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碳排放大户”占比过半 建筑领域龙头企业探索半岛平台节能减碳路径

2023-07-03 阅读次数:

  庄重威严的一大会址、古色古香的石库门建筑群……作为上海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上海

  上海也是节能减碳的典范。《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大会址”区域成为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区创建单位之一,计划在2026年年底实现区域碳排放强度低于创建基期的50%以上、碳源碳汇比达到2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到20%以上。

  事实上,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是全球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城市实现净零碳目标的基石。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建筑与建造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位列所有行业之首,因此建筑业减碳空间大、潜力足。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表示,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各领域低碳转型发展。建筑行业作为主要的碳排放行业之一,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进程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建筑环境与全球每年至少40%的碳排放量有关,深度、长期的系统性行业变革已刻不容缓。”奥雅纳创研院东亚区总监徐润昌如是说道。

  而仲量联行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在全球各主要城市,建筑相关的碳排放预计占到城市整体碳排放的60%,同时每栋楼宇年均碳排放量水平差距极大。

  另据中国协会等发布的《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5.5%;当年全国建筑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阶段、建筑施工阶段、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为50.8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也就是说,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占了全国碳排放的“半壁江山”。

  以北京市为例,单体建筑年平均排放量分布在3000吨~1.5万吨不等的区间,在此基础上,部分楼宇所获得的碳配额亏缺或可达到20%,这也意味着单个项目最高约额外支付50万~70万元,以购买配额完成清缴履约目标。而随着中国碳市场持续发展成熟,且全国及各地碳配额发放收紧,国内碳价上涨已成大势所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静安区,楼宇碳排放占比更是高达75%。今年4月印发的《静安区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指出,要强化既有改造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5%以上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大力推进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的绿色建筑的建设,规模化推进新建公共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并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

  徐润昌分析认为,未来10年是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构建技术评估体系,进行综合、多维度评估,对低碳技术发展至关重要。“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建筑环境,到如何保护和使用自然资源。”

  国际工程顾问机构奥雅纳(Arup Group)此前发布的《中国建筑与环境净零技术发展》提出了遏制和扭转大气碳排放量上升的三种互补策略3Rs——Reduce(减少排放)、Restore(修复生态)、Remove(工程除碳),并基于3Rs策略调研分析中国“双碳”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情景,为实现净零排放必须采取的行动提供明确路径。

  例如,建筑用能淘汰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更广泛地应用洁净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全面电气化,汇入智慧管理,可最大限度减少运营能耗;采用光储直柔技术的建筑,可以实现24小时按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律或电网调节指令进行连续调节;可以充分利用核电、工业和火电余热,建立余热共享系统,经过热泵变换,满足中国北方建筑供热需求,从而实现零碳供热。

  与此同时,减碳力度更多集中在建材的生产过程中,转向再生利用,进行更新设计而不是重建,将更多在地资源及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用于建筑,建造过程亦形成标准化及工业化。

  《中国建筑与环境净零技术发展》还建议,应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及建筑设计,蓝绿建设普遍化,生态海岸比例增加,旧有建筑及材料被活化成生态建设的一环,如人工珊瑚礁鱼礁等。在城市中建设有生态走廊,连接生活环境与自然保护地,亦有持续发展的物料供应规划,如为植林作木构建筑的修缮准备。

  “近年来,中国在一年内建造的房屋数量比发达国家多出许多,但99%的现有城乡建筑是高耗能建筑,95%以上的新建建筑是高耗能建筑。”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辛晓琴日前在《中国市场》杂志(2023年第2期)撰文表示,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建筑领域的能耗高出了四五倍,差距如此之大,需要警惕。“如果新建建筑在节能执行方面欠缺,就会导致建筑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转变为高耗能建筑。”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倩玲分析认为:“中国建筑领域的低碳发展之路,需要跨环节、跨专业的战略统筹、系统优化和技术落地。低碳转型需求的快速爆发之下,市场急需一站式、一体化的低碳解决方案。”在业内人士看来,推进建筑领域“全流程脱碳”,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治理。正因如此,构建了“战略+实施+运营+产业+认证”五位一体的低碳发展全流程服务,向上引导前期绿色设计、低碳采购和绿色施工,向下推进低碳运营、资源导入和品牌认证,最大化挖掘建筑全环节减排潜力,兼顾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兑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与上述解决方案类似,上海城投集团也上线了低碳管家数智平台(CDP)。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施工方可以在平台上预先选定施工材料、建造方案、运输车辆、废弃物处置或利用技术等。形成整体方案后,平台在设计初期就能核算出整个工程项目的碳排放总量和对应的单位投资碳排放量等。经过不同方案碳排放量的对比,能为工程的施工和运营提供节能降碳的方案和建议。

  而在建筑运营阶段,上海城投集团建设运营的租赁住宅社区打造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低碳体系。在低碳管家数智平台上,可以看到社区的数字孪生实景,可用于社区碳排放量管理、监测和核算。

  城市更新也是建筑领域节能增效的重要方式。据介绍,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将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开发模式运用于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

  以提出的“社区发展九大原则”为例,倡导功能复合,以公共交通为主、减少小汽车使用;同时,打造富有特色的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提倡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瑞安房地产早在2006年就率先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政策》,并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012年制定发布《可持续发展六大目标》,勾勒出建设绿色建筑及可持续社区的发展初心和原则;2019年,制定和实施2030年“5C可持续发展战略”;2021年,瑞安房地产成为首家承诺支持“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的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2022年又将减排目标提升至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1.5内。

  此外,为了推进“城市更新+碳中和”的深度融合,还牵头联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机构、设计建设与能源领域在内的23家头部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城市更新领域首个“碳中和工作委员会”。

  半岛平台

  对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谢文澜表示,近年来,上海市科委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新需求,加快构建“双碳”技术创新体系。此次成立的“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将搭建城市建设与更新领域的碳中和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碳中和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最优实施路径,为建设美丽、幸福、宜居的城市贡献力量。

  “‘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要致力于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技术、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样本,共筑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座。”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