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半岛平台深圳向实 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国居首

2023-05-20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2019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现场展示深圳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计划布局图,吸引许多嘉宾举起手机拍摄。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即将迎来40岁特区生日的深圳,外界发出“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华为部分业务外迁,一些企业保留研发智造,将工厂设在周边……这些都被解读为深圳产业正加速空心化。

  但他们显然不够了解深圳。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工业占比远远高于全球同级别城市,从“三来一补”到“腾笼换鸟”,深圳经历多次产业外迁,目前呈现“都市型工业结构”特点,即以高附加值、少能耗、少占地的项目为主。

  对标全球标杆城市,深圳的产业结构有一个罕见特点:深圳的工业占比远远高于全球同级别城市。复旦大学房地产经济博士、深圳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邓志旺将深圳与国际城市制造业比重做过比较研究,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接近40%,而东京、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制造业占经济比重普遍在10%以下。

  事实上,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制造业比重也是高出不少:以2019年数据看,北京约为12%,广州约为24.2%,上海约为25.3%。尤其是在空间远小于其他城市的前提下,实现这一比例实属不易。

  在不少人眼中,深圳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创新元素高度密集的城市。但深圳也是一个线年,深圳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过9000亿元的城市,去年以3.68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制造业关键看结构。即使在东京、纽约、伦敦这样发达的全球城市,依然有制造业存在,只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逐步优化制造业结构。

  去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是71.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6%。

  去年全年,深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额是2420.67亿元,增长17.6%,相比全国-3.3%来说,高出20.9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深圳具有都市型工业典型特点,高附加值、少能耗、少占地。这些产业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要求较少,却需要人才、信息的支撑,同时还可与湾区城市的制造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良性合作,这是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应具备的产业结构。

  深圳的都市型工业孕育了怎样的产业布局?深圳已经培育出超过1.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个创新载体,这其中包括大量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在工业领域,深圳有16个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从企业主体看,深圳规上工业企业超过9000家,其中4家工业集团产值破千亿,40家工业法人企业产值破百亿。这些企业和创新机构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了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在这次抗疫中,积累多年的实力展现出来。

  深圳迈瑞医疗常务副总裁吴昊告诉记者,3月开始,迈瑞已经收到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抗疫设备采购需求,目前已向海外发送设备约4万台。

  深圳的制造能力也让全球名人频频帮深圳制造“带货”和采购深圳物资。股神巴菲特在网上晒出戴蓝色口罩、双手举大拇指的照片:“我的目标是长命百岁,目前为止进展还不错,而现在,比亚迪口罩更是助我一臂之力,谢谢!”

  只用1个月,毫无口罩制造经验的比亚迪,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厂商。一条口罩机130多个零部件,九成自主研发。快速转产,是深圳企业制造能力的“降维输出”,也是实力证明。

  作为七大“新基建”领头羊,在5G技术实践和应用落地方面,目前深圳已建成5G基站20114个,8月底5G信号将全称基本全覆盖,超半数中国5G技术研发及创新应用“第一”都出自深圳。

  以5G最前沿也是最具挑战的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为例,近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深圳工业大区宝安与北京、上海、武汉成为工业互联网类别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如今,在深圳大大小小的产业园里,你能看到最新的工业互联网探索:在欣旺达等老牌大厂,多个厂区、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在云工厂,非标品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制造业产能搬到线上,让做制造就像在线购物一样便利。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宝安区,六成以上企业已经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和个性化定制。

  从产业链看,深圳在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消费类电子、光电、仪器仪表等领域,一直都有并且保留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

  面对外界关注的空间问题,去年底,深圳集中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即使是土地面积更多的其他城市也难见这样的“大手笔”。

  深圳还新出台一批生物医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5G等重点领域的精准化产业政策。针对产业发展痛点和需求,推出细分产业政策措施,给予多方面支持。

  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技术高级化方面打基础,目标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起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稳住的制造业、掘进的制造体系,面向未来的制造集群,深圳向“实”,构筑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是疫情恢复期经济快速复苏的基础支撑。

  深圳嘉豪信达科技公司,26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50多台设备实时联网。通过链接深圳速加网云上接单,设备利用率从过去43%提升至80%。“我们通过分布式协同制造网络,‘拯救’闲置的工厂。今年前4个月,平台上的千余家注册工厂业务增长300%。”速加网创始人田雪峰说。

  工业互联网是5G新基建的应用场景之一。记者采访发现,深圳依托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正形成行业覆盖全面、创新应用多点突破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布局。深圳市抽样调查显示,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52.6%的企业生产成本得以下降,53.3%的企业产品良品率得到提升,29.4%的企业原材料损耗进一步减少。

  如今,部分深圳企业正从智能化升级迈向平台生态构建。以欣旺达为代表的制造大厂以区块链技术打造开放生态,赋能千余企业;以速加网、云工厂为代表的网络工厂,形成“深圳总部+珠三角工厂”跨地域生产制造的新业态。

  深圳正通过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而形成倍增效应,激发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潜能的新想象。

  创立于宝安区的欣旺达,全球智能手机电池占有率第一,动力电池装机量全国前10,企业在12年中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的转型探索,起步于2008年的自动化转型不仅打造工业互联网的基础环节,还为业内及跨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4年前欣旺达开始更高层次的平台探索。”欣旺达董事、副总裁肖光昱说,欣旺达打造点链科技平台,以区块链技术做底层架构,在应用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真正的工业互联网。

  上述平台具有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协同管理和智能税务功能,赋能上下游生态。在工业生产方面,企业实现设备之间、人与设备,设备和客户、客户和供应商的互联互通。目前上下游多家企业已有3500多台设备已介入平台,客户订单转化成企业内部生产采购计划,客户可实时跟踪产品生产进度。“生产环节的数字化价值在于,实现每秒每分生产的产品数字化,利用数据做管理、做决策。”

  平台还实现上下游企业交易数据在线交互。智能化对账系统和税务局直连,供应商对账由过去15天缩短为1天。就在10余天前,欣旺达发布企业产业区块链和深圳市税务区块链对接合作。

  欣旺达的下一站是打造开放生态。去年开始,企业对外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共接入2000余家企业,其中深圳占半数,仅宝安就有400余家企业。“我们帮助企业零成本数字化。所有中小企业在设备自动化升级、自动化方案升级的同时,可以接入平台,完成数字化的转型。”

  《深圳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配套政策措施》中提出,作为深圳推动工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以构建核心支撑、融合应用、生态体系三大体系为总体布局,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肖光昱认为,平台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捷径,企业先利用这类平台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动化改造、智能化提升。对此,政府扶持政策需更加精准有效,可以探索设立相关基金进行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深圳可以产业背景平台为基础,集中孵化培育具有产业背景的全生态平台,让平台实用、好用。”

  在深圳宝安,以速加网、云工厂为代表的网络工厂,正形成“深圳总部+珠三角工厂”进行跨地域生产制造的新业态。

  深圳机场附近,速加网总部一块大型屏幕上跳闪一组实时数据,建立在这里的“云上大脑”,连接全国1000余家制造工厂和3万企业客户,上述工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我们希望让零件加工像网上购物一样简单。”田雪峰将平台形容成“机械加工领域的滴滴+京东”,通过整合全国各地加工厂,共享工厂闲置产能并进行合理调度,为企业提供“快速打样—小批量试制—低成本量产”的一站式加工服务,从而提升工厂设备利用率,缩短零件交付周期,并降低企业加工成本。

  过去中小制造工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50%,产能过剩、产能分配不均问题突出。目前,平台接入设备闲置产能约6万小时/天。每个工厂的特点、加工能力、人员经验不同,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匹配客户需求,拯救“闲置的产能”。

  对于企业来说,平台短时间内满足非标产品制造需求,零件品质合格率从80%提高到97%,交付首期由15天缩短为7天,因此可谓是“刚需”。

  今年2月,速加网就接到东莞企业拓斯达发出的200台口罩机订单。在严峻的疫情下,速加网找到还在运营的工厂,1台口罩机有200多款零件,一共6万多个零件12天交付。“今年1—4月,平台注册企业订单同比去年增长300%。”田雪峰说。

  作为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平台,总部位于宝安的云工厂专注非标品在线交易,开创了从研发到生产全闭环信息化系SaaS。云工厂CEO李钦说,平台智能报价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非标零件一分钟报价,此外平台还是全球首个可以跟踪到零件生产状态的数字化平台。

  在李钦看来,工业制造服务搬到线上,实现业务链全场景的线上化,将推动行业效率大提升。过去企业找工厂、报价、下单至少需要1—2周,平台1天即可完成全流程,而在后续订单跟踪环节,过去企业往往需要“靠扑人上去”,如今采购人员可减少六成,实现降本增效。

  运营6年来,云工厂平台注册工厂已达6000余家,采购商约14万户,珠三角最为密集。企业还将业务开展到海外,企业XMAKE平台已经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加速推动了工厂线月相比,工厂上线C电子产品,这就意味着能承担海外OEM和ODM功能的制造商主要在中国,受到疫情影响,大量海外客户无法飞到中国履约跟单,线上平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在李钦看来,过去产业转移趋势总是向成本、优势更强的地方转移,未来人不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成本要素,制造业将变成高度技术导向型的行业,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了制造业的制高点。“先互联网化,再发展大数据,实现某些场景的自动化,它是未来30年技术竞争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