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4万字深度解析:双循环下的黑色供需再平衡——2021年黑色商品展望半岛平台

2023-06-05 阅读次数:

  原标题:4万字深度解析:双循环下的黑色供需再平衡——2021年黑色商品展望

  2021年原料端仍将强于成材端运行,并且给予钢材一定的成本支撑,根据对终端需求微增长的预判,预计钢材全年利润均值维持较低状态,供应弹性加大,黑色金属整体波动加大。

  2020年内需明显好于外需,而建筑业和制造业表现相当,但制造业的结构差异也较大。今年冷系板材类消费整体表现最好,热系板材类消费次之,建筑类下半年整体强度弱于制造业。2021年需求增速预计仍将保持正增长,建筑业和制造业表现基本相当,但冷系表现将有所转弱。

  2021年铁水总产能将净增1800万吨;粗钢总产能增3400万吨(+3%)。螺纹20-21年冬季累库水平将同比减少52%,全年库存曲线年靠近。热卷由于海外复苏预期,下半年去库会较螺纹更顺畅,四季度将延续季节性卷强螺弱格局。

  2021年全球经济有明显复苏预期,在铁水高需求背景下,四大矿山新增产能并不明显,内矿补充有限,作为原料端的铁矿石由于供给瓶颈仍具有买入价值。

  1-2季度焦炭受去产能影响,整体保持去库节奏;焦煤在1-2月也将延续紧平衡状态。但因焦炭去产能措施明确,确定性相对于焦煤更强。跨月方面,可择机做多焦炭5-9。

  双硅的远期预期比较乐观,一方面反映的是远期合约对于成本的支撑预期较强,另一方面,市场对远期的需求预期较强,对双硅远期估值中性偏强。

  基于地产销售周期对整体经济的传导关系,2020年即便没有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速也将大概率放缓,为应对经济失速下行风险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增长预期本就很强。突发的疫情使得经济在2月停摆,一季度经济增速出现明显的萎缩,使得稳增长的压力和原有的GDP增速目标完成的难度陡增。为应对疫情的负面冲击,国家逆周期调控力度明显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发力,使得2020年逆周期调控板块的GDP增速明显高于整体增速,但逆周期调控板块增速表现仍相对温和,增速并未有明显的回升,这说明在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完成的背景下,政策刺激力度未采取激进方式,仍相对克制。

  从货币政策看,量价一起宽松,属于比较宽松的组合,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明显(钱货比回升),一般贷款利率也出现明显的下行(房贷利率下行较为缓慢,属于更为温和的刺激),受益于流动性改善和利率下行,逆周期调控板块中的板块和房地产板块表现更为强势,增速呈现上行的趋势。建筑板块整体一般,增速还在继续下行,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板块三大领域都表现平平。地方债虽然明显高增,但因财政压力较大,基建增速回升幅度相对有限。而制造业固投虽然四季度开始发力,但因2019年工业企业利润负增长,使得2020年制造业固投增速表现低迷,全年转正的难度较大。因预售条件放松及三条红线的拖累,房屋新开工表现也较为一般。钱货比的提升使得整体工业品运行重心上移,地产板块GDP增速的回升叠加利率下行利于信用周期的扩张,也对工业品价格上涨有利,整体宏观氛围利多商品价格。

  从年内的运行轨迹看,经济低开高走,2月之后经济持续复苏,主要风险资产也都是围绕经济复苏的大逻辑运行。随着稳增长措施不断落地和回补效应共振,四季度当季增速已经高于疫情冲击前。随着经济不断复苏,货币供应量M2增速有筑顶迹象,社融存量增速也有见顶迹象,一般贷款利率逐步筑底,货币宽松转向预期增强,后期信用周期扩张的持续性成为关键。

  从需求结构看,2020年内需明显好于外需,1-10月内需累计增速0.5%(全年预计2.2%),外需累计增速-19.4%(全年预计-18%)。建筑业和制造业表现相当,1-10月建筑业累计增速0.7%(全年预计2.1%),制造业累计增速0.2%(全年预计2.3%)。制造业的结构差异也较大,其中汽车表现最好,1-10月累计增速1.8%(全年预计3.9%);其次是机械,1-10月累计增速0.2%(全年预计2.3%);家电和船舶表现较差,家电累计增速-2.4%(全年预计0.6%),船舶全年预计增速-6.8%(船舶因很难找到描述月度增速轨迹的指标,故船舶增速月度增速均按年化增速处理)。

  从全年增速看,下游表现平平,但因为疫情导致需求在一季度挖坑较深,拖累了整体增速,随着疫情逐步可控,稳增长措施落地叠加需求回补效应,5月以后的主要行业当月耗钢增速都有明显的回升,其中冷系的整体增速最高,基本维持在15%左右,6-7月一度高达30%。整体制造业增速也比较高,基本维持在11%左右,且增速基本处于上行趋势。建筑业增速相对偏低,基本维持在7%以上,但建筑业当月增速波动较大,导致年内需求预期不稳定,三季度明显放缓,7月甚至降至1%左右,建筑需求预期一度悲观。四季度后增速再度提升,修正悲观预期。

  单从需求角度看,今年冷系板材类消费整体表现最好,热系板材类消费次之,建筑类因二季度需求恢复的速率过快,有一定透支,导致下半年整体强度反而弱于制造业,这也是下半年冷热价差偏高,卷螺差走扩的重要原因。

  根据货币指标和地产销售周期对经济的领先性以及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2021年GDP增速向上的趋势基本是确定的,稳增长的压力会相对减轻,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预期较强,四季度末M2增速及社融存量增速都有筑顶的迹象,2021年的分歧点在于政策的收缩力度会有多大。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和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措辞上看,2021年的货币供应增速将保持平稳下行,全面收紧的预期不强。

  由于2020年后半段宽货币逐步转向宽信用,钱货比增速先于信用周期指标见顶,在钱货比下行阶段,工业品上涨的确定性就会下降,后期的上涨持续性需要宽信用,M1增速的持续向上的配合。而且信用指标对工业品价格的上行幅度影响更为显著,后期需要重点关注M1增速上行的持续性及高度。

  影响M1增速或信用传导的核心因素是地产销售和民企融资成本,地产销售决定了信用传导的方向,民企融资成本决定了信用传导的弹性。

  地产销售和居民购买力指标关系较为密切,本轮由于房贷利率下行缓和,购买力指标回升幅度明显弱于前几轮刺激节点,商品房销售增速回升的可持续性和高度预期并不乐观。民企融资成本端受益于一般贷款利率下行幅度较大,但因民企的信用利差仍处于相对高位,这使得民企融资成本下行幅度是弱于一般贷款利率,整体弹性强于2012年刺激节点,弱于08年和15年刺激节点。

  从预期来看,一般贷款利率上行预期在逐步增强,虽大幅上行的预期并不强烈,但下行空间基本封闭,且地方国企的债务违约问题使得信用分层态势被强化,信用利差也难以大幅下行,进而不利于民企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的。整体看,本轮商品房销售回升高度偏弱,民企融资成本也难进一步下行,M1增速回升的高度预期有限。

  从社融存量增速与M1增速的关系看,社融存量见顶回落阶段,往往对应M1增速回落阶段,也就是说预期社融增速见顶,导致M1增速的回升持续性不强。由于M1增速和企业利润关系密切,企业资金短期流动性好也是企业盈利能力向好的表征。工业品库存周期里原料库存的变化对工业品的价格影响更为显著,而企业利润是领先于原料补库变化的,后期原料库存确有回补的动力,工业品主动补库可期。但问题是强有力的原料补库需要强有力的利润改善及偏低的产成品库存配合,当前情况看,利润改善幅度相对一般,产成品库存也属偏高水平,导致本轮原料补库的高度相对有限。

  基于M1增速(信用)的货币监测指标,在稳增长政策发力初期,流动性的改善对钢价上涨有很强的正面推动作用。但随着总量宽松的转向及流动性改善作用的弱化,信用扩张对钢价上涨的推动则变的更为关键。从历史指标来看,本轮上涨想要演变成跨年度级别的上涨行情,需要看到M1-M2增速差转正以及信用周期指标12月移动平均转为向上,两大指标都需要M1增速的持续回升以及回升高度较大的配合,才能演变成趋势性长牛,目前只能给出相对谨慎的预期,2021年度宏观要点在M1增速的表现。

  从GDP预期来看,2021年在顺周期板块的提振下,整体经济增速上行较为确定,而工业是最重要的顺周期板块,工业GDP增速上行也较为确定。而黑色终端需求和建筑板块GDP关系更为密切,建筑板块GDP增速的运行趋势则是关注的焦点。从逆周期板块的预期来看,因为顺周期板块的发力,逆周期板块进一步发力的必要性下降,一般在经济上行阶段,逆周期调控板块也会相应的降速。再结合12月政治局会议新提出的需求侧改革,后期也会减少简单粗暴的进行总量需求扩张的刺激措施,更加注重调整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结构中,主要还是政府主导的,政府购买和资本形成仍占比GDP60%左右,居民消费占比仅30%左右,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投资驱动逐步向消费驱动转移。同时,居民消费占比里城镇和农村分化也很严重,农村消费占比呈现的是逐年走低的状态,说明收入不均的现象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负面影响逐步加大,这种格局的改变需要加大低收入驱动的有效购买力(收入分配调整+消费品价格下行)。加上前期供应侧结构改革都是围绕投资相关的上游领域,若需求端不做相应的结构性改变,容易形成上述领域的供需失衡,进而引发原料价格大涨,也不利于有效消费的扩大。

  整体看,我国消费端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投资驱动仍较强,后续需求刺激路径将逐步改变,消费的重要性将增强,通过新基建和制造业设备升级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弱化对总需求的直接拉动,传统逆周期板块出现强刺激的可能性在下降。

  分结构看,随着贷款利率(房贷利率)的止跌回升以及社融增速下行的负面拖累,2021年地产板块和板块的表现会有所弱化。而建筑板块里基建增速预期会略有下滑,制造业固投增速将会回升,房屋新开工因今年的低基数效应增速有向上修正的动力(具体分析详见下文),建筑业GDP板块会相对向好。另建筑企业新接订单情况表现较好,在此提振下,建筑GDP板块预期表现良好。综合看,2021年整体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及建筑增速预计向上,黑色产业终端内需表现仍有支撑。

  黑色终端需求分为建筑链条和消费链条,建筑链条以建筑和机械为主,消费链条以汽车和家电为主。需求影响因素分为趋势因素和波动因素,建筑需求的趋势因素是房屋新开工,波动因素是基建和制造业固投;机械需求的趋势因素是建筑新开工,波动因素是设备更新周期;消费链条的趋势因素是商品房销售,但影响周期不一样,汽车需求是同步,家电需求是滞后,汽车波动因素是居民收入,家电波动因素是出口和居民收入,所以需求的预判核心板块是房地产。

  2020年度房地产受益于房贷利率的下行,居民购买力指标在本年度仍处于上行趋势,商品房销售良好,叠加2020年房地产端预售条件放松,年中颁布的“三条红线”也促使房企去开源节流,加快了销售的节奏,使得销售整体表现尚可,1-10月销售面积累计增速已转正,全年增速预计为2%以上(1-11月累计增速为1.3%)。

  对于2021年的商品房销售主要面临的考验是房贷利率的上行压力,毕竟在整体利率环境上行的背景下,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难度进一步加大,且从房贷利率和LPR的关系来看,国家对房贷利率的态度还是偏谨慎,房贷利率之所以还能够下行更多是银行加点下行导致的,但整体幅度也相对可控,这和国家调控思路的转变也有关系,从房价环比增速和房贷利率的对比来看,2019年后我国房价环比增速和房贷利率的波动幅度就逐步的收窄,波动频率也有所加快,呈现的是微调的模式,不再是大开大合式的调控,这会使得地产的波动幅度下降,有利于平稳健康发展。但基于房价同比增速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以及环比增速逐步接近0附近,房贷利率大幅上行的预期也不强,不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而且2020年受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增速出现放缓,2021年随着经济上行,居民收入增速会将得以修复。

  整体来看,2021年商品房销售增速会相对2020年有所下滑,但幅度有限,全年仍维持正增长。

  地产新开工将直接影响黑色需求,而房价增速(趋势因素)、房企利润(波动因素)、土地供应和房企资金(限制因素),此三个维度直接影响地产新开工。

  趋势因素上,新开工围绕新房房价增速上下波动,以往两者趋势基本一致,房价环比增速在节奏和新开工当月增速都保持较好的相关性。2020年房价同比增速持续向下,环比增速则先扬后抑,新开工年度增速向下,当月增速也先扬后抑。房价增速预期上,不管从新房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还是新房增速与二手房增速的关系看,新房增速高估状态都有一定的修复,不出现明显收紧调控政策的话,房价失速下行的风险已有所缓解,但整体的恢复力度并不充分,加上投机氛围逐步增强,也不适合出现调控政策松动的信号,房价增速止跌回升迹象暂不明显。

  从地产板块溢价对房价增速预期的领先性看,房价增速下行压力仍较大,预计2021年房价增速整体仍将延续下行的态势,那么2021年新开工的强度则不会很强。但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地价增速低于房价增速表现,按说波动因素呈现正面推动作用,但新开工增速却走出明显弱于房价增速的表现,而2020年虽然在三条红线的负面拖累下,下半年之后拿地热情开始放缓,但全年来看,土地成交并不弱,土地也不是限制新开工低迷的主要原因。资金情况来看的话,虽然销售额增速恢复情况较好,但投资额恢复也较为强劲(建安投资和土地成交金额增速较高),使得房企整体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这会对新开工产生负面的拖累。结合2020年房企预售条件放松,在仍面临一定资金压力的背景下,房企新开工强度则会相应的下降,这应是新开工表现不及预期的核心原因。

  展望2021年,三条红线会使房企拿地更为谨慎,优质易变现的地块是拿地的优先项,那么相应的竞争也会加剧,进而使得2020年下半年以来拿地面积增速下滑和土地价格增速上行的状态得以延续,这对房企的利润预期和土地储备来说都是不利的。而且2021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速预期会下行,投资端面临的是存量在建工程和竣工节奏提速的压力,资金压力仍不好缓解。从趋势因素、波动因素和限制因素看,2021年的房屋新开工都很难有较强的表现。

  基于2020年新开工明显偏弱的表现,2021年预售条件也有望回归正常,房屋新开工增速有向上修复的动力,预计2021年新开工增速为2%。另外,融资新政对于房企的现金流提出了更高要求,房企为了在有限的财务杠杆内追求更高的利润,也有对成本端更加严格控制的诉求。这将会导致房企对于成本价格的敏感性提高,甚至会改变采购付款的周期,回款变慢、拖欠严重都可能出现,即使房企通过外包施工,这些问题也较难规避。更加考验工地供货商的资金实力,钢贸商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加剧,钢贸向大型国企集中有利于降低全年钢价的波动。

  2020年建筑新开工趋势和房屋新开工趋势基本一致,这主要和波动因素相对平稳有关。2020年基建增速有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有限,1-10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速为3%,全年预计在3.6%左右,而制造业固投增速则延续下行趋势,1-10月累计增速为-5.3%,全年预计-2%左右,基建和制造业固投形成了对冲关系。

  2021年GDP增速无疑有回补预期,基建仍需保持正增长给予GDP正向贡献。但一方面,从近期经济会议的角度考虑,明年宏观基调将以稳为主,各种专项债下发的力度、使用规范都将趋紧,对基建的支持力度将会产生一定的抑制;另一方面,下半年我们见到了制造业回暖对经济的拉动同样强劲,明年制造业继续兴起的过程中,基建逆周期调控的压力将被明显释放,因此基建增速将小幅回落。从领先指标上看,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与发改委重大项目投资对基建增速均有一年的领先性,虽然二者回落幅度不同,但趋势上均表明基建增速有回落预期。

  工业品利润对于制造业固投一般有一年的领先性,领先效果较好。2020年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修复,2021年的制造业固投跟随回升动力较强。

  整体看,2020年基建回升、制造业固投建安增速回落,而2021年格局将出现反转,基建增速回落,但维持正增长概率较大,初步预估在3%左右,而制造业固投建安增速回升,初步预估在1%附近。预估对冲后2021年建筑的波动因素影响和2020年相似,对于建筑新开工有提振但扰动不大,2021年建筑新开工增速预估在2%左右。

  2020年建筑需求好于建筑新开工面积,单位新开工耗钢系数明显提升,这主要和建安投资增速明显回升有关,这与在建工程的施工强度提升以及建筑新标的单耗提升有关,预计2021年这种格局仍将维持,但单耗的边际贡献将逐步减弱,预计建筑耗钢增速将略高于建筑新开工增速,预计达到2.2%。

  机械包含的门类较多,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但整体看和建筑新开工趋势保持一致性,2020年机械表现明显好于新开工的表现,波动因素呈现明显的正面贡献。分结构看,通用设备增速表现最好,专用设备次之,金属制品表现相对偏弱。2018年以来,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按照投资额的10%抵免应纳税额),优惠力度较大,叠加环保、安全等政策执行严格,企业购置设备意愿较强,引领一波设备更新周期,拉动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增速维持较好水平。另受疫情冲击后的需求回补效应,使得建筑施工效率需要提升,工程机械等设备需求也有明显增强。而金属制品因部分产品属于日常消费相关的,恢复相对缓慢,成为拖累机械的主要因素。

  展望2021年,施工效率提升效应减弱,税收优惠2021年也大概率结束,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的更新周期将出现回落。但目前新能源、新基建大潮下,光伏、锂电发展前景依然较好;随着疫苗的投放,海外疫情若得到控制,全球海运将快速回暖,集装箱等需求也将回升。2021年的金属制品随着消费转暖及海外复苏,增速则有望提升。综合来说,机械波动因素表现喜忧参半,预计波动因素影响相对平稳,机械耗钢增速略下降至2%左右。

  2020年汽车耗钢增速是高于商品房销售的,与波动因素领先指标的变化方向一致,比较符合预期。从结构上看,2020年表现为商用车好,乘用车差,这也是为什么在乘用车负增长的背景下,汽车耗钢增速转正的核心原因。

  商用车好主因在于,蓝天保卫战促使国三加速淘汰,促进需求;治超则使得供需双向合规,双向利好;2021年随着政策退坡,商用车已经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叠加运输结构上,公路能耗高于铁路,从节能角度考虑,公路周转量将呈现下降态势,商用车销量有下降预期;乘用车差主因在于,19年下半年补贴退坡,疫情又削弱了居民信心引发延迟购车,一季度销量大幅下滑。且疫情加速人群分化,低收入家庭被抑制消费,而家庭收入越高者受冲击越小,导致2020年豪华车销量正常增长,低端车销量减少。随着经济秩序恢复以及补贴的延续、新一轮汽车下乡的开始,低收入家庭的购车需求将在2021年开始回补,乘用车销量有回升预期。

  但从耗钢的角度考虑,商用车耗钢要高于乘用车,因此预期汽车市场结构的转变对于汽车单耗也比较不利,这也符合2021年波动因素向下的预期,在此背景下,汽车耗钢面对趋势因素与波动因素的双重利空,增速预期由3.9%降至0附近。

  家电需求是滞后商品房销售的,由于2019年商品房销售增速下滑,家电耗钢增速本就有很强的下行预期,但2020年家电出口表现较为亮眼,海外疫情的反复导致了外部产能与需求的供需错配,家电出口订单增加提振整体需求,使得家电耗钢整体好于预期。2021年受益于2020年商品房销售增速回升,家电耗钢的趋势因素是正面影响,出口部分将受到海外经济复苏的接力,家电出口仍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整体来说2021年家电的趋势因素与波动因素均体现正向作用,预期家电增速将由0.6%提升至4%。

  从领先指标上看,船舶新接订单对于造船耗钢量具有较好的领先性,其在2020年的表现比较一般,2021年的船舶耗钢预期也就难有过高期待;另外20年下半年的海运指数快速提高,但是全年仍呈现下降趋势,明年随着疫情控制,国际海运有望进一步得到提振,但时间窗口预期在二季度以后,对船舶耗钢的传导将更多体现在2022年;因此,我们预期2021年船舶耗钢增速将回升至0左右。

  直接出口方面,由于我国复产复工早于国际水平,二季度进口较多,到三季度陆续到货,整体净出口出现明显下降。但四季度以来,随着海外需求的恢复,出口价格不断攀升,钢厂出口订单接单火爆,且随着海外复苏预期渐强,市场对于2021年的出口预期更加乐观。因此,2021年高预期下,海外订单的持续性会更加重要。

  从全球粗钢与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速差与韩国出口额增速进行对比,7月份后,海外需求的恢复先于供应的恢复,这也就造成了上半年进出口格局的逆转,这种局面事实上是国内与国外疫情控制的时间错配造成的。目前一部分出口需求属于海外的替代性需求,随着海外复产将会被取代。从海关总署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我国出口钢材同比增加较多的地区是美国、巴西、埃及和非洲大部分国家,也可以验证目前出口好实际是疫情带来的替代性需求,从疫情影响程度与恢复预期上考虑,2021年全年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将逐渐下行,非洲则更可能维持一定的持续性,总体高于2020年。

  间接出口方面,与直接出口类似,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家电出口订单有被海外复工冲击的预期,不过长达一年的经济扰动也使得外围市场对房地产和基建有了新的需求,因此,通过建筑业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基建出口也将会对钢材出口需求有提振作用。只是海外复苏背景下摩根大通PMI攀升到中性偏高位置,而领先指标并未好转,这也会对间接出口拉动的预期产生压制。总结来说,2021年的出口需求有望恢复正增长,但增速不宜预期过高,预计0附近。

  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角度看,2021年需求增速预计仍将保持正增长的态势,建筑业和制造业表现基本相当,但冷系表现将有所转弱,也需注意的是2020年当月增速的差异对2021年当月增速强弱的影响。

  另外,由于2020年的疫情冲击,2021年虽然整体经济增速上行和黑色终端需求也将延续正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强度会高于2020年,需要注意下半年需求的强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根据长周期的指标观察,城镇化和新生人口是影响我国钢铁潜在需求增速变化的核心因素,通过拟合可得我国钢铁潜在需求运行的趋势指标,该指标领先我国钢铁需求和价格波动12-13年,且有逐步加快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2008年后该指标进入平稳阶段,对应2020年前后我国钢铁需求增速也将逐步进入平稳波动区间,由于需求端的波动幅度降低,市场关注点逐步转向供应端,若供应端不出现明显的突发变化,钢价的波动幅度也将逐步收窄。

  2020年钢铁产能释放再创新高,1-11月生铁产量8.1亿吨,同比增速4.2%,粗钢产量9.6亿吨,同比增速约为5.5%,分析认为产量增速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钢铁企业高炉利用系数平均值看到,2020年全国高炉利用系数约为2.64,同比增加1.62%,但今年1-3月份受疫情影响国内生产受阻,使得高炉系数处于偏低水平,若剔除这部分因素,今年高炉利用系数有望达到2%,在当前铁水产能基础上能增加约1700万的铁水产能。

  据了解,宝钢湛江2号5500m³高炉利用系数已经达到2.5d/m³,1号5500m³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32d/m,大高炉在技术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已经高于额定系数15%左右。而目前我国1000-3000m³的高炉占比达到70%左右,若技术进一步成熟,高炉产能比额定系数约能提升20%-30%。

  截至今年9月底,统计局公布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达到25.1%,反映了新增产能的投入以及技术的改进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只是统计了新增投入部分,拆除部分并未算在内。所以我们还需要细致的从炉型置换的角度来分析2021年增量。

  根据工信部文件看,2021年仍有新增产能,其中铁水总产能预计净增1800万吨,增速约2%;粗钢总产能预计增加3400万吨,增速约3%(含新增电炉1450万吨);热卷产线%,且这部分产能明年基本都能有效进入市场。若再叠加检修复产部分,预计明年产能释放将会略高于置换数据。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文中明确规定了钢铁产能置换细则和对应的产能核算办法,其总体架构与2017年12月底公布的文件基本相同,但本次有几点变动内容需要注意:

  (一)本次《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文中明确指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

  (二)未完成钢铁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省(区、市),不得接受其他地区出让的钢铁产能。3)长江经济带地区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冶炼项目。4)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实现实际控股且完成法人或法人隶属关系、股权关系、章程等工商变更)后取得的合规产能用于项目建设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置换比例可以不低于1.25:1,其他地区的置换可以不低于 1.1:1。以下五种情形可实施等量置换:

  (1)企业内部退出转炉建设电炉且一并退出配套的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项目的炼钢产能。

  (4)退出配套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建设氢冶金和 Corex、Finex、HIsmelt 等非高炉炼铁项目的炼铁产能。

  本次提出的重点区域减量置换方案,比2018年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更加严格,置换比例从1.25:1 压减至1.5:1,相当于新置换方法比原方案多压减产能近20%;兼并重组大型企业置换比例依旧维持1.25:1,与原方案相同;其他区域置换方案从1.25:1上升至1.1:1,使得其他区域减少减压12%。更加鼓励建设电炉, 更加鼓励原厂区内部技术改造, 更加支持新技术产能置换。从整理的近3年的产能置换方案来看,主要压减区域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区域内产能置换大部分已经形成集团制,新增的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区域,所以后期广西、云南、山东、内蒙、福建、四川的产能置换新增项目,可以在目前基础上有所提升,若按照最新方法执行,2021-2023年新增铁水产能比原额定系数增加约200万吨,总体产能变动不大。

  明确提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是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以及其他“2+26”大气通道城市。其中,京津冀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长三角地区是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 9 市;汾渭平原是指山西省晋中、运城、临汾、吕梁市,河南省洛阳、三门峡市,陕西省西安、 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市以及杨凌示范区等。其他“2+26” 大气通道城市是指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 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 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而2018年的产能置换办法仅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主要区域。

  最新文件较上次增加汾渭平原区域,涉及到山西、河南、陕西三个生产省份,而这三个省份铁水产能约为8800万吨(占到全国产能约8%),但此三区域产能置换大部分为集团性质,所以跟原方案置换比例基本相同。

  跨省(区、市)产能出让方为中央企业下属公司,所属中央企业可在委托具有冶金专业甲级资信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对产能置换方案进行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核实出让产能真实性、合规性,报国务院国资委确认后,在中央企业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产能出让方为其他企业,出让方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在委托具有冶金专业甲级资信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对产能置换方案进行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核实出让产能真实性、合规性,在部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原则上不少于 20 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公布产能出让公告。

  把2020与2017年转炉、电炉产能换算数据对比发现,同样容量所对应的炼钢产能有所下降。根据文件要求,转炉属于减量置换范围,按照同样的炉容积置换就可以达到要求。而电炉属于等量置换,按照新方法预计会有1800万吨炼钢产能增加的可能,但鉴于2021年投产的电炉已经是在建设状态,所以新办法对2022-2023年新建的电炉影响更大,预计增加量约900万吨钢水产能。

  考虑到2021年原料端给予钢材的成本支撑会较为明显,结合上文对终端需求以及产能增长的分析,预计钢材全年利润均值维持较低状态,供应弹性加大,钢价波动加大。

  螺纹方面,铁水不足和低利润对产量的输出影响较为持续,预计全年产量增幅2.5%。上半年需求韧性仍将得以延续,需要关注资金层面的收与放,预计2021年度需求增速在2%附近,20-21年冬季累库或产生1040万吨的增量,低于20年冬季累积量的52%,并有望在惊蛰后1周进入为期14周的春季去库期,至6月库存低点将降至1110万吨,减幅39.8%。至21年底,库存总量将较20年小幅增加,整体库存曲线年靠近,预计全年主运行区间在3400-4800。

  热卷方面,由于海外复苏的影响,预计2021年度能保持2%以上的需求增速,产量增幅在2.5%,下半年去库会较螺纹更顺畅,2021年四季度仍将延续季节性卷强螺弱格局,全年主运行区间介于3500-5200之间。

  新年伊始,国内疫情爆发,政府管控升级,铁矿石外盘价格大跌,由于内需弱化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担忧,复工复产延后,钢厂检修等现象的出现,市场预期一致悲观。现货商手里年前 12月份高成本库存亏损严重,在有价无市的情况下,挺价情绪加重。随着逆周期调控政策逐步加码,宏观情绪好转,悲观预期逐步转变,叠加贸易背景资金自救,拉动期货价格上涨。

  这段时期内产业链上下都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成材厂内库存、运输以及资金上的压力开始显现,市场认为高价格存在过多投机情绪,未来钢厂存在减产预期,资金压力最终会造成现货抛售。但随着终端需求快速恢复,工业用电量快速上升,预期中的成材贸易商因资金压力进行抛售现象并未出现,高炉减产也不及预期,成材终端有开工备货的倾向;同时在国家强力刺激下,专项债大量投放,资金涌入商品领域叠加基建需求回补的拉动和地产悲观预期修正,导致整个黑色的悲观预期开始转变,供需矛盾开始出现。

  此时国产矿虽然已经开始复产,但仅恢复至同期70-80%,当时市场预计即便到3月底也才能恢复到之前的90%左右,存在一定的供应缺口。外矿方由于澳洲飓风以及海外疫情爆发,供应相较去年出现大幅减少。反而需求端高炉开工率逐步回升,生铁产量增长明显,铁矿石需求超预期增加,钢厂加快库存补充,成交情况改善,现货价格企稳,港口库存连续下降。

  真正全面上涨的节点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螺纹需求进一步释放,成材天量库存持续去化。此时,VALE生产不顺问题开始浮现,市场对于VALE能否完成年度目标也产生了担忧。此外,钢厂开始阶段性的减少块矿入炉的配比,转而提高烧结矿的配比,埋下现货结构性支撑的伏笔。

  随后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利空消息,但在货币全面宽松、基建需求强劲、地产不弱的带动下,成材库存持续去化,铁水产量也持续走高,使得港口库存一降再降,此时市场情绪并没有大的改变。市场今年预期的拐点是在9月份,由于政策导向以及梅雨等客观因素,9月份成材的库存去化远不及市场预期,尤其是8月份地产新开工数据下滑,市场对于预期中的铁水减产出奇的一致,而此时,粉矿库存也开始连续回升,压港的船只也在增多,整个供需格局开始往供大于求的方向转变,市场情绪又开始转向悲观。受此影响,现货商拿货开始谨慎,中小贸易商开始有意降低库存水平。

  国庆节后市场空头仍在等待新一轮的宏观数据落地,但在宏观数据仍未见起色的情况下,价格支撑明显,市场情绪再次扭转,对终端需求从有所怀疑转为充分肯定,叠加海外生铁增速回正,市场转为一致性看多,并延续至年底。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较快,产业和宏观两个维度观察的角度不同,交易的周期不同,使得两者情绪和看法在某个节点吻合后会形成自我强化,预期一致性后存在期货现货的价格共振行为,从而导致预期被充分乃至过分体现,从而忽略掉“灰犀牛”样的风险因素。

  年初市场普遍认为供应增速要大于需求增速,但最终发现是供应增速放缓,需求增速加快。另外就是许多不同板块产业均看空国内4季度需求在中性货币政策环境中的表现,而实际需求回补的表现也是完全超出市场预期。

  目前,市场一致看好明年供需矛盾的情况下,价格已经非常充分反映了需求恢复状态,市场也开始担心是否会再次形成预期差。

  BHP 2021财年的产量预估为2.76-2.86亿吨,中位数较2020财年产量2.81亿吨基本持平。虽然公司目前有在建的项目,但是结合项目信息和公司的财年目标来看,该项目并不会给公司带来明显的增量,因此我们整体预测BHP2021年不存在增量,全年产量为2.86亿吨。

  在建的South Flank项目,产能为8000万吨/年,预计2021年开始生产。该项目预期逐步取代杨迪矿,因为杨迪矿在2020-2025期间要逐渐退出。从公司官网的资料看,South Flank项目产量的提升是要看到杨迪矿产量明显的下滑之后进行,也就是实现平稳过渡。所以,结合财年目标来看,该项目不会给2021年带来明显的产能的提升。

  RT目前有大量的在建项目预计会在明年投产,但是现有的信息显示这些项目并非公司的增产和扩产项目,主要目的是维持已有的生产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项目所在地区的产能将恢复到近年峰值水平,预计2021年全年的产量为3.42亿吨,全年增产523万吨。

  Gudai-Darri1(Koodaideri)项目计划21年末开始生产,22年产量提升,公司资料显示这个阶段的产量提升主要是弥补该地区其它矿产量的下降。

  West Angelas C, D扩建项目在21年4月完成,国外相关网站显示该项目的目的主要是维持该地区的产量。

  官网显示WTS2项目2021年实现生产,国外相关网站显示其主要的目的也是维持The Greater产量。

  FMG2021财年目标1.75-1.80亿吨,与20财年的产量基本一致,公司目前在建项目看不到明显的产能扩张,预估FMG2021年的运量为1.8亿吨。

  Eliwana项目预计2020年开始生产,公司的资料显示Eliwana项目实现完全运行之后,公司西部粉的年产能将达到4000万吨/年,20财年的年产能为1800万吨。但是从公司的财年目标来看,2021年上半年基本上看不到这部分明显的增量。

  预估VALE2021年全年的铁矿石产量为3.34亿吨,2020年全年的产量为3.01亿吨,预计2021年全年的增量为0.34亿吨。目前来看,VALE仍处于产量恢复的爬坡阶段,距离公司发生事故之前的产量仍有明显的差距。

  北部系统:2020年四季度开始恢复Serra Leste的运营,增加产能600万吨/年。

  东南系统:2021年二季度开始,启动Torto Dam,增加产能1700万吨/年;2021年一季度开始Timbopeba地区增加产能800万吨/年。

  CSN:预计CSN在正常的情况下会有明显的产量恢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增量为610万吨。

  Roy Hill:罗伊山产量目前来看呈现稳步回升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目前投资水平下仍然会维持下去,预计21年的增量为500万吨。

  整体来看,四大矿山21年产量增加不明显。除VALE和FMG有小幅的增量外,BHP和RT都是以维持当前的产量为主,如不发生极端情况,预计明年四大矿产量小幅增加,增量在3000-5000万吨,且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从拟合的非主流国产区产能投放周期来看,还未见到明显的扩张迹象,今年在特殊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海外矿石向国内出现明显的富集,造成了非主流矿石进口量的增加。

  根据对市场的调研跟踪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测算,我们预估全球非澳巴地区的铁矿石增量在3000-4000万吨,增量水平基本与澳巴地区相当。但由于当前各国的复苏水平不一,各国的生产和出口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实际到国内的量需要后续持续跟踪观察。

  将铁矿石价格平移后与国内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比可以看到一定领先性,价格从2019年连续两年上涨后,相关产业利润好转,但年度累计投资完成额出现下降,中长期看虽然处在新产能投产周期内,但实际增产结果并不乐观。

  钢联363座矿山精粉产量日均值,同比去年增长2.3%,在整体高价格有利润的情况下,并未见到太多的产能释放出来,年中了解到部分散而小的高成本私有矿山,担心高价格不能维持,也是不愿意重新开采投放市场。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明年的项目集中在辽宁、安徽、新疆以及河北部分露天矿转地下开采,部分项目仍受资金限制,而且还要看政府的实际支持情况,明年整体增量预计在500-1000万吨之间,即使考虑部分表外增量在高价格下出现复产,碍于产能设施、供应连续性和市场接受程度,表外矿对于缺口的补充已经不会像2019年那样出现明显超市场预期的情况。

  根据当下我国的需求状况和经济环境,我们预计2021年中国生铁需求累计同比增速2%,据此测算2021年我国铁矿石的需求增量为3092万吨。

  虽然当前海外复工复产在有序恢复,但是由于疫情仍未能完全消散,未来一年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充分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种假设,即:乐观、中性和悲观。

  乐观假设——在假设海外疫情控制较好的情况下,海外的生铁需求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生铁产量水平,由此我们推算出2021年海外的生铁增速为13.39%。据此推算2021海外铁矿需求的增量为8506万吨。

  中性假设——在假设海外恢复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认为2021年海外生铁需求保持原下降趋势,即:沿着之前的趋势进行线.13%。据此推算2021海外铁矿需求的增量为6442万吨。

  悲观假设——即使疫情出现反复,海外的经济也不会出现大幅滑坡,即:线年生铁的增速为6.97%。据此推算2021海外铁矿需求的增量为4451万吨。

  总量上来说,2021年的供需缺口分别-2114万吨、-50万吨、1941万吨。虽然三种假设条件中只有海外恢复乐观的条件下全球铁矿存在明显缺口,但是从目前全球的恢复进度以及铁矿产量增加的季节性来看,2021年前两个季度整体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后期逐渐恢复。

  按正常的发运节奏,我国2021年铁矿石的库存走势先降后升。上半年整体处于去库的趋势,到6月左右库存达到年内低点,然后开始逐渐回升,年底库存到达全年峰值,并高于2020年同期。

  根据富宝统计预测,2020年预计全国废钢资源总量为2.38亿吨,同比增加300多万吨,增幅为1.3%。其中,钢铁企业自产废钢仍保持在0.4亿吨水平,占资源总量的16.8%;社会废钢1.97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2.8%。在这2.38亿吨资源总量中,炼钢生产消耗废钢2.11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8.7%;同时预计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将达到10.5亿吨,废钢消耗比则将达到20%;而根据工信部在《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炼钢废钢消耗比要达到30%的目标来看,每年废钢消耗比需要提升2%,因此预计2021年粗钢产量将达到10.8亿吨(同比增速3%)的基础上,废钢消耗将达到2.5亿吨;供应方面根据中国废钢应用协会推测,2021年随着社会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04亿吨,而废钢资源量将同比提升8%至2.58亿吨。

  虽然理论供应量增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的废钢资源供应仍旧表现为偏紧状态,主要原因有:

  ① 2020年部分制造业废钢产出量同比下降。以废钢产生量主要来源之一的汽车为例,据中汽协公布数据预估,2020年汽车产出量将达到2463万辆,同比下降3.5%,同时从商务部公布的国内报废汽车回收的数量(办理正规报废手续的车辆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年报废机动车回收量不足200万辆,截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 2.8亿辆,报废汽车回收率不到1%。对比发达国家来看,汽车回收比率平均为4%-6%,德国汽车回收比率甚至达到了7%,相比之下我国废旧汽车回收比例明显处于低水平。

  ② 拆迁废钢将逐年减少。根据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2018-2020三年棚改攻坚计划,改造规模为1500万套,其中2018年实际开工626万套,2019年计划285万套,实际开工316万套,较2018年大幅减少,2020年计划524万套,实际开工较计划量持平。作为棚改“攻坚收尾”之年的2020年,意味着自此之后实行了十多年之久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将逐渐退出房地产的历史舞台。同时年初国家正式发布的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2020年要对3.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未来将用“旧改”替代“棚改”,大面积的拆迁将很难再见,因拆迁带来的废钢供应量恐将面临下滑。

  2020年1-11月,富宝统计147家样本钢厂废钢消耗总量为10050万吨,预计全年消耗总量为11190万吨,较去年略下降3%,主要原因在于2-4月份钢厂废钢比降至历史最低值,电炉钢厂几乎全部停产,影响全年日耗均值。预计2020年我国钢厂年废钢消耗量为 21100万吨与2019年持平。

  对比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10.6亿吨左右,相比2016年增长2.6亿吨,平均年增速7.6%。重点钢企从2015年亏损846.88亿元,到2019年预计实现利润1800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约7.5个百分点。2020年吨钢利润相比2019年尤其是四季度下滑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铁矿、焦炭等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废钢性价比有一定的显现,总用量继续保持高位。

  2021年钢厂受制于原料供应短缺价格持续高位等因素制约,利润或将进一步压缩,对废钢的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2021年电炉新增产能将达1450万吨左右,随着产能不断扩大,这将成为废钢消费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废钢价格支撑将不言而喻。

  展望2021年,废钢供需偏紧格局仍将持续,价格易涨难跌。政策上,随着再生钢铁新标准的出台以及对铁矿原料替代作用的影响,2021年废钢放开进口将成为现实,考虑到历史废钢进口量峰值为2009年的1369万吨,10年以内废钢进口量都徘徊在200-600万吨;并且通过借鉴再生铜自新标落地至海关编码正式启用耗时10个月为例,预计废钢进口量在2021年将不会超过1000万吨,对废钢整个供需偏紧格局的影响作用有限。

  自2019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受政策重视的程度每年都在提高一个台阶。浮动升贴水的设置又进入新的讨论阶段,市场发现,政策调整的放任周期过长,利空因素会逐渐被消化,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

  在这种调整背景下,是主要矿山仍然在垄断着价格,因此未来交割调整去中心化和国内化的方向比较清晰,但是可调节的空间很小,一是非主流矿的供应受成本影响较大,本身体量也不足,任何一个品种价格都可以在短期内被炒作起来;二是内矿交割面临流动性问题,有明显抑制真实交割意向的负面影响;三是地缘政治微妙,政策灵活性并不高。但不能排除在特殊背景下,会出现一些强调节政策的可能性。

  目前最大的支撑是海外经济的复苏,而海外的复苏程度,一是参考世界钢协的粗钢和生铁产量,二是观察海外钢材价格的变化。而海外人文环境和产业链环境,都很难按传统的方法去推演,因此经过一轮补库后,所谓海外“宅经济”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即使不考虑疫情的再次影响,需求强度的持续性也有待观察。

  由于缺口明显,明年整体价格预期在110-150美元之间,期矿价格在850元附近,则具有多配价值。

  由于预期较足,大贴水结构不断修正,随着月间价差的缩小,波动性也会随着预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另由于交割机制,贴水结构下,交割逻辑还将是期货向现货修复。

  年初疫情影响,焦煤供应紧张,焦炭则相对宽松,焦企成本提升,但需求回落,价格压力相对较大。随着疫情的好转,下游铁水产量快速回升,焦炭自4月份起陆续出现供需缺口。至11月底:山西吕梁地区主焦煤均价为1331元/吨,较2019年1604元/吨同比跌幅17.02%,山东市场二级焦炭均价1800元/吨,较2019年1902元/吨同比跌幅5.36%。从行业利润来看,山西焦煤年均盈利330元/吨,较2019年500元/吨同比跌幅34%,山东焦企年均盈利312元/吨,较2019年192元/吨同比涨幅62.5%。

  在产能方面,自年初起,山东、江苏、山西、河南等地开始执行去产能政策,焦化产能全年整体预计净减1000万吨以上。叠加需求回升,焦炭市场由往年的产能过剩,逐渐转变为供需紧平衡,并持续有供需缺口出现。

  而在煤焦进出口市场,随着进口通关受限及国内需求情况的变化,焦煤进口变化相对较大。其中蒙煤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进口有限,而澳煤上半年进口量接近去年全年,在6月以后基本停止进口。据海关总署数据,1-10月累计进口炼焦煤6187万吨,同比减少7.1%。因疫情影响,国外焦煤需求回落,成本进一步降低。得益于国外焦煤的低成本,焦炭市场下半年进口大幅增长,澳洲、日本及印尼焦炭逐渐流入国内市场,但由于国内整体焦炭供应偏紧,并未对焦炭供应形成较大影响。

  第一阶段---高点承压回落(1月-4月):这一阶段的焦炭市场及焦煤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大。年初疫情问题下,需求几乎停滞。受运输与复工情况影响,焦煤供应紧张,价格支撑增强。但焦炭则因出货问题,库存快速积累。综合全口径库存统计,4月初时,焦炭总库存1320万吨左右,较年初低点增100万吨左右。焦煤4月初库存则降至3184万吨左右,较年前高点减740万吨左右。

  第二阶段---逐步去库(5月-9月):疫情逐步好转,国内需求市场陆续恢复,终端成材市场需求启动,价格也随之恢复。而此时伴随着山东、江苏地区焦炭去产能执行,焦炭供应逐渐不及需求。这一阶段中,焦炭累计去库220万吨,其中4月末去库最快,单周焦炭全口径去库24万吨左右。

  第三阶段---整体抬升(9月下旬-12月):9月份全国焦炭去产能启动,山西太原等地率先执行,焦炭供应出现减量。其中9月,11月及12月是焦炭去产能的3大时间窗口。同时,焦煤进口在年末影响显现。澳煤6月起通关难度增加,后期虽有零星到港,但依然难以通关。蒙煤在进入11月以后,因蒙古国疫情反复,蒙煤通车同样受到影响。而国内煤矿则因连续安全生产事故,严控超产。综合因素影响下,煤价也同步抬升,从而也支撑了焦炭价格。截至12月7日,焦炭累计上涨8轮,共400元/吨。

  根据国家能源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 2018年 12 月底,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 3373 处,产能 35.3 亿吨/年,分别较 2017 年减少 13.7%、增加 5.7%,产能增加,煤矿个数减少,经过三年的去产能,煤炭已经从总量优化转为结构优化。

  2019年5月,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炭行业“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2019~2020年煤炭行业仍将有1.8亿吨的去产能空间。考虑2019年去产能约1.1亿吨,2020年仍将有约7000万吨的去产能空间,其中绝大多数为动力煤产能。

  截至2020年末,华北、西北(不含南疆)30万吨/年以下煤矿基本退出,而山西、陕西和内蒙都在引导6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退出。截至目前,山西等地60万吨产能基本退出,但其中大多为动力煤,焦煤产能约400万吨,影响极小。

  根据汾渭能源统计,2020年国内煤矿整体新增产能约1700万吨,淘汰产能3300万吨,基本为动力煤,焦煤产能整体来看变化不大。产能淘汰主要集中于东北及西南地区煤矿,新增煤矿则集中于新疆等地,且以核增为主。2021年焦煤产能预计变化不大,淘汰产能仍集中于东北西南地区,量少;新增产能同样较为有限。

  受疫情影响,国内焦煤供应2月-3月初陆续恢复,在政策支持下,复产速度较快。根据汾渭能源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煤矿开工率为111.7%,较2019年增6.1%。疫情结束后,国内保供政策支撑下,焦煤企业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带来较大增量。全年煤炭供应高点出现在7月份前后,煤企开工率117.9%,对应周产量约为690.41万吨。

  根据汾渭能源煤企开工率,结合卓创资讯及钢联资讯焦企开工率数据,加入进出口,全年煤焦供需情况如下:

  分季度,1季度至3季度,焦煤供应相对宽松。3季度末至4季度,焦煤需求逐步大于供应水平,焦煤略显偏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汾渭能源数据,1-10月国内焦煤原煤供应量约在99676万吨附近,较2019年1-10月增1510万吨左右。预计全年焦煤原煤总产量在120146万吨附近,较2019年118826万吨增1320万吨。

  2月份煤炭开工率先恢复,但运输及下游需求尚未完全回暖,煤炭库存上升较快,焦煤供应相对宽松。但焦炭需求此时并未快速增长,而焦煤供应高位,库存逐渐在煤矿端积累,煤炭价格同步出现下滑。

  而澳煤上半年进口较快,年中时已接近去年全年进口水平。因此自6月份起进口受限,国内优质焦煤资源逐渐短缺,8月份随着需求增加,表现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国内煤则因安全生产、煤管票等原因,开工率受到影响,焦煤供应下滑。

  进入四季度,山西等地安全事故频发,山西等地煤矿超产力度因检查进一步严格而减弱。山西地区以优质主焦煤供应为主,优质煤供应开始出现明显减量。同时,4季度蒙煤因疫情原因进口受阻,大约影响150万吨/月;澳煤停止进口,大约影响250万吨/月。至此,国内的优质主焦煤供应再次减量,优质煤种价格受到提振。另外,进入四季度,钢厂及焦企均有冬储情绪,也对煤炭需求有所推动。

  因此,尽管从库存角度来看,钢厂及焦企库存总量不低,但优质焦煤需求仍偏强,支撑年末煤炭市场。

  今年1-10月累计进口炼焦煤6533万吨,预估全年焦煤进口量在7200万吨左右,较去年7466万吨相比,同比减3.5%,略低于年初预期。澳煤较在3季度时,进口量已经超过去年进口总量,进口受到一定限制。而截至10月份,蒙煤进口量仅为去年同期的77%,减量相对较大。

  至于2021年,目前进口政策不确定性较大,若澳煤进口全年受限,则大约将影响3000万吨左右优质主焦煤供应。从当前政策出发,预测至少在明年1季度,澳洲焦煤进口仍有一定难度,通关量有限。其他国家预计进口或维持平稳,蒙古国进口焦煤应有一定恢复,预计2021年全年焦煤进口量或在7110万吨附近。

  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进口焦煤依然较为依赖,原因还是进口煤相对国内煤有比较大的价格优势。以山西中硫主焦和进口一线焦煤价格对比,今年价差最高450附近,其窗口时间较长,企业进口外煤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进口来源国中,蒙古和澳大利亚仍是主要进口国,两国总量占比在82.32%左右,比去年略有下行,主要原因在于蒙煤受疫情影响,在年初和年末都难以通关,减量较大。澳煤前期进口比较积极,但进入3季度后,港口配额紧张,澳煤进口难度增加。据第三方统计,至12月初,仍有超过600万吨澳煤滞港。另外受国际炼焦煤供应宽松影响,从俄罗斯、加拿大进口的炼焦煤进口较为稳定,其中2020年1-10月俄罗斯炼焦煤进口502万吨,加拿大炼焦煤进口量384万吨左右。

  2020年中,蒙古煤进口量较去1-10月同比减1000万吨左右,平均日通关车辆470车左右,较去年下降230车/日左右。年初及年末时疫情影响,口岸通关放缓,进口量大幅减少,年初1-3月平均通车170车/日。

  2018年,蒙古国计划于2021年建成一条铁路,用于将塔本陶勒盖煤矿(Tavan Tolgoi)生产的煤炭运至中国境内,终点为乌兰察布的庙梁。该铁路已于2020年9月修建完成,目前处于试通车阶段。该铁路采用35吨敞顶箱焦煤固定循环班列,计划年运送量在300万吨左右,一定程度上加快蒙煤进口速度,但增量不大。也有部分贸易商认为该铁路明年正式通车难度较大,可暂做观望。

  蒙古国的焦炭绝大部分出口给了中国,除2020年外,基本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预计2021年春节后,蒙煤进口或将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全年蒙煤进口量预计在3650万吨左右。

  俄罗斯方面,俄罗斯政府2020年中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2035年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计划在库兹巴斯、罗斯托夫州以及东西伯利亚等地区建立新的煤矿开采中心,同时完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煤炭出口。

  该发展规划旨在扩大俄罗斯的煤炭开采量,提升矿山科技含量,让煤炭行业更安全、更环保。根据规划,俄罗斯计划将煤炭开采量从2018年的4.39亿吨提升到2035年的4.85亿吨以上。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席斯塔什诺夫表示,煤炭行业的发展关乎经济和环境两大问题,俄政府批准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与发展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之间并不矛盾,将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环保问题。

  发展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实施到2025年,主要目标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有效降低企业事故和减少人员伤亡,开展铁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至2030年,完成对煤炭企业的重组,在具有良好采矿和地质条件的地区建立新的煤矿开采中心,取消将煤炭销往国内外市场的主要系统性限制;第三阶段至2035年,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施基于煤炭深加工技术的试点项目,力求实现煤炭工业达到环境保护国际标准。

  根据上述计划,预计2021年俄罗斯煤总体产量变化不大,预计在4.4亿吨左右,出口方面维持2020年同期水平。

  预计,俄罗斯焦煤对中国的出口量在2021年无明显变化,或维持2019-2020年平均水平,在560万吨左右,出口基本保持稳定。

  澳洲方面,澳洲对我国焦煤出口这两年其实基本呈递增趋势,但由于上半年进口力度较大,且有其他原因阻碍,配额消耗过快,下半年进口则基本停滞。

  从澳洲矿山来看,BHP预计2020年焦煤产量约在41256万吨左右,预计2021年焦煤产量或小幅提升至44080万吨附近。英美资源方面,受疫情影响,今年焦煤产量大幅回落,或在1600-1800万吨附近。预计明年焦煤产量或有所恢复,在2120万吨左右。

  不过受制于国内进口政策,澳煤明年进口量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上半年整体进口量预计较为有限。往年来看,澳煤最大进口量在3500万吨附近,若后期政策放松,澳煤或有集中大量进口,进口量或在2000-3000万吨之间。

  如前文所述,疫情过后煤矿复产力度较快,但需求跟进有限,煤炭表现为累库。4季度起,焦煤需求提升,且高质量焦煤供应有所回落,市场表现相对偏紧。

  2020年12月-2021年1月份部分焦企去产能执行,焦煤需求或有所减量,缓解当前优质焦煤供应紧张格局,但缓解力度有限,整体仍呈现紧平衡状态。

  折算成日均供应,与焦企需求进行对比,2021年焦煤供需平衡,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焦煤供需预计整体相对宽松,但年初受进口煤及安全生产原因,表现或偏紧。2季度焦企去产能影响,焦煤整体供需或略显宽松,但仍需关注1-2季度焦煤进口情况。4季度进口焦煤配额或再次趋紧,且国内焦炭总产能下半年集中释放,焦煤供需结构或再次趋紧。

  截至2020年10月,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焦炭总产量约在3.88亿吨,预计全年焦炭总产量约在4.66亿吨,较去年减少200万吨左右。年内焦企开工率因下游需求支撑,较去年整体出现提升,但因产能淘汰影响,焦炭总产能回落1500万吨以上,导致焦炭供应量出现一定回落,但降幅有限。其中冶金焦产量预计在4亿吨左右,其次为兰炭居多,约在0.47亿吨左右。其余则为铸造焦、化工焦等其他焦炭。

  产能方面,年初国内冶金焦产能约在5.6亿吨水平,而年末,初步预计国内焦炭总产能或回落至5.45亿吨左右,较年初减少1500万吨。由于当前产能淘汰尚未结束,整体产量或仍有一定变化。

  今年是国内4.3米焦炉淘汰的时间节点。但由于各种原因,如供暖、产能置换等,淘汰存在一定阻力,这一点在山西及河北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各地区淘汰情况具体如下:

  根据上表,12月末山西地区此前计划淘汰产能均能按期淘汰,则全国全年累计淘汰产能约6700万吨左右,共93家焦化企业。山西等部分省份此前淘汰预期并不严格,但随着临近年末,各地政策陆续公布,产能淘汰趋于严格。若山西地区淘汰执行不严格,则全年累计淘汰量将回落至5700万吨左右水平。

  此外,河北地区4.3米焦炉共1285万吨左右。其中邯郸地区740万吨,唐山地区140万吨,石家庄地区311万吨,邢台地区55万吨。但三季度河北地区文件对于年内其淘汰任务仅包含424万吨,集中于12月中旬,剩余产能暂无明确淘汰时间表。

  新增产能方面,由于今年较大部分淘汰产能为产能置换项目,因此全年新增产能相对较多。这些新增产能大多集中于产能淘汰同样较多的山西地区,以及以纯新增为主的内蒙古地区。从当前投产进度来看,2020年内能够投产并正式出焦的新增产能约在4700万吨附近,较2019年的3900万吨多800万吨左右。具体产能情况如下:

  其中主产区(山西、山东、河北)地区新增产能大部分都有相应的置换产能淘汰,西北及南方地区则多为新增产能。根据以往经验,部分12月末投产的焦化企业,会推迟至明年年初投产,其不会在年内带来焦炭产能实际增量。

  经过2020年集中产能淘汰后,4.3m落后产能已大幅减少。但受制于各种原因,主产区中仍有不少4.3m在产焦炉延后淘汰。具体情况如下:

  因2020年为4.3m焦炉淘汰的时间节点,因此现有的产能政策基本是针对2020年的产能淘汰进行规定,2021年的要求并不明确。从当前现有的政策推断,预计明年或有三个产能集中淘汰的时间点:一是供暖季结束后,部分有供暖任务的焦化企业或将淘汰;二是明年6月末,山西地区部分延后淘汰的产能或淘汰;三是明年年末,部分山东及河北等地剩余产能或在此时间点淘汰。

  2021年间仍有较多的新增产能计划投产,其中主产区(如河北、山西等)大多为置换产能项目,西北及西南地区大多为纯新增项目。具体项目情况如下:

  上表中所涉及新增产能大多为在建项目,其产能建设周期多在1年半以上,因此若要明年投产,当前至少要处于在建状态。焦炉建成后需烘炉2-3个月左右时间,才可陆续出焦。而出焦到满负荷生产仍需2-3个月不等。由于今年部分焦企老焦炉淘汰,其明年资金情况或受到影响,预计实际投产项目或少于上表中所列。

  综上,预计2021年实际能够投产的新增焦化产能或在4000-5000万吨之间。

  根据上述产能淘汰及新增情况,对2021年焦化产能变化情况预测如下表所示:

  由于目前没有产能淘汰方面的进一步政策,预期明年焦炭产能淘汰不会过于严格,而新增产能数量或与2020年相当。全年来看,焦炭或净增1500万吨产能。焦炭产能在连续5年回落后再次增长。

  2021年,焦化行业产能淘汰在上半年将继续对焦炭价格形成支撑。同时在成本端,澳煤进口难度大,优质主焦煤资源将维持相对紧张状态,成本支撑强。据此,2021年上半年主产区焦炭市场仍将保持较好盈利状态。下半年,随着焦炭产能恢复,焦炭供应有增长趋势,价格支撑或减弱,盈利下滑但长期亏损难度较大,全年整体将保持盈利状态。

  综合近两年利润对于焦化行业供应影响,焦炭在2021年间将继续保持相对偏高的开工率水平。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焦化产能利用率平均将维持在80.7%附近,2021年整体开工率有望提升至84.2%,增3.5%左右。预计年内仅少数时间西北及山西地区出现亏损,制约焦炭供应。

  下表为综合各方公开数据,统计的分月份焦炭新增与淘汰情况。与上文中所列的新增及淘汰产能表有所不同,只列出新增或淘汰概率相对较大的产能。

  由于新增产能释放速度相对较慢,焦企从烘炉到出焦到满负荷运行大多需要4-5个月时间,因此实际焦炭产能释放时间大多有所延后。因此需对其产能投放及淘汰节奏进行一定的调整:

  需求方面,根据近期钢厂高炉开工、盈利水平,及明年高炉投放淘汰情况,预计2021年全年生铁产量增速为2%左右,折算到高炉产能利用率,则为90.7%附近。据季节性,铁水供应量变化折算成月度焦炭需求。

  考虑到焦企不会因利润减产,根据钢联及卓创综合开工率,将焦企平均开工率确定在81.5%。每月根据季节性变化及进出口对焦炭的影响(下表中的其他影响)汇总月度供应水平。

  按照当前数据,焦炭供应仍相对偏紧,但缺口尚在1-2万吨/日之间。呈现出缓慢去库过程,因焦企基本无库存可去,后期钢厂及港口库存仍会下降。重点需要关注两个时间点,一是1月初,二是3月供暖季结束,是两个产能集中淘汰的时间点,焦炭供需或有错配出现。

  我国焦炭出口第一目的地国由去年的马来西亚转变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排名第二。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新增钢铁产能陆续建成,焦炭需求量提升。日本方面则既有对中国焦炭进行出口,又有部分焦炭进口需求。

  2020年1-10月国内焦炭出口总量为279.97万吨左右,仅为去年的一半左右。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受疫情影响,今年自年初起,焦炭出口即受阻,并迟迟难以恢复。7月份过后,国内焦炭市场迎来上涨行情,国内焦炭成本提升。而国外焦炭相对成本偏低,出口回落,反而进口数量提升。从现有情况分析,预计2020年全年焦炭出口量或在331.6万吨附近,较2019年减少321万吨。

  2020年国内焦炭进口量有所回升,且增长较快,1-10月累计进口245万吨左右,预计全年进口总量在330万吨附近。一方面,表明疫情影响下,国外焦炭需求减弱,煤炭焦炭整体成本回落,出口中国利润显现。另一方面,表明国内供需偏紧格局延续,沿海地区钢厂有持续的进口采购需求。

  日本出口中国焦炭有较多长协,主要原因为1-3季度日本钢厂检修较多,且价格成本相对合理,成为2020年进口主要来源国。韩国焦炭出口原因与日本类似,但数量相对有限。波兰及澳大利亚为传统焦炭出口国家,成本价格优势年内显现,发往中国数量增加。此外,还有少量的俄罗斯焦炭、哥伦比亚焦炭等。

  2021年焦炭进出口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往年来看,基本类似。上半年,国外焦煤成本的相对于国内较低,将继续对国内焦炭出口优势形成冲击,主要包括波兰、俄罗斯、印尼、日本、哥伦比亚等国家。不过2021年国外市场有一定的恢复预期,预计下半年出口市场或将有所好转,叠加国内焦炭下半年出现明显增量,出口积极性或增强。预计2021年国内焦炭出口总量在400万吨左右,与2020年相比略有回升。

  进口焦炭总量年内大幅回升,与出口数量不相上下。日本钢厂明年复产后焦炭流出量将回落,来自韩国的焦炭也将减少。若下半年国内焦炭整体供应量明显增长,焦炭进口量或将受到影响。预计2021年焦炭进口总量或在250-300万吨附近,略有减量。

  2021年1-2季度焦炭受去产能影响,整体继续保持去库节奏,其中2-3月份因节日等因素有短暂缓和,但整体去产能趋势维持不变,因此对应焦炭05合约持续偏强。

  焦煤则将延续12月份供需偏紧的格局,在1-2月维持紧平衡状态。一方面,焦炭虽有去产能预期,但高利润、高开工继续支持焦煤需求,同时叠加进口澳煤通关受阻等因素,明年初仍维持偏强趋势。春节后,煤炭产量释放,而焦企去产能继续进行,届时焦煤供需结构将会转变。

  综上,煤焦1-2季度均可偏强对待,可作为多头配置。因焦炭去产能措施明确,确定性相对于焦煤更强,若盘面在2-3月出现回调,可择机作为多头配置。近远月方面,可择机做多5-9月焦炭合约。全年估值方面,预计焦炭主运行区间在2300-3000,焦煤在1300-1600。

  锰硅方面:期货指数从期初6382元/吨上涨至最高7452元/吨,其中3月份因需求较差导致现货价格下跌至最低5948元/吨,最后因国内经济复苏超预期和南非疫情锰矿出口受限的事件影响导致价格上涨至全年最高。但好景不长,随着南非“封国”的逐渐缓解,现货价格随锰矿一起下跌。

  锰矿方面:价格走势和锰硅现货价格或盘面走势相同,以天津港南非块为例,期初价格为37元/吨度,因南非“封国”引发人们对进口锰矿的担忧,导致锰矿最高上涨至58元/吨度,随着南非的逐渐解封,锰矿因事件性驱动行情结束,而国外疫情发酵导致钢材需求弱化,国际锰矿集中发往中国,造成锰矿供应过剩逐渐走向弱势,价格震荡下行。从整体上看,锰硅期现价格全年最动幅度达到1600元/吨。锰硅为月度定价模式,月初定价后伴随着锰矿价格不断下降,锰硅利润不断恢复促进产量逐月增加,随后现货价格出现阴跌,上演过山车行情。

  硅铁方面:期货主力指数期初为5840元/吨,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出现瓶颈,导致2月份钢招价格上涨,但因交割库库存压力及成本端的下滑,导致4-5月份持续走弱并出现快速下滑。从硅铁成本端看,电价所占比例虽高但成本基本固定,而氧化铁皮和硅石占比又相对较小,短期内影响硅铁的可变成本主要是兰炭。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兰炭在年初有一波快速的下跌,硅铁产量在利润驱动下供应加速,而此时国内受疫情影响粗钢产量快速下滑,造成供需失衡,价格大幅下跌。在价格加速下滑后硅铁产量骤减,后续国家财政刺激性政策频出,粗钢产量快速回升,同时在兰炭等原料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后,硅铁在成本上移和供需偏紧的支撑下出现持续上涨。

  合金两个品种在全年走势分化,锰硅半岛平台上半年走势如虹,下半年偃旗息鼓,硅铁上半年高位跳水,下半年创出近两年新高。同为合金品种,上涨节奏出现明显差异。并且从目前的态势上看,出现明显的接棒现象。

  合金行情整体来看,今年轮番出现上涨态势。从锰硅近期表现上看,整体走势上呈现波动上涨态势,锰硅走向低估值反弹之路。硅铁在上半年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下半年走出下跌的阴霾,逐渐转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供需错配,第二、成本端的扰动。

  供应方面:从目前公布的产量,锰硅2020年1-11的产量为1077.5万吨左右,平均每月97.9万吨,同比上涨0.4%。主产区上半年增量主要在广西,而全年的增量主要是在内蒙地区。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第一、上半年南非锰矿出口禁令扰动造成价格大幅上涨,广西地区临近国产锰矿产区,国产矿的成本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导致广西产量上涨。第二、五月份之后南非出口恢复,加蓬矿扩产周期,产量发运大幅提高,国内锰矿供大于求,造成持续累库和价格单边下跌,国产矿失去性价比,成本优势向低价电的内蒙转移,导致下半年内蒙产量上涨明显。进入11月后南方高电价产区成本承压,产量下滑较快供应收缩。

  需求方面:主要关注钢厂的粗钢产量和螺纹产量,从螺纹产量上看1-10月同比上涨6%,粗钢产量1-10月同比上涨6%。而从1-6月份看螺纹产量环比19年下半年下降7%,粗钢产量环比19年下半年上涨0.2%。形成分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上半年因疫情影响,螺纹产量出现萎缩,但在二季度后期螺纹产量逐渐释放,后续产量维持高位。第二、季节性导致螺纹的下半年的产量高于上半年,所以出现环比下降情况。从供需的同比增速上看,目前锰硅整体上处于供应收缩、需求高位的状态,锰硅目前产量累计同比为0%,但就需求而言,粗钢和螺纹累计同比增加6%左右,供需错配较为明显。

  虽然上半年是供应偏松的一种状态,但现货价格一直偏强波动,主要原因:第一、盘面价格上涨幅度很大,现货流向交割库。从统计数据看,最高时期交割库库存为11万吨左右,储存了供应端的富裕产量。第二、上半年钢厂产量在疫情恢复后快速上涨,叠加钢厂利润也处于恢复阶段,钢厂对锰硅的需求增加,同时对价格上涨敏感度较低。第三、随着锰矿价格的上行,锰硅合金的利润却在下滑,成本端的支撑是锰硅价格强势上涨的最重要因素。

  下半年整体处于供应偏紧张的一种状态,但现货价格却是波动向下的走势,主要原因:第一、锰矿端在5月份之后出现高位阴跌走势,虽然锰硅价格持续下跌,但锰硅的利润却在上涨,锰硅的产量跟随利润上涨而呈现增加趋势。第二、钢材厂的毛利润在6月之后开始下滑,且钢材总产量在6月达到高点后无明显增量。第三、随着期货价格下跌,交割库库存逐渐流出,由前期高点11万吨一度减少到4万吨左右,缓解供应偏紧的局面。

  上半年对于锰矿而言,主旋律是南非疫情是否能够缓解,南非是否“封国”,南非何时解封等问题。我国锰矿95%依赖进口,其中南非进口占比为40%左右。从锰硅生产成本上看,锰矿价格出现一波下跌后逐渐反弹,导致合金厂生产成本波动上涨。从天津港现货价格上看,1月份受到下游需求不好的影响,南非半碳酸价格从37元/吨度下降至34元/吨度。随后触底反弹,并且前期叠加南非地区因疫情影响,出现21天“封国”事件,引发人们对断供担忧。从而导致现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南非半碳酸报价最高在58元/吨度。主流锰矿价格的波动上涨,导致合金厂锰矿成本从2940元/吨上涨至4814元/吨(按最高矿价计算),整体上涨了1900元/吨。在锰矿事件推动下,使得锰硅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推动现货和盘面上涨。南非两次“封国”市场评估锰矿进口量减少110万吨左右,实际的港口库存影响量为50-60万吨。

  下半年对于锰矿,主趋势是港口库存持续累库、价格连续阴跌,锰矿寻求底部支撑,蓄势盼涨。7、8月份随着国外二次疫情影响,钢材需求端弱化,国际锰矿集中发往中国,造成锰矿供应过剩,逐渐走向弱势,价格震荡下行,南非半碳酸现货价格最低下跌至30元/吨度。

  供应方面:从铁合金在线%。从主产区上看,宁夏产量同比下降33%,内蒙产量同比增加6%,青海地区产量同比下降7.9%,甘肃地区同比下降3.9%。上半年供应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硅铁第一季度需求并不算太好,导致合金厂库存开始累积,同时受疫情影响,2月钢招价格过高,带动盘面上涨(河钢招标价6900元/吨),套保盘增多,仓单流向交割库。第二、二季度兰炭价格大降,造成硅铁成本的坍塌,助推价格下跌。上半年在库存由隐性显性化后,对现货价格进一步承压,造成硅铁厂利润降低,甚至亏吨,硅铁产量逐月走低,供应在6月份走向短缺。

  全国2020年1-11月产量同比下跌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