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津子围:一个小小的工人村半岛平台折射的是曾经辉煌的东北大工业

2023-05-06 阅读次数:

  东北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先锋,是共和国工业长子。东北工业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为东北文学提供了重要丰富的素材,是东北文学写作的重要资源。因而,东北文学与东北工业不仅早有联姻,而且共同孕育了东北工业文学深厚的历史传统,在这个书写传统中,老一辈作家草明是一个开创者。东北解放之初,草明就来到东北,她为工人写作,为东北工业的发展倾注心力,也为东北工业文学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原动力》以细腻柔和的笔调描写了东北的广袤苍凉和东北工人的热情粗犷,展现了东北工业建设的历史场景。改革开放之后,东北的工业文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程树榛、金河、邓刚等作家投身工业题材创作实践。程树榛的《钢铁巨人》《春天的呼唤》以及《生活变奏曲》等作品中讲述了东北黑龙江大庆油田的历史发展。金河报告文学《历史之章》等作品记录了东北工业改革的重要历史瞬间。邓刚的《阵痛》以及《曲里拐弯》讲述了改革潮流中工人的人生震动,渗透了作家对工业改革时期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孙春平、王立纯、李铁等作家关注工人的生存处境。孙春平《这里锌光灿烂》《一个养路工和他的妻子》等,共同呈现了改革时期工业发展的历史脚步与大大小小工业人生的辛酸历程。王立纯的《月亮上的篝火》、李铁的《乔师傅的手艺》《工厂上空的雪》以及《纪念于美人的技术玫瑰花》等,关注工业人群生存状况,深入挖掘新的工业环境下的人性冲突。

  二〇〇〇年以后,东北的工业文学写作呈现两种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对传统工业题材的重新发掘和使用以及对工业精神的历史追寻,二是工业背景与主题的远景化。一批寻找自我经验表达和打捞历史记忆的作家出现了,这其中就有张瑞。张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故乡”,一如福克纳回到家乡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张瑞的精神家园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沈阳铁西工人村。

  由沈阳重型机器厂最后一炉钢水浇铸的“铁西”二字,镶嵌在“1905文化创意园”的墙壁上

  在新中国工业历史的长廊中,沈阳铁西区无疑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祥地,是中国工业化的象征。“一五”期间,国家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于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那么作为铁西产业工人的聚居地,工人村则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重镇,是一个群英荟萃的舞台。这座闻名全国乃至国际的工人住宅区,最能代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的骄傲。工人村为共和国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留下宝贵的时代精神,工人村的历史,也是这座工业城市的成长发展史。如果说铁西代表了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形象,彰显了这座城市的风骨,工人村则是共和国长子精神风貌的缩影。

  半岛平台

  工人村从无到有、由辉煌到沉寂,它既有对劳动者光荣的讴歌,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它演奏了一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咏叹调。作为工人村滋养起来的一名作家,张瑞见证了工人村的辉煌和传奇,也感受到了工人村的痛楚和沉寂,在他的心目中,工人村就是一块圣地。他认为,打捞工人村往事,使之成为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分,就是留住城市文化之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合影。后排正中为全国劳动模范、大转子小组组长陈富文

  透过这些往事,我们会看到在这块热土上所拥有的精神力量,以及产业工人所孕育的工业文化灵魂。因此,记录工人村发展历程,抒写工人村史诗,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情怀。

  《圣地工人村》收入作家近年创作的四十八篇作品。凭借着在工人村的生活积累,以一个亲历者的感悟为脉络,揭示当年工人村普通人物的命运,采用多方位视角,再现了工人村的发展轨迹,在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态影像同时,真实而朴素地呈现出历史记忆中“活”的那部分,这得益于他生活在那个年代,得益于生长在工人村。张瑞说,他的情结一直被工人村魂牵梦绕,那一幢幢楼,一条条街道,那商店、照相馆、后院的凉亭⋯⋯当年工人村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房顶瓦下的麻雀窝,还是楼下的暖气地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其实,张瑞一直没有走出工人村,他爱工人村越深,工人村回馈他的感知就越丰富,他以真诚的心灵钥匙,去探寻工人村的密码,把工人村呈现在当下,以报答工人村对他的厚爱。比如《高高的脚手架》《漂亮的妈妈》《雪水熬油》《自行车上的王子》《六棵老榆树》等,浮现出任劳任怨的父亲、母亲、楼上楼下的叔叔阿姨、左邻右舍的兄弟姐妹们,正是这些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以辛勤的汗水融化那沉睡的冻土,建成了工人村这个部落,谱写了铁西工业的辉煌乐章。可以看出,写作时张瑞的内心激情澎湃,他努力用准确的笔触去描述那个时期人物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力求贴近并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让更多人知道工人村、认识工人村。

  东方学家萨义德在《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中说过:“由于边缘化、一体化和均质化的言辞处理方法,更多的经验正在丢失,尤其是……未经书面文件记录的人们的经验。”张瑞的这本书正是“小切口”做出的“大文章”,一个小小的工人村,折射的则是曾经辉煌的东北大工业,他在竭力挽留日渐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工人村的鲜活记忆,带有口述史的味道,它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也许随着岁月的沉淀会越来越清晰可见。

  生长在沈阳铁西工人村,一个将书写沈阳工业为己任的写作者。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毕业于辽宁文学院首期作家班。四十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诸多诗歌、、散文等作品,并有个人诗集出版。

  曾担任《当代诗歌》、《中国实业与中国文化》报、《绿野》等报刊编辑。最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时曾担任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重报》主编。2012年初,应中国工业博物馆之邀,为“重装馆”撰写题为《国之重器》展览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