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半岛平台善谋源头者必让江河澎湃

2023-05-12 阅读次数: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筹建到现在的17年间,走过了一条智慧、资源、科研不断交相融合谋求发展的道路,其间,实验室广开合作之门吸纳贤才,以一个个成果展现着自身的魅力,将影响迅速扩展到国际,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作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靠什么在科研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呢?实验室原副主任林均品教授表示,实验室取得的成就,从宏观上来说离不开国家、部委以及学校的支持,而从实验室的具体发展而言,更离不开实验室创立者、继任者的战略眼光以及由此而紧紧抓住的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学术研究上立足于金属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开展以发展新金属材料和使传统材料升级换代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研究。

  作为实验室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可说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捕捉到了实验室发展的战略目标。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国良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用创新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如何发展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他的研究成果高铌钛铝合金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而对于同时期国内外研究较少的大块非晶方向,陈国良更是抢立潮头,当仁不让,瞄准这一方向后,经过近10年的努力,使该项目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都占有重要位置。此外,陈国良还较早地强化了针对核电和新火电技术的“能源新材料及其寿命评估基础研究”学术方向,领导开展能源新材料及寿命评估新方法的基础研究。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抓得非常及时,正好赶上了我国核电产业的飞速发展所需。

  最近,《美国应用物理快报》报道了该实验室张勇教授的研究小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小组采用新方法发展出了压缩强度超过3000兆帕的固溶体型合金,这种合金有望用于未来的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引起了国际材料界的关注。对于此项成果,Nature China作为一个研究亮点也给予了评述。

  实际上,这仅仅是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众多成果中的一项。几年来,该实验室几个研究小组的成果很多。如孙祖庆教授等人系统开展了新一代碳素钢和高强度低合金钢的组织控制、性能优化、相关机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谢建新等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钎具特钢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康永林等人参加完成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开发”项目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陈国良为代表的研究梯队,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高性能高Nb-TiAl合金,在铌提高抗氧化性和合金相的关系这两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据林均品介绍,实验室是在北科大的两个实验中心力学性能测试中心和物构中心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从筹建到现在,实验室由小到大、实验经费由紧张到充足,经过了一个发展的历程。

  林均品1993年进入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是首批留在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科研人员,从普通研究人员开始到实验室副主任,见证了实验室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他回忆,那时由于研究人员缺乏,许多实验室工作由博士生和博士后帮助完成。当时实验室运行经费很少,实验室人员的岗位津贴无法兑现,还得由几个梯队负责人负担。科研项目也不多,“一些常用设备是我们自己动手搭建起来的,同样,办公条件也很差,教授和实验室副主任都是两人一间办公室”。

  而今,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人才济济、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备更新加快。实验室面积达到6600平方米,每位教授都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同时,实验室新添了“纳米力学探针”等重大仪器设备。青年学术力量大大加强,现拥有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位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近期从国外引进10位青年科技人才,实验室80%的研究人员年龄为35~45岁。实验技术队伍是素质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支队伍,有高级工程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目前的状况是实验室发展的最好时期。”林均品喜悦地说。

  林均品在分析该实验室迅速发展的原因时指出,实验室历届负责人准确把握学术方向,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所在。

  坚持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和经济建设紧密相结合是实验室的一贯宗旨。实验室根据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优势,1998年根据国民经济对钢铁材料的重大需求,设立了“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新的学术方向。在学术带头人孙祖庆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近10年的努力,如今硕果累累,在深入研究相关机理的基础上,开发出多种高性能、多用途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并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

  继承、发展和拓宽是实验室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研制高性能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艺技术是实验室的传统优势,近年来,对功能材料的研究又有了拓展。以张跃教授领衔的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在纳米光电信息材料、自旋电子材料等方面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部委级科学技术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等成果。

  发扬团队精神,注重凝聚、吸引、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是队伍建设的根本。以张济山教授领导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在推动国内金属材料先进成形技术的发展和繁荣,组织国家级相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节能降耗成为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该团队中的谢建新教授组织开展的高性能钎钢、中空钎杆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关键装备开发、新产品开发、产业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实验室鼓励每个科研人员在完成主方向上的任务之外,各自发展自己的科研兴趣,一个和谐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了,并且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

  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贡献求发展,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又有新举措。与中广核集团合作在实验室建立了电站金属材料寿命评估实验中心;建成了电站金属材料寿命评估基础实验室,并与中广核共同承担国家“973”项目两项。

  此外,该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把握实验室的方向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博士生导师杨滨教授告诉记者,该实验室由16位来自不同单位、著名的材料学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其中有8位院士。他们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目标及重点项目进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实验室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实验室长期重视实质性的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合作,每一步发展都打上了国内外合作的烙印。

  能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开拓创新,与实验室长期以来重视学术开放与合作密不可分。通过建立引智基地,高层次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不断提高本学科原始性创新能力。与国际学术大师开展实质性合作,包括共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和编辑专著、聘请海外学术大师作学术系列讲座等,以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以陈国良和C.T. Liu院士为主,已经组织了6届蜚声中外的先进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材料领域的高层次的国际研讨会,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两位院士的合作同时为我国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与合作不仅体现在国际视野上,实验室还注重与国内的中科院金属所、物理所,西安有色院、中南大学、哈工大、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钢研院等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共同申请课题和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期成立了C-MRS 中国材料学会金属间化合物和非晶分会,陈国良任理事长,林均品为干事长。学会的成立确立了实验室在这两个领域的国内地位,提升了实验室的声誉。

  林均品深有感触地说,目前,要解决满足国家需求的大项目,只有整合资源,才能做得更好。这种整合,既包括内部整合,也包括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只有内部力量整合好了,才能跟其他院校以及科研院所进行大整合。”

  杨滨也认为单兵作战现在已经不适合科技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整合。“目前北科大各个学院都有研究梯队,我们可以跨学院、跨实验室合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同学科方向的内部整合,同时进行校内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把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只有学科的交叉融合,人才的分工合作,才能攻克大项目,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

  杨滨透露,目前该实验室有一部分课题向校外开放,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可以申报。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