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东北能否走出“漫长的季节”?

2023-05-16 阅读次数:

  虽说这几年讲述东北往事的影视剧多如牛毛,但辛爽导演的《漫长的季节》还是令人惊艳,豆瓣开分9.0,大结局直接封神来到9.4分,成为今年继《狂飙》之后又一部优秀剧作。

  《漫长的季节》用黑色幽默的镜头语言,重构了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工业挽歌,也唤起了半岛平台人们对东北往事的回忆。

  故事中的小城桦林,上世纪90年代一座虚构的东北城市,却折射出当年东北一座座沉疴重病的城市。

  仔细观察那些城市,你总能看到规则断裂的痕迹。那些巨大痕迹如此之深,直接割断了一代人的命运。

  自燕山向北,山势于此式微,冀北风韵自此散尽,一座雄关屹立眼前,这便是“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从山海关往北,黑土地徐徐展开,山川如画,大江大河豪气奔流,天地间所有线条都粗犷起来。

  关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被统称为“东三省”,早年因物产丰富引来无数人“闯关东”。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150个苏联援建项目,56个落在东北;“二五”及以后的几个计划时期,东北靠着自身的工业底子,逐渐形成冶金、煤炭开采、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以雄厚的工业实力成为令人艳羡的“共和国长子”。

  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轮船……诸多工业领域的“第一”都诞生于东北。

  再直接点说,东北今天很多城市,实际是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因为厂矿企业实在太多了。像依托鞍钢而生的鞍山市,鞍钢的生活区建设便是鞍山市的城市建设。

  因为条件优越,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居住条件的,是东北各地的工人新村。

  对于老一代的东北人来说,工厂便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由于那时工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完善,大多数工厂拥有自己的学校、电视台和报纸、医院、公安局、邮局、公园、大合作社(超级市场);连日常洗澡、理发、零食等等都由工厂免费提供;自来水、煤气、暖气更是配套好了,所有需求都可“足不出厂”便能实现。

  甚至,工厂还实行接班制度,孩子可以顶替父母的“位置”,工作根本不用操心。

  剧中王响便是那个时代工人的缩影,他对桦钢的感情深厚是因为他的父辈参与了工厂建设,他的荣耀、家庭以及所有一切都与桦钢紧密相连。

  但很显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改变,“桃花源”般的世界必然有消失的一天。

  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发生巨变,中国正逐步走向全球化经济,但发达国家看不上技术落后的中国重工业产品,只需要廉价劳动力生产出的轻工业品。

  东北看到南方沿海地区靠着灵活的轻工业体系逐渐过起了好日子,也曾想改变和突破。可惜多年的重工业发展模式早将东北变成了汪洋中一艘巨大又笨重的航船:想前进,没有动力(资本),想掉头,又没有合适的技术指引。

  现实很残酷,东北失去市场和资本优势后,引以为傲的工业在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落伍,彻底被时代的列车甩了出去。

  1995年春天,沈阳有27万下岗职工;1996年,整个东三省的下岗职工达到253万人;1995年到2002年,东北有近800万人从国企下岗,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25.3%。(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

  1999年春晚,黄宏在春晚表演小品《打气儿》,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个本想为下岗工人打气的小品,却刺痛了无数东北人的心。

  梦想幻灭后,东北人多选择做烧烤、倒卖服装或小商品,因为没有技术含量,又不需太多资金。

  《漫长的季节》中,丽茹曾是桦钢医院的护士,下岗后只好选择在家开展“上门美容”项目;老公龚彪能开出租车,已算当时不错的职业。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写自己去东北考察时的真实见闻:沈阳一对下岗夫妇迫于无奈,妻子选择去浴场当“陪浴小姐”。妻子工作时,丈夫就默默抽着烟在外等候;妻子下班了,他再骑着车接她回家,当地人称为“忍者神龟”。

  仅仅是尊严倒塌还算好的,东北某市一个下岗家庭,孩子中午回家吃饭,说学校开运动会需要买双新鞋,可家中实在没钱购买,妻子抱怨丈夫没本事。丈夫一声不吭吃完饭,随后放下碗筷,推开窗户,从六楼家中一跃而下……

  那些年的东北人夜晚不敢单独出行,出门也必三五成群,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倒在谋财害命的“刨锛党”榔头下。

  失去工业经济支撑的东北,时间仿佛在这里踩了一脚急刹车,店铺、街道、楼宇,多年不变,渐渐蒙尘,陷入一个不知何时是头的“漫长的季节”。

  东北经济虽然陷入困顿,但很长一段时间,东北笑星几乎承包了全国人民的笑声。

  和南方精巧的幽默不同,东北人自带喜感,每个人都可以是段子手,那是一种从泥土中长出的粗糙幽默,养料来自东北这么多年的苦辣酸甜。

  在那些规则断裂的城市,在那些锈锁机床的厂房,在那些渐渐冷寂的矿区,东北人亲历了一个大时代的呼吸吐纳,化作略带苦涩的幽默感。

  确实,东北这片土地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即便经历了时代大潮中各种得意与失意,也能出人意料地“支棱”起来。

  今年5月初,随着一季度31省市的GDP及增速水平就全部出炉,疫情后全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格外引人关注。

  虽然头部的经济强市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那些经济实力遥遥领先的城市,但谁也没想到,东北三省一季度经济增速均跑赢全国平均4.5%的水平。

  其中,辽宁经济增速为4.7%,黑龙江为5.1%,而吉林增速最为抢眼,增速高达8.2%,和西藏并列第一。

  2022年一季度吉林同比增速是-7.9%,除了四平、通化、辽源和白城外,其余城市都是负增长。

  其实从数据来看,首先是吉林的工业底子雄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汽车工业是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今年2月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系列开工,39个汽车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已近千亿元。汽车工业对吉林各行业的复苏又起到推动作用,成为一季度吉林增速的最主要产业动力。

  此外,受到国际环境影响,去年开始,吉林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了65%(出口增长123%),高出全国35.7%;吉林一季度进出口增长6.8%,同样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工业制造和出口互为补充,同时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消费等增长因素,让吉林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赶超了上来。

  大连正在冲刺东北第一个“万亿GDP城市”,一季度GDP为2032.9亿元,同比增长5.7%,不仅连续6个季度跑赢全国,GDP占辽宁全省比重已达到30.5%。其中汽车、电子元件、锂离子电池、橡胶轮胎外胎、发电量、发动机、PTA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9.1倍、3.1倍、25.3%、14.6%、9.2%、8.8%、1.5%。

  瞄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沈阳,一季度GDP达到1744.7亿元,同比增长5.9%。其工业表现同样亮眼,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9.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

  虽然东北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国依然排名靠后,仅看一季度的数据也远谈不上“振兴东北”。

  但东北有句俚语“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眼下的东北正努力走出“漫长的季节”,虽道险且阻,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