹤岗市的房子卖到了白菜价,价格低到让人难以置信。

  而讽刺的是在中国的南方海南三亚,东北人几乎是占据了当地外来人口的半壁江山。据研究发现,东北人口的外流不仅是向中国南方地区流动,还有很多跨境流动到邻近的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务工或学习。

  第二个方面,东北地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以重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使它很难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地区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上抗衡。

  例如东北的经济结构表现在在重工业国企形成的单一产业集群,如“煤炭城群聚”现象。

  这种情况在其全盛时期非常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因为它能很好地在一个地方集中,批量地进行生产、制造和销售,因此前期会显得非常繁荣,但是当社会转向新的生产和他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这些年国家在给东北做投资,振兴东北,这些投资主要用在东北的央企,国企,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在东北,大部分人都是在工厂里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在产业结构上东北经济过于依赖于重工业。

  在“煤炭城群聚”的模式下,当地产业对丰富资源的依赖,以及人们对大型组织的依赖性,造成了某种程度上东北的初级产品异常繁荣,但整个社会被锁定在这一结构上形成“内卷化”效应,而新兴产业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也是东北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即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只说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国有企业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这就使得东北经济和社会缺乏效率和活力。

  东北国企改革。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步伐相对缓慢。改革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突出。

  其原因一个是东北的国企占比相对较高,但是国企的股权多样性不够;其二是国企当中新兴产业比较少,较多的还是传统产业;其三是国企再改改革,中距离市场仍然较远。市场化改革远远不够。

  据相关数据统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在事业单位就职。其人数达到了74.1%,剩下的只有25.9%的技术人员奋斗在企业一线。获得高级职称技术的人员有78.95%在事业单位,而在企业就职的只有21.05%。

  如此看来,留在东北的中青年还是比较热衷于在体制内就业。但留在体制内并不见得就有高收入。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48190元、46516元、44036元,这个数据在全国排名倒数。

  薪资待遇比其他地区低,并且想进入体制内工作十分困难。这导致了青年才俊纷纷逃离故土,毕竟收入水平是人才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从教育水平来说,东北的高等院校质量在全国也算是佼佼者,但是学有所成的高学历人才在家乡却得不到较好的待遇,同样外省高学历人才在东北获得学位之后留在本省的占比也很小。

  因此,另择“良木而栖”,背井离乡成为普遍现象,东北出现产业和人才双凋零,社会经济衰落也在所难免。

  其实东北存在的困境,在中国各个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赢钱就好东北经济困境,解决好东北的问题,也会给其他地区带来一些借鉴。诚然,东北问题与体制过不了干系,国企效率偏低其实并不只是东北的问题,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

  作为“共和国长子”,建国之初东北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重工业基地的重任,这是学习苏联体制的一个典型特征。但是到市场经济时代,弊端就显现出来了,东北的民营企业发展远不如其他地区。

  解决东北问题,这个渠道同时改进。东北老工业基地里很多老的企业需要调整结构,需要产品升级换代,这都既需要资金,又需要人才,更关键的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