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钢半岛平台铁动脉

2023-07-06 阅读次数:

  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曾说:“虽然美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一切力量企图切断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但中国志愿军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露天兵器陈列场内,有一台1115号老式蒸汽机车。它于1951年驶入朝鲜战场,机组成员曾多次机智地躲过敌机的围堵、封锁和轰炸,圆满完成军事任务。

  据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介绍,这是一辆“英雄机车”,“司机李国珩没有实际参加过战斗,却是唯一获得二级英雄称号的火车司机。”

  火车,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将后方物资运往前线的主力之一。尽管运输部队不在正面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但后方生命线上的战斗同样波澜壮阔。

  抗美援朝战场上,在美空军的围堵封锁之下,志愿军后勤运输面临极大的困难。宫绍山介绍:“当时美军利用空中优势对我们的铁路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妄图通过破坏我们的后勤保障,来赢得战场上的优势。”

  志愿军入朝初期,整体武器装备较为落后,缺乏防空武器,又没有空军掩护。美军飞机格外肆无忌惮,给志愿军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威胁。

  1951年夏季,战争出现相持局面。为获得谈判主动权,美国空军发动“绞杀战”。美军出动80%的飞机,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公路进行毁灭性轰炸,试图使朝鲜北方铁路运输完全瘫痪,让志愿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与此同时,朝鲜北部还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铁路桥梁严重损坏,公路桥梁一半被冲毁。至1951年8月底,朝鲜北方1200余公里的铁路线公里可以维持通车。

  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刚刚建立起来的交通运输线经常中断,前线部队无法及时得到粮食弹药补充,连基本的衣食保障都成了难题。

  当时志愿军战士们普遍反映担心三个问题:一怕没有饭吃,二怕没有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三条都与运输线密切相关。

  老战士纪志世曾是一名志愿军通讯兵,回忆起那段缺衣少粮的艰苦岁月,他说:“无房住,无菜吃,经常是一把炒面一把雪,缺乏维生素,有些战士还患上了夜盲症。”

  在此战场环境下,如何躲避美军轰炸,将后方粮食弹药顺利运往前线,成为很多火车司机面临的头号难题。

  1952年7月12日深夜,李国珩驾驶着1115号机车在夜色中穿行,从朝鲜的定州开往阳德。

  火车车厢上的苫布蒙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到里面装了何物。火车水箱上架着两挺高射机枪,随车的还有一位志愿军部队首长和两名荷枪实弹的警卫员。李国珩意识到,这次运输责任重大。

  在美军的疯狂绞杀之下,铁路上弹坑累累,路况极差。火车司机稍有不慎,就有脱轨的风险。李国珩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前方,操纵火车平稳运行着,他只有一个念头:在天亮前到达阳德。

  就在火车快要穿过敌机集中封锁区大同江桥时,上空出现3架敌机,投下30多颗照明弹。顿时,天空亮如白昼,火车的位置暴露了,炸弹擦着车顶爆炸!

  此时,如果用车上的高射机枪还击,就会更加明显地暴露位置;如果停车挨打,更是死路一条;如果开进山洞躲避,可能会错过最佳转运时机。李国珩心想,当务之急是不与敌人纠缠,在天亮之前完成运输任务。他在征得随车首长同意后,决定冒险突围。

  千钧一发之际,李国珩高声命令:“多添煤!送风器打开!快放大烟!”大量煤炭不完全燃烧,滚滚冲天的浓烟从列车烟囱中冒出,被风一吹,浓烟散开,江桥上方灰茫茫的,敌机失去了进攻目标。李国珩将汽门拉开,又加了一档速度,火车风驰电掣般通过了大同江桥。

  他又让副司机牛洪学继续往火室里填煤,等时机成熟,再命令停止填煤,关闭汽门。借着还未散去的黑烟,飞快地向前驶去。敌机误以为列车还藏在滚滚浓烟里,疯狂往下方投掷炸弹。实际上,此时1115号机车早已驶离险区。

  就这样,李国珩驾驶着1115号机车与敌机纠缠两个多小时,终于冲破重重封锁,在天亮时胜利到达阳德车站。这时,李国珩和机车组成员才知道,原来车上运输的是一架架“喀秋莎”火箭炮。

  此后,李国珩继续率领1115号机车组驰骋在朝鲜战场上,先后4次突破敌机的轰炸扫射。火车出了问题,李国珩就带着机组成员随时随地自检自修。在朝鲜沙里院至新幕间连续运行10个月,火车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圆满完成向前线抢运物资的任务。

  因屡次奇迹般地突围成功,李国珩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清川江位于朝鲜北部,是志愿军作战物资进入朝鲜后途经的第一条大河。清川江大桥是志愿军运输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为了切断志愿军后勤补给,美军对其进行了秘密轰炸。志愿军铁道兵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清川江大桥保卫战。

  宫绍山介绍:“在美军针对志愿军后勤线的狂轰滥炸之下,我们也有铁道兵随时进行抢修,涌现了杨连第等一批铁道卫士。”

  杨连第在解放战争中时就被称为“登高英雄”,他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朝鲜战场上解决了铁路抢修中的很多难题。

  1951年7月,美军出动数千架次的轰炸机,把数百吨炸弹倾泻在清川江大桥上,大桥被炸断,几十列载满物资的火车被滞留在江边。

  清川江正处于洪水期,一天水位就猛涨6米,很难施工。杨连第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抢修被炸毁的清川江大桥。

  抢修过程困难重重,刚刚搭好的便桥,转眼又被洪水冲毁,便桥搭建了11次,均以失败告终。就连沉在江中的重30吨的钢梁,也被洪水冲出一公里多远。

  战士们束手无策之际,杨连第凭借丰富的经验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交叉钢梁立在江底搭浮桥。

  杨连第率先冲进湍急的江水,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把沉重的钢轨一根根接上,伸向江心,创造出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桥法。中断的清川江大桥终于能顺利通车!

  1952年5月15日清晨,杨连第带队查看清川江大桥。在他指挥战士们上桥矫正钢梁时,附近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飞来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33岁的杨连第壮烈牺牲,被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是唯一一名获此称号的铁道兵。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共抢修桥梁2294座次,延长128公里;抢修便桥便线公里;抢修线处次,延长161公里;抢修通信线公里,创造了“志愿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抢修奇迹。

  除了钢轨架桥法,志愿军战士们还因地制宜,想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抢修抢运办法。

  顶牛过江,“有的桥炸断后马上进行抢修,但抢修后负载力不足以支撑整列火车过江。”宫绍山介绍,半岛平台“这面我用火车头把车厢顶过来,火车头不过江,那面再接上火车头进行运输。”

  防空示警,“当有美军飞机进行轰炸,地面防空哨就会鸣枪示警。火车司机从而能够及时知道,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还有夜间抢运、分段倒运、水下桥等多种办法,有效保障了铁路运输线的畅通。

  志愿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发挥聪明才智,构筑了前后贯通、交错纵横的钢铁动脉。随着空军参战,高炮部队发展壮大,志愿军将抢修、抢运、防空斗争相结合,有力挫败美军“绞杀战”,形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