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东北工业化的往事--吉林机器局旧址

2023-05-06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吉林市江湾路204号是一个青砖围成的院落,静落于一片住宅小区中间,院子转角处的二层小楼像是护院的瞭望塔,表明此院落的不同寻常。院门处的标牌告诉人们这里是吉林市艺术中心,门口立着一块文保石碑,上书“吉林机器局旧址”。

  晚清时的中国制度腐朽,列强环视,内外矛盾重重,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洋务运动的核心是正视现实与危机,承认落后并“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引进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目的是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

  此时东北面临的形势是沙俄步步紧逼,国土安全全面告急。负责东北对俄军事防御的大臣吴大瀓是洋务运动的拥护者,在他的请奏下光绪皇帝批准了花费巨资引进西洋设备,在东北重镇吉林城创办一家兵工厂,即“吉林机器局”,生产西式、火炮和弹药,解决东北地区对俄军事斗争的武器装备问题。

  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机器局在吉林城东破土动工,工厂设备全部由国外引进,主要管理人员和技师均从关内征调而来。仅用一年多时间,这家东北地区第一家机械化近代工厂就投入了生产,并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工厂内还设一书院称为“表正书院”,专门用于培养机械制造人才,该书院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工业专科学校。

  吉林机器局建成后不断地生产出等武器装备,有力支持了晚清东北军队向近代化转型。然而这一时期我们的民族正在经历苦难,吉林机器局也必然要饱经风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侵入吉林市,吉林机器局经历了惨痛时刻,工厂被掠夺,设备被拆除并运到沙俄。没有了设备自然就难以进行武器装备生产,以后的岁月中这里成为了“吉林造币局”和“吉林军械专局”。

  民国时期的1928年,工厂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建起了青砖院墙,院子的四个转角处都建了观察碉楼,修建了一个南大门,这个时期这里主要作为军需仓库使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进入长达十四年的日伪统治,这时的机械局大院又成了日本人的军械修理厂。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机器局旧址被改造成军事工业部的直属企业生产车间。2001年该旧址被列入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厂房被腾空,院落被封闭。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前处于城郊的这个院子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房地产开发,2007年一个住宅小区的开发项目将东侧的院落拆除盖起了居民楼,部分院墙和一个碉楼被拆除,还有一个碉楼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孤零零地立在居民楼之间。

  城市发展和历史遗存保护之间是绕不开的一对矛盾,人们总要经历了初期的浮躁才能变得更加清醒理智,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城市开发对文物的破坏教育了市政府和市民,大家开始学会把节奏慢下来,寻找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1年市政府利用市文联准备创办吉林市艺术中心的这笔专款资金,对吉林机器局旧址进行了保护性维修,清理了长期以来附近居民在院落中私建的大量房子,对院中的厂房和道理进行了修缮。新成立的艺术中心就设在了这个工厂遗址中,厂房变成了展馆。

  以后几年中,这里成功举办了多次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市艺术中心作为院落的主体,自然承担起了遗址的修缮保护责任。2019年吉林机器局旧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事实证明吉林市艺术中心几年来的文保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吉林市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化是这个城市的重要符号,和东北地区的很多城市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工业化已成为了吉林市的城市性格。吉林机器局旧址作为整个东北近代化工业的摇篮,更是吉林市的近代工业鼻祖,理应得到很好地保护。

  现在吉林市艺术中心的院落免费对游人开放,院中参天的古树、碧绿的草坪、古朴的厂房、整洁的道路,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那些沉淀在历史记忆中的工业往事与扑面而来的清新艺术气息相融合,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