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半岛平台【维•视界】已经接种疫苗的旅客入境中国仍需接受隔离!

2023-05-02 阅读次数:

  据奥地利《工业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和伊朗:达成25年合作协议》的文章称,中国已经为在另一个国家的数十亿投资铺平了道路。近日,中国与伊朗已经签署了25年的合作协议。中国可以获得双重利益,作为回报伊朗将在这25年的时间内向中国出售低价石油。同时,在协议中还约定两国将在军事领域进行合作。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称,伊朗与中国的合作是战略性的。鲁哈尼在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晤时表示,希望中国成为伊朗的重要贸易伙伴。他曾将该协议视为对伊朗经济增长和地区稳定与和平的重要战略项目。伊朗外交部称该合作协议是一份贸易、经济和运输方面的合作计划,特别侧重于双方的私营企业。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与伊朗的关系不受当前局势的影响,具有永久性和战略性。

  文章称,中国迈向世界大国又近了一步。对中国来说,与伊朗签署的25年合作协议是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部分,该倡议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息息相关。中国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宣布,旨在通过新的公路和铁路连接,促进亚洲内部以及与欧洲和非洲的贸易。一些西方评论家表示,中国政府可能是想扩大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早在2018年就单方面退出了与伊朗达成的国际核协议,并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2016年,中国政府就承诺在未来十年内将双边贸易增加十倍以上,达到6000亿美元。

  文章称,中国已经是伊朗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如今伊朗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使其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同时,疫情大流行又加剧了该危机。由于新任美国总统拜登不想在短期内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所以伊朗政府更多的寻求与中国和俄罗斯结盟。像中国一样,俄罗斯也是与伊朗达成伊核协议的缔约国。中俄两国都曾谴责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但该协议在伊朗民众中的口碑不佳。自2015年欧盟和伊朗在维也纳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后,伊朗人民曾希望与西方国家有更多的合作。

  【欧洲时报中东欧版记者李静编译】据瑞士杂志《reisetopia》发表的一篇题为《尽管接种疫苗,中国仍坚持检疫要求》的文章称,近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放宽对中国的入境规则。 最初的计划是对已经接种了中国疫苗的旅客免除入境隔离政策,但是计划又有了新的变动。 据称,所有旅客的检疫义务仍然存在。 中国政府坚持对入境中国的旅客实施严格检疫,包括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旅客。 该法规旨在防止病毒再次传播到中国。

  文章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强调,新冠疫苗不一定能完全预防感染新冠病毒。为了使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所有想前往中国的游客和本国人都必须接受14天到3周的隔离。无论是否接种了国际认可的新冠疫苗,这项义务适用于所有入境中国的旅客。同时,旅客依然无法选择隔离酒店,而是被随机分配到指定的酒店中进行隔离。目前,中国已有四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尚未批准外国任何一款疫苗。但很多国家已经允许接种中国疫苗。根据中国政府称,就感染率和新增病例来说,中国的疫情状况基本稳定。然而近日,巴基斯坦总统在接种完第1剂中国疫苗后仍被感染。这也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这也让一些人对中国疫苗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文章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并不愿接种新冠疫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政府称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似乎不需要接种新冠疫苗。但国家卫生委员会的何庆华警告,不要认为疫情再次暴发是不可能发生的。不通过接种疫苗争取全体免疫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如果病毒或变异病毒再次传播到中国,就无法阻止第二波疫情的爆发。这也是实施严格入境措施的原因。但该入境规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尤其是在欧洲。中国的入境法规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关注。旅客对一些入境规定感到十分震惊。例如,入境中国后强制隔离期延长至4周、实行肛拭子检测。很多人表示,这样的做法会对旅客造成心理压力。目前,中国的一些入境规定也在不断调整。

  【欧洲时报德国版关梦觉编译】近日,H&M、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企业新疆棉花在中国互联网引发愤怒。大量与品牌有合作的知名人士宣布解约,民间也掀起热潮。阿迪达斯是德国重要企业、达克斯指数成员。德媒《商报》因此关注这一事件并作出报道,现全文编译如下;

  众多国际服装品牌正在中国面临一场风暴。这场风暴于上周三(24日)晚间从快时尚品牌H&M开始,现在耐克、彪马、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品牌也在社交网络上受到了攻击。据媒体报道,淘宝等线上购物平台已经下架了H&M产品。

  上周四早晨,阿迪达斯的股价下跌了4个百分点,成为迄今为止达克斯指数中的最大输家。彪马股价下跌了大约1%,H&M在事发当天已经损失了近3%。

  这几家公司是由于拒绝继续购买新疆棉花而招致攻击的。在中国官方媒体的推动下,上周四上午,这场浪潮席卷了其他表达了同样态度的西方品牌。当被就此次风波提问时,中国商务部于上周四表示,企业应尊重市场规则并纠正错误。阿迪达斯方面则不想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上周一,欧盟因人权问题30多年以来首次对中国实施制裁。中国政府的回应是激烈的,制裁了10个人和4家机构,其中包括批评中国的欧盟议员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以及中国问题智囊团——柏林墨卡托(Merics)中国研究中心。

  目前还不清楚是谁在上周三发起了针对H&M的大风暴,但中国的共青团中央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该组织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H&M发布的一份公告,公告中表示该公司将不再从新疆购买棉花。目前,H&M官方网站上已无法再找到该公告。

  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中,民族主义者长期占优势地位。上周四上午,网民们呼吁中国的名人停止与受到指责的公司合作,还流传开了一份与阿迪达斯有合作的明星名单。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公开终止了合作。

  在数篇文章中,中国官方媒体对此次涉及其中的公司提出了严厉批评。国家新闻社新华社在社交平台“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图片,图上是耐克的钩子,但被划了一个红叉,图片下方写着“耐克,这次你错了”。官媒《环球时报》也通过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其中显示成都市一家购物中心于上周四拆除了H&M品牌标志。

  根据《商报》的计算,H&M在华销售额约占总额的5%,阿迪达斯更是高达16%。对于阿迪达斯而言,中国既是重要市场,也是重要生产国。该集团鞋类产品的15%、服装类的20%和配件的36%产量来自中国。中国也是阿迪达斯最大的单一纺织品供应商的所在地,供应量占全部服装所需原料的11%。

  阿迪达斯本来设定了目标,接下来几年里,每年都要在中国实现超过10%的增长。这是本月中旬该集团销售总监奥斯切尔(Roland Auschel)提出的新多年计划。按此计划,中国本应成为该品牌的最终增长地区。

  去年,阿迪达斯没有宣布其在中国市场的具体销售额。该集团在整个亚洲实现了65亿欧元的销售额,比2019年下降了约17%,约占集团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阿迪达斯透露,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比去年下降了15%。但在年终恢复了强劲势头:去年第四季度,按固定汇率计算,中国市场迎来了7%的增长。

  【欧洲时报德国版关梦觉编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出席北约外长会议时表示,美国不会强迫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那么,欧洲和德国对此究竟持何态度,是否存在中立可能?德媒《法汇报》对此事撰文作出评论,现全文编译如下:

  上星期的会议结束后,针对后特朗普时期的新起点,欧洲有了更好的了解。美国总统拜登出席了欧洲理事会峰会,他的国务卿布林肯则参加了与北约外长之间的会谈。各方交换了善意,巩固了共同立场,也确认了行事原则;例如,根据北约章程的第5条,成员之间有相互援助的义务,也有在体制竞争中团结一致的义务。

  但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现在已经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美国的权力更迭中究竟有哪些立场仍在存续,以及这复兴的联盟关系究竟能够到达何种极限。

  一方面,关于北溪二号的争议仍在持续,拜登政府也并不赞同这个本质上由俄德联手的能源政治项目。虽然美方的语气比过去4年要温和,但批评的内容仍是一样:俄方靠出口天然气支持其军备扩张和侵略、用管线削弱了东欧国家、破坏了欧洲的能源独立性,等等。美国仍在继续对涉及管线建设的公司实施制裁,此举在国会赢得了跨党派的支持。

  第二个双方没能取得一致立场的问题是对华关系。默克尔曾对此表示,价值观伙伴关系值得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方要同意彼此的所有观点。她大声疾呼、支持建立一个“欧洲对华政策”,并表示此事与美国“没有关系”。针对欧盟因抢在美国政府换届前与中国完成投资协定谈判一事而招致的批评,默克尔回应称,“情况很清晰。”

  在体制竞争中,各方阵容难道还没有分清楚?但无论如何,欧洲还是希望避免这种冲突。欧盟外交事务代表鲍雷尔(Borrell)最近表态称:“我们不希望与中国永远竞争,我们不希望发生新的冷战。”

  半岛平台

  毕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对欧洲盟友表示,当涉及对华关系时,美国不会强迫盟友“选边站”。布林肯称,中国无疑“威胁我们的集体安全和经济繁荣”,还“试图破坏国际制度规则”和“我们的共同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无法与中国合作。列举合作事例时,布林肯提及了气候变化与卫生健康。

  当然他也提到了经济,因为在这个领域,欧美与中国的关系都很近。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欧盟与全球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均有所下降,但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都增加了。德国是这其中最主要的行为体,占了欧盟对华贸易额的48%,而法国不到9%,远远落后。在亚太地区也是一样:中国是日本和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也是美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伙伴。

  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也对政治产生了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以行动来惩罚所谓的“不服从”里。不过,布林肯也已承认,将伙伴直接吸收进对抗中国的稳固联盟中并非成功的保证,因为美国知道“我们的盟友与中国有着复杂的关系”。

  正是这种复杂性最终使得与中国在经济上全面脱钩的考虑被否决、阻止了经济体抱团的实现,也降低了一场新冷战爆发的可能。政治学家哈斯(Richard Haass)和库普昌(Charles Kupchan)认为,如果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市场及供应链“不可逆转”地捆绑在一起,就不可能完全脱钩。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教授克里斯滕森(Thomas Christensen)也认为“新冷战”是一种幻想:全球化的世界不能被轻易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且,美中之间并没有像美俄那样建立起两个敌对同盟且代理战争。克里斯滕森还在《外交》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警告称,拜登政府不应强迫其伙伴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但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呢?根据投资协定,欧洲已选择与中国进一步联合,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在对中国实施制裁。显而易见:民主与专制正在进行的体制竞争之间没有中立性,欧洲人参加了哪支队伍已很明显。

  【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刘洋编译报道】据《时报》报道,一处位于中国中部城市郑州,距离当地最大的苹果制造工厂仅几个街区的半成品住宅开发项目日前遇到销售瓶颈。在房屋价格下跌10%后,房屋销售经理王丽娜又提出了另一不同寻常的报价,以期吸引顾客。这位销售经理没有要求购房者支付标准的30%首付,而是要求支付5%的定金,通过提供由项目开发商出资的两年期无息贷款来弥补差额。

  对此,王丽娜表示:“我们曾经希望富士康的扩张能带来更多外来务工人员,促进房屋销售,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要想出对策来维持生计。”10年前,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在这座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立了生产基地,但并未带动当地的房屋销售量。《时报》评论称,王丽娜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只是当地正在努力应对房价走软、销售不振的开发商之一,数十个中国内陆城市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香港麦格理集团的经济学家胡伟俊指出:“郑州一直面临着公寓供应过剩的问题,而新冠疫情正使问题变得更严重,在未来12到24个月内,情况也许会恶化。”

  与让房屋销售商们苦苦挣扎的中国内陆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房价持续走高的中国沿海城市,投机驱动的住房热潮促使沿海城市的开发商提高价格,并通过抽签选择买家。在中国成功控制新冠疫情后,以上海和深圳为首的中国发达城市的房屋销售迅速增长,而郑州的情况依然疲软。官方数据显示,以建筑面积衡量,今年前两个月,该市按建筑面积计算的房屋交易量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近一半,而同期沿海十大城市中,成交量则猛增76%。上海咨询公司克而瑞(CRIC)表示,如果没有新项目入市,开发商在郑州出售库存将需要15个月时间,按行业标准来看,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时报》认为,中国沿海和内陆城市在房价和住房成交量间的差距反映了地域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或将影响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长建控股(Changjian Holding)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现有项目得到清理,而不是将新项目推向市场。”该公司花了两年多时间试图出售郑州郊区的一处住宅区。郑州的住房建设于2016年启动,当时沿海城市出台了限购令,尽力抑制房地产泡沫,这也促使房屋投资者涌向郑州商圈。不过,一年后,由于郑州出台了包括限制购房者和卖房者在内的控制房价的措施,这一繁荣局面就此结束。继2016年大涨62%后,2017年该市新建住宅销售锐减逾三分之一。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尽管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销售,但2016年至2019年建筑热潮仍在继续,4年间,郑州市新开工住房总量超过前10年的总和。当时的开发商表示,他们把目光投向拥有1亿多人口的河南省省会,因为他们相信,来自附近城市的移民会不断迁入。当地开发商永威置业(Youwell)的一位高管表示:“在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资源方面,河南没有其他城市能与郑州相比。这足以带动楼市上涨。”

  然而情况未如开放商们的预期一般展开。郑州的经济严重依赖以低工资著称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个位于全国最偏远省份之一的城市,在发展或互联网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方面进展甚微。虽然郑州确实吸引了外来人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事的是低收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这些工作无法支持他们购买当地住房。在看到郑州楼市暂无可能在短时间内反弹后,郑州的开发商们已经开始缩减开支。由于许多开发商选择暂停建设,今年前两个月,作为住房投资领先指标的全市住宅用地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最坏的日子还没有过去。”招商地产郑州分公司一位高管说。

  【欧洲时报实习记者汪宣琪编译报道】据《时报》报道,近期海运出现集装箱短缺、运费上涨和船期延误问题,促使许多进出口商改用铁路运输。并且,近日一艘集装箱船日前搁浅后堵住苏伊士运河,导致其它集装箱船被困,东西双向交通中断,造成严重的海上交通堵塞。中国制造商正在寻求通过铁路出口货物方式以避开船期延误,同时,长期处于封锁状态的欧洲迎来“中国制造”需求潮。经由俄罗斯和中亚的中欧班列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替代选择,中欧班列开行量激增。

  去年中国经济从全球新冠疫情中领跑复苏,在2020年下半年全球贸易中表现夺目;与此同时,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使海外对中国制造的商品需求量大增。今年年初,超过2000列货运班列从中国开往欧洲,是去年同期(疫情刚暴发时)的两倍。据有关媒体报道,2020年中欧班列总开行量同比增长了50%,较2016年增长了6倍。

  义乌一家运动器械公司的销售人员表示,她的生意通常通过海运出口。但自去年年中以来,海运费用“暴涨”,运输时间翻了一番,迫使她换乘铁路。她说:“我们在欧洲的主要客户,比如在法国和德国的客户,抱怨运输效率太低,他们可能会重新考虑其他出口商。现在我们主要依赖中欧班列运送我们的商品。”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中国输欧商品总额增长6%,达到约3840亿欧元(合4540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铁路运输的激增。中国这一国际基础设施战略强调“钢铁骆驼”(指铁路运输)的象征意义,并鼓励中国各省份推进跨境铁路运输进程。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分析师阿加莎•克拉茨(Agatha Kratz)表示:“当‘一带一路’倡议推出时,各地方政府向运行的铁路提供了巨额补贴。”中国各省最近大力投资封锁期间需求量大的物品的运输。今年2月,江西省的一列火车装载了数十节车厢的洗衣机和其他家用电器,开始了前往莫斯科的15天行程。

  然而,《时报》提到,中国铁路运输在总运输量中只占很小份额。今年1月,仅靠近上海的洋山港这一个港口就吞吐了近200万个20英尺集装箱,相比之下,1月和2月铁路运输的集装箱总量仅为20.9万个。为小公司提供出口服务的专业机构表示,目前它们的一些客户正从海上运输转向铁路运输。上海的一名代理商指出,近来电子产品、健身器材和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产品都选择铁路交通。这些商品的需求很大,也很迫切,且它们不适合航空运输。尽管中欧班列继续增加运力,但仍然不够。深圳的另一名代理商表示,他的客户中有20%至30%的人已选择从海运转为陆运,而困扰海运线路的集装箱短缺问题也在影响铁路运输。她预计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客户最终会回归海运。

  【欧洲时报实习记者赵玉编译报道】得益于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出色表现,以及稳定坚实的基础需求,在未来数年内,该国的健康及医疗保健领域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五日报》报道,掌握350亿欧元资产的著名管理公司Carmignac的中国市场分析师撰文称,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发展轨迹与西班牙人所知的截然不同。这个东方巨人的经济增长不会满足于出口和基建投资,早在数年前,中国人开始在各个科技创新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技术和精力。

  报道称,目前中国社会人口年龄金字塔明显呈老龄化趋势,尽管中国政府在几年前已经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但人口压力短期内不会减少。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原因如:部分中国年轻夫妻没有生育愿望、迫于经济压力而不愿多生育子女等。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在未来,中国可用的熟练劳动力人数不可避免地会减少。

  为了维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速创新能力,提高生产率并改善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种结构性压力充分解释出中国政府坚定走创新之路的原因,“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得以付诸行动是必然的——该计划自2015年启动,旨在依靠创新让中国在极具前途的领域成为执牛耳者,如能源科技、人工智能、航天航空及信息技术等。

  数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最近几年内确立了自己在创新领域的地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技术巨人和新经济形态的领导者。如中国在通讯科技方面,5G技术的发达程度令西方国家刮目相看,相比全球其他发展同业态的国家,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在几年内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出口国。但现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在另一领域开始发力:健康及医疗保健领域。

  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西班牙人熟悉欧洲或美国的医疗卫生系统,但全然不了解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和成果,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关乎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足以证明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烈关注中国。尤其是这一年多来,对于疫情的控制,让西班牙人和其他西方人开始反思。

  用事实说话,西班牙医疗卫生系统的业内人士认为,在20年的中国,仅约有3%的人(约3800万人口)拥有医疗保险,这其中仅仅覆盖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以及大型上市企业和正规公司的雇员。没有医保的中国人不得不依靠所谓的门路或者亲友的协助去就医问诊。一个中国家庭中的成员如果患上恶性疾病,治疗费用可能导致整个家庭的崩溃。

  到了2018年,拥有医保的中国人,从上述的3800万人增至13.5亿人,覆盖了中国95%的人口,这些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险。目前,问诊和基本治疗的报销达到了50%,另外一半自费的医疗项目主要集中在住院项目和严重疾病的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东部的富裕省份如江苏、浙江,医保的报销达到了80%。

  从20年前迄今,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出色成果得益于中国历届政府作出的深谋远虑的决定。中国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技术成果也使医疗卫生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大量中国的制药公司投入重金加速医药研发速度,其中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外包临床测试和药物生产方面的世界领导者。

  某些中国的私人远程医疗企业,如阿里健康(AliHealth)、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ing An Good Doctor)和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JD Health)发展很快,除了销售药品外提供在线的医疗咨询服务。在疫情期间,这些平台进行了数十亿次的远程会诊,大大缓解患者饱和的公立医院的压力。

  基于需求的基本面十分强劲,未来数年,中国将继续成为医疗卫生系统方面极具投资吸引力的市场。布局全球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mpany)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人的规模,其中约1亿人口为65岁以上老人。此外,得益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届时还有约5亿人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他们需要更可靠可信的医疗信息、治疗水平更高的医疗护理以及更舒适的患者体验。

  有眼界的投资者会意识到,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相当多优质的长期投资机会,创新药物不断出现,机会也随之涌现。中国在该领域的企业不断提升的技能愈来愈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经验丰富的研发专家的关注,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速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欧洲时报记者华嘉颜、特约记者戴胜编译报道】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航空业均大受打击,但如今中国航空数据却显示其已在复苏。

  安莎社报道,深圳宝安国际机场3月25日表示,机场日旅客量已达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最高水平。根据机场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1日至21日,深圳机场每日平均客流量已逾13万人次;3月19日更是突破15万人次,达到疫情前高峰水平。在新航季中(即3月28日起),深圳机场计划将每周航班量增至7300余班次,同比去年增加近3%。

  与此同时,中国民航业也继续呈复苏态势。根据中国民航数据服务提供商飞常准(VariFlight)所发布的报告,今年2月中国机场共处理了23.17万次出境航班,同比去年增长127.89%。与2020年同期相比,所有13家主要航空公司均报告运力有所增加。

  另一边,意大利Startmag.it网站援引美国《华尔街日报》一项关于航空数据的研究报告称,中国航空业已经复苏,而疫情的最主要受害者之一则是欧洲。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航空业、尤其是航班数量出现巨大下滑。为更好地分析实际情况,《华尔街日报》的研究同时借鉴了全球航空数据和分析公司Cirium Core的数据。研究对2021年2月26日和2020年2月28日这两天的航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一系列虽在意料中、却仍十分惊人的数据:国际航线规模大幅萎缩,而中国航空业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复苏。

  从航线数量来看,国内航线所受影响有限,总数下降约6%;但国际航线情况则完全不同,总数下降了60%;而全球航线%。对航班班次数量的分析结果也基本同上:国内航班总量下降约30%;国际航班总量下降74%;全球航班总量则下降42%。尤其是美国,该国国内航线%,其中北美和南美间的航线基本保持稳定,但欧洲和北美间的航线则出现大幅减少。

  文章指出,对比2021年2月26日和2020年2月28日数据,调查所涉及的所有国家航线数量几乎全部呈下降趋势,部分国家下降非常之多,例如英国下降了78%。而在其中,只有一个国家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那就是中国,该国航线%。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版编辑,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Eur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