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半岛平台体重70斤 却要搬50多斤的零件

2023-05-28 阅读次数:

  阅读提示刘玉华,女,1937年出生,辽宁新民县人,共和国第一批女车工,1955年毕业于沈阳第一技工学校,1958年4月17日调入洛阳矿山机械厂二金工车间工作。

  历任洛矿二金工车间“姑娘组”组长、工段书记、厂工会副主席、厂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其领衔的“姑娘组”先后20余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本人7次出席全国、省、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其中,1959年,代表“姑娘组”出席全国群英会,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就是这样一个被无数荣誉光环所笼罩的全国劳模,在专访中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却是谦虚与低调,采访中刘玉华始终在谈自己当工人时候的种种情景,闭口不提自己曾经所任职的领导岗位。在她眼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工人”却出席过党的第十一届代表大会,曾任洛阳市总工会副主席、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与包括、、焦裕禄在内的众多“重量级”人物在工作中产生过交集。昨日,记者来到洛阳矿山机械厂(今中信重工)家属区新3街坊,拜访了这位老人,听她讲述那段难忘时光。

  1958年,刘玉华21岁。这一年,她作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批女车工离开沈阳,来到洛阳。

  当时的矿山机械厂还处于厂房建设阶段,条件非常艰苦,说起当时的条件刘玉华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全厂只有3-24号楼这一栋苏式建筑是职工宿舍,住的地方都不够,就更别说洗澡了,大热天的晚上只能用毛巾擦擦,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床板上都会有个清晰的人字形汗印。”

  此前,刘玉华是沈阳重型机床厂的一名“四级车工”,调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后不久,她就领命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让我领头组建一个由女同志组成的工作组,干和男同志一样的活”。在这之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女性只能从事纺织等轻工业工作,但是如果“姑娘组”的实践能够证明女性同样可以进行重工业行业生产的话,那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样就为我们国家解放出一大批女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刘玉华对记者说。刚开始的时候谁心里都没谱,女性能否长时间进行重工业生产,“姑娘组”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尝试。

  姑娘组成立之初共有21名女工,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而且正式技工只有3名。其他的人不是刚刚从技校毕业的实习生就是新进厂没有一点生产经验的学徒,有的人甚至连车床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姑娘组”,却肩负着和其他生产小组同样的生产任务。“姑娘组”成立的第一个月,车间给“姑娘组”正式下达生产任务:干轧钢机零件,工时定额2800个。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但生产任务就是命令,不容动摇。“那时我体重只有70斤,每天搬上搬下的卡盘就有50多斤重,就这样我们咬牙坚持了下来!”刘玉华说。那时“姑娘组”的每个人都不认输,那时候她们都还没结婚,为了完成任务,“姑娘组”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车间里。干到凌晨也不愿回家的,接连干三四个通宵的,比比皆是。到月底,“姑娘组”保质保量地完成了3750个工时,将曾经那个“不可完成的任务”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当时不知道啥叫苦,大家都一样,脑子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心中的理想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那时“姑娘组”轻伤不下火线,有点什么小毛病去卫生所拿点药就继续上班,刘玉华口中的小病,后经记者仔细询问竟是高烧将近40℃,两次晕倒在车间这样的重病。“这都不算啥,我这个手指头有次被卡盘直接砸在了上面,后来医生用刀划开后发现断成了8截。”十指连心,即便是这样严重的外伤,刘玉华甚至连半天都没有休息,到医务室做完手术夹上夹板继续回到车间工作。

  当时的刘玉华作为一个“四级车工”不仅要干活,还要培训学员,她记得当时一共带了7~8名学徒,在工作中她一边开车床,一边看图纸,还要不停地给学徒讲解车床的使用技巧。就这样,刘玉华所带领“姑娘组”克服重重困难,硬着头皮往下干,依靠这种不服输的信念,“姑娘组”月月、季季、年年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一举成名。1959年,刘玉华受组织推荐代表“姑娘组”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刘玉华代表“姑娘组”参加全国群英会之后,“姑娘组”进一步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提出了“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口号,不仅忘我地工作,还要讲究质量与技巧。为此,在完成日常定额任务的基础上每天进行政治、技术学习,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进行技术革新。“那时候下了班大家都不回家,就坐在车间里机床旁一起研究技术。”

  1964年,工厂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生产一批多达900个、供出口使用的机器零件,从下达任务的当天到交工日只有短短的6天时间。怎么办?厂领导想起了“姑娘组”,想起了刘玉华。于是,刘玉华和“姑娘组”临危受命,又一次接受了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由于这批零件工艺复杂,要求高,刚开始的第一天刘玉华只干了6个配件,第二天她早早来到车间,顾不上喝水吃饭,拼命赶工,一直干到傍晚也只完成了24个配件。有人好心地劝说刘玉华,说不行就找工段长调换一下工作任务,按照这样的速度肯定完成不了任务,这样一来,“姑娘组”这么多年的荣誉就没了。刘玉华把话听在耳朵里难受在心上,一方面她为整个“姑娘组”的荣誉着想,不愿将“姑娘组”这么多年的荣誉断送,但另一方面她又想不能为了个人、小组的荣誉患得患失,影响厂里的任务进度。在困难面前她没有放弃,刘玉华主动找到厂里经验丰富的车工师傅,在他们的启发下,她改进了一种车床设备,创新地使用了“一刀多刃”的方法,使功效提高了十多倍,终于在规定交工当日下午五点之前,一个不废、一个不差地完成了任务。

  就是这样,刘玉华所带领的“姑娘组”从1958年~1965年,7年来从没有超过车间下达的废品指标,1964年~1965年,在两年的时间里“姑娘组”仅在较大生产关键上的技术革新就有9项,其中有的有效提高功效10倍以上。(刘玉华带领着她的“姑娘组”做出了不凡业绩,引起上级重视,打算提拔她当领导。面对升官机会,刘玉华为啥放弃了?敬请关注“姑娘组”领头雁之刘玉华(下)半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