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浅析第二产业(工业)的内部运转结构

2023-05-25 阅读次数:

  半岛平台工业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工业部门构成的有机体系。尽管工业不象农业那样古老,但工业部门的构成却比农业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工业的出现是一般社会分工的结果,那末,工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则是特殊分工的结果。

  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标准分类和主要工业部门划分,工业的部门构成包括:冶金(包括采矿)工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煤炭工业(包括原油、天然气开采);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木材及木制品工业;食品、饮料、烟草工业;纺织工业;服装、皮革、制鞋;造纸、印刷、出版等11类。

  工业部门的分类如此错综复杂,如何把握这些众多部门的内在联系呢?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工业部门最基本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

  工业内部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关系,也就是工业生产领域两大部类的关系。甲类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乙类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在我国的实际经济工作中,通常把甲类工业称为重工业,把乙类工业称为轻工业。

  这样,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就成为我国工业部门结构中的反映两大部类关系的基本比例关系。显然,这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在工业产业结构上的具体运用。但理论和实际也是存在矛盾的。

  但现实的经济活动,是按部门进行的,这就会出现一些背离。例如,有些工业产品既可用作生产资料,也可用作消费资料,所以,重、轻工业和甲、乙类工业经常会出现交叉。

  煤炭既可用于生产消费,又可用于生活消费,但按其主要用途又只能划归重工业,棉纺织品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少量用于生产消费,因此又只能划归轻工业。这种交叉和背离,很可能使计划工作出现缺口,因此,重、轻工业划分只能看成是甲、乙类工业关系的近似反映,不能使之绝对化简单化。

  为了弥补这种欠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借助社会统计、调查、计算,确定出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有多少轻工业品不用于消费目的,又有多少重工业品不用于生产目的。这个大体确定的数量概念,将有助于再生产比例的调节。

  采掘工业是直接从自然界摄取物质的工业,如采矿、采煤、采油等等。加工工业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工业,如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缝纫等等。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把重工业划分为采掘、原材料和制造工业三类,其中后两项都是加工工业,轻工业也属于加工工业,所以在工业部门结构中把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确定为一个基本关系,用以概括复杂的工业部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采掘工业产品表现为初级产品,但加工工业产品未必都是最终产品。从矿石冶炼出钢铁,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在市场流通,但钢铁如果经过加工生产出机床再投入生产过程,又只能是中间产品。

  由此,工业部门又呈现出一个序列结构:采掘工业提供初级产品;加工工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获取最终产品是生产目的的体现。获取最终产品,必须占用一定数量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

  生产部门占用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量少,生产的最终产品量多,表明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果好。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属于生产资料范畴,最终产品属于消费资料的范畴。因此,三类产品的关系既反映了产品加工过程的前后序列关系,又反映了两大部类的关系。实现三类产品的合理结构,有助于建立一个能够发挥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最终产品率最优化,是这种合理的部门结构的重要标志。

  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必要先了解一点国外的情况,以便进行分析比较。70年代世界部分国家的工业产值的部门构成。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及东欧国家工业产值的部门构成非常相似,其中,机械工业都在30—40%之间,化学工业都在10%左右。

  发展中国家机械工业增长最快,化学工业比例不变。这说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各国都比较注重机械工业的发展。如果把整个工业分成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门,世界各国在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苏联及东欧国家,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都在70%以上。

  我们知道,苏联及东欧国家是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的,为了赶超先进国家,纷纷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因此在一个时期内重工业增长很快,但这种突进式的增长,也损害了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起步实现工业化的,重工业的比重较大是轻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因此,尽管从产值百分比上看起来两种类型的国家十分接近,但产业结构却有很大差异。至于发展中国家,重工业产值虽然也高达60%以上,但很大程度也是60至70年代的“赶超热”带来的,其中也隐含着轻工业的不发达和工业内部的比例失调。

  今后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不是提高重工业产值的比例,而是促进工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工业部门的构成还可分为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传统工业包括:煤炭工业、钢铁工业、传统机械制造工业、半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工业等。新兴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原子能发电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用消费品工业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工业占有较大比重,从50年代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例,1961~1974年,六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电子设备的生产增加了3.1倍多。

  同一时期,生产用电子设备的产量,日本平均每年增长28.5%,美国为15.7%,法国为13.7%。

  五个主要电子计算机生产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电子计算机生产,产值由1955年的约1.6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108亿美元。

  此外,通讯设备、激光技术、电机设备、原子能发电设备的生产也发展相当迅速。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尚有很大差距,这些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发展较快的依然是传统机械制造工业产品,如一般的运输设备、采掘设备、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等。苏联及东欧国家虽然也发展了一些新兴工业,但传统工业仍占较大比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有一段技术间距。

  解放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微乎其微,轻工业残缺不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49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5倍,各主要工业部门普遍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解放初期的30%增加到70%。

  工业部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森林工业和轻纺工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兴工业相继出现,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1952年我国工业部门构成以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主,以后逐年比重有所下降。到70年代末期,已变为以机械工业为主,其次是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

  从增长速度上看,石油工业增长最快,其次是化学工业,再次是机械工业。从1949年到1981年,重工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轻工业的比重下降。我国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总的倾向是健康的,但是也存在些问题。

  建国以后,我们一直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从19521980年,国家用于重工业的投资总额为3742亿元,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3.3%,重工业产值1980年比1949年增长了99倍。

  同期的轻工业投资只有394.3亿元,只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6%,相当于重工业投资的1/10略强。我国原来工业基础薄弱,在一定时期内多向重工业投资,侧重发展重点部门是必要的。但是重工业长期孤军深入,实行自我服务。

  就会造成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由于重工业占用资金、能源、材料过多,使轻工业发展速度缓慢。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49年为73.6%,1980年降为46.9%。其中,食品、纺织下降幅度尤甚。结果,轻工业产品总量少,花色品种少,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采掘工业是加工工业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才能协调发展。30多年来,我们对采掘工业多有忽视,投资少,设备更新慢,加上价格不合理因素,致使采掘工业在重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1952年占15.3%,1970年下降到8.5%,近几年虽略有回升,但1980年也只达到11.3%,仍较1952年低4%。

  采掘工业落后的直接后果是能源紧张,造成大批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同时,冶金、化工、建材工业矿山开采能力不足,矿石供不应求,加工能力相对过剩。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对工业部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其主要措施是:(1)把消费品工业放到重要地位,使轻工业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超前发展;(2)调整机械工业的服务方向,使其从为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服务转变成为国内消费市场服务;(3)增强采掘工业的生产能力,缓解能源紧张的矛盾;(4)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发展新兴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